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奇妙的现象:一辆自行车在静止时几乎无法自行站立,但只要动起来,它却能够稳稳地保持平衡,甚至还能灵活转弯。骑过车的人对此习以为常,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背后的原理却并不那么简单。这个看似平凡的问题,曾引发物理学家对此深入研究。摘要: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奇妙的现象:一辆自行车在静止时几乎无法自行站立,但只要动起来,它却能够稳稳地保持平衡,甚至还能灵活转弯。骑过车的人对此习以为常,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背后的原理却并不那么简单。这个看似平凡的问题,曾引发物理学家对此深入研究
🔺自行车动起来后能保持一定距离的平衡(图片来源:[1])
1869年英国著名的力学家、工程师兰金(William John Macquorn Rankine)发表了一篇题为《自行车运动的动力学原理》(On the dynamical principles of the motion of velocipedes)的文章,这也是最早讨论自行车平衡问题的论文。
要理解自行车平衡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从自行车静止时的状态说起。当一辆自行车停下时,它很难自己直立不倒,这是因为它的两个轮子无法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点。与三轮车或桌子不同,自行车的两个接地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重心又相对较高,所以稍有倾斜就会向一边倒下。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静态平衡需要满足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以及重心在支撑面投影内等条件,而自行车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图片来源:[2])
那么,当自行车动起来时,是什么让它突然具备了保持平衡的能力呢?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陀螺效应”。陀螺效应是指当车轮高速旋转时,会产生稳定的角动量,从而不容易被外力扰动。这个现象和玩陀螺时看到的情形类似:高速旋转的陀螺能够直立很久,不容易倒下。因此,自行车动得越快,轮子转得越快,似乎就越稳。这个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情况却比这复杂得多。
🔺《盗梦空间》陀螺图(图片来源:[3])
科学家为了验证陀螺效应是否是保持平衡的关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造了一辆特殊的自行车,使前轮无法自由旋转,或者将其角动量中和。令人惊讶的是,这辆车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短暂地保持直立并前行。这项实验说明,陀螺效应虽然在稳定性中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自行车能够保持平衡的决定性因素。
🔺这辆自行车,它有一大一小两个前轮,通过大小前轮之间的传动,让两个前轮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再通过控制大小比例关系,就可以做到两个前轮的角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完全抵消!(图片来源:[5])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十分关键的概念——“转向自稳机制”。这一机制主要依赖于自行车前轮的结构设计。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自行车的前叉并不是垂直地插在车架上的,而是有一个前倾的角度。由于这种设计,前轮的接地点通常落在车把转向轴的前方,使得前轮具有一定的自动回正能力。这个结构被称为“拖曳距”。
🔺图中的距离s即为“拖曳距”(图片来源:网络)
当骑车人身体稍微向左倾斜时,车体也会略微倾斜,前轮在重力和结构的作用下自然也会向左偏转。这样一来,自行车就会沿着一个左弯的路径行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会“把人拉回来”,让重心重新回到车轮之间。这个转向偏差和力的反馈是自动完成的,骑车人甚至可能没有察觉。正是这种“车倾—轮偏—路径弯曲—离心修正”的闭环反应机制,构成了骑行中保持平衡的核心。
自行车的转向自稳机制(图片来源:[4])
当然,自行车的平衡也离不开骑行者自身的参与。虽然车辆结构具备一定的自我矫正能力,但在实际骑行中,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控制系统会不断进行微调。例如,当你感觉车要往右倒时,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向右转把,或稍微向左侧移动身体重心,甚至在不经意之间做出细微调整。这种调整主要由小脑控制,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本体感觉调节。
🔺(图片来源:网络)
在快速骑行中,由于速度快,转向自稳机制更容易发挥作用,车轮的角动量也更强,自行车显得更加稳定。但在慢速骑行时,上述机制的效果会显著减弱。离心力减小,前轮偏转的自稳修正作用也不明显,陀螺效应几乎可以忽略。这时,车身的稳定性更多依赖于骑行者自身的控制能力,因此初学者最容易在慢速行驶时摔倒,也就不难理解了。
🔺只要速度够快,哪怕是在布满了石头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自行车也可以自如前行(图片来源:[4])
这一切都表明,自行车的平衡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一个由物理设计与生理反馈共同参与的系统。从上面的一些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出,在没有人控制的情况下,自行车也能保持一定距离的自己骑行。科学家曾设计出一辆不需要人骑的自行车,它在特定路径上可以靠自身结构保持几十米的直线行驶,虽然最终会失稳倒下,但这足以证明,自行车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我稳定性”。
[1]https://mp.weixin.qq.com/s/K-MlNTR9WpEoZvZHaME4sg
[2]https://mp.weixin.qq.com/s/bGW2mv9l3UGNqEGf4s7Mog
[3]https://mp.weixin.qq.com/s/BOmQXcxcHiCCKKZLNMnQ0A
[4]https://mp.weixin.qq.com/s/Z7c5lJJhnG_Hvq-aSnHxDw
[5]David E. H. Jones. The Stability of the Bicycle [J]. Physics Today, 2006: 51-56.
[6]Borrell B. The bicycle problem that nearly broke mathematics[J]. Nature, 2016, 535(7612): 338-342.
[7]Kooijman J D G, Meijaard J P, Papadopoulos J M, et al. A bicycle can be self-stable without gyroscopic or caster effects[J]. science, 2011, 332(6027)
图片源自于网络和AI创作,仅供科普参考
编辑:Bingbing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