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当下,电信网络诈骗正以更隐蔽、更精准的方式渗透日常,从看似诱人的“刷单返利”到冒充公检法的“权威施压”,从虚假理财的“高息陷阱”到电商客服的“退款套路,诈骗手段不断迭代升级,让不少人在不经意间落入圈套。据最新数据显示,冒充客服退款、虚假网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当下,电信网络诈骗正以更隐蔽、更精准的方式渗透日常,从看似诱人的“刷单返利”到冒充公检法的“权威施压”,从虚假理财的“高息陷阱”到电商客服的“退款套路,诈骗手段不断迭代升级,让不少人在不经意间落入圈套。据最新数据显示,冒充客服退款、虚假网络投资、冒充亲友借款、刷单返利、冒充电商物流理赔等10类诈骗案件,占据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总量的近80%,成为威胁群众财产安全的“主要黑手”。
为何在反诈宣传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诈骗分子仍能屡屡得手?记者走访菏泽移动时,网信工作负责人杜志民的话道出了关键:“个人信息泄露是电信诈骗的‘导火索’。如今,诈骗团伙通过非法爬虫技术、黑产交易等渠道,大量窃取用户在购物平台、社交软件、求职网站上的姓名、手机号、消费习惯甚至家庭住址等信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精准用户画像’。比如针对经常网购的人群推送‘订单异常退款’诈骗,针对有理财需求的人推荐‘虚假高收益产品’,精准击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痛点,大大降低了受害者的警惕性。”除了信息泄露的“助力”,数字技术的滥用更让诈骗手段披上‘正规外衣’。诈骗分子可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亲友、领导的声音,通过PS技术伪造公检法文书、银行转账凭证,甚至搭建与正规平台高度相似的虚假网站、APP。这些“高仿”手段不仅让普通群众难以辨别,就连部分有一定防范意识的人也可能在“眼见为实”的误导下放松警惕。
面对愈发复杂的诈骗形势,相关单位正持续升级反诈手段。以菏泽移动为例,其已搭建“智能反诈监测系统”,通过分析通话频次、短信内容、网络访问轨迹等数据,实时识别涉诈号码、链接和 APP,并对高风险用户及时发送预警短信;同时,联合公安机关加大对“GOIP虚拟拨号设备”“猫池”等涉诈工具的排查力度,今年以来已协助侦破涉诈案件数十起,关停涉诈号码上千个。此外,移动营业厅等场所也成为反诈宣传的“前沿阵地”,通过张贴海报、播放警示短片、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向群众揭露最新诈骗套路,尤其针对老年人、大学生等易受骗群体开展“一对一”讲解,提升重点人群的反诈意识。然而,技术防控和宣传引导只是“外部防线”,真正能抵御诈骗的,是每个人心中的“安全意识防火墙”。
电信诈骗虽狡猾,但并非无懈可击。只要我们绷紧警惕之弦,守住信息安全底线,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定能织密反诈“防护网”,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共同守护好每一个人的“钱袋子”,维护安全、有序的数字生活环境。(岳沛)
来源:布拉格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