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网上一直有播出一部关于汉朝建立的历史电视剧。其中有一个情节引人注目:刘邦的三位后妃——正妻吕雉(即吕后)、宠妻戚夫人,以及薄姬(汉文帝的母亲)。这三个人在汉朝历史上都非常有名,但她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在这个过程中,笑到最后的其实不是吕雉,而是薄姬。因为她
最近在网上一直有播出一部关于汉朝建立的历史电视剧。其中有一个情节引人注目:刘邦的三位后妃——正妻吕雉(即吕后)、宠妻戚夫人,以及薄姬(汉文帝的母亲)。这三个人在汉朝历史上都非常有名,但她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在这个过程中,笑到最后的其实不是吕雉,而是薄姬。因为她懂得进退,最终她的儿子继承了汉朝大业,成为汉文帝。而最悲惨的无疑是戚夫人,不仅自己被做成了“人彘”,儿子也被毒死。吕雉虽然保住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但她的两个儿子最终都未能成年,而且在她死后,家族也遭到了灭族之灾。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三人中真正的胜出者是薄姬。今天我们就借此来谈一谈,从这样的历史故事中如何看待职场中的进退之道。 为此,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回顾西汉早期的这段历史故事;第二,这三个女人中谁赢谁输; 第三,赢输背后的核心是什么; 第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和教训; 第五,总结论和建议。
一、回顾西汉早期的这段历史故事
我们回顾刘邦的三位后妃——正妻吕雉(即吕后)、宠妻戚夫人,以及薄姬。
第一,吕雉。刘邦在举事之前,曾娶了一位正妻,吕雉。吕雉的父亲是个县令,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当时吕雉的父亲过寿,宣布谁能出一万钱就可以坐上席,出五千钱坐中席,出一千钱坐下席,不给钱的就不能入席。刘邦胆子很大,直接说“我出一万钱”,于是便坐了上席。吃饭的时候,吕雉父亲的仆人说刘邦其实还没给钱,吕父便特意去看了看他,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打动,竟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这说明吕雉作为刘邦的正妻,刘邦凭气概征服了她的父亲。吕雉陪伴刘邦从起事到打天下,一路颠沛流离,还曾被项羽关押了二十八个月,可谓九死一生,她是立下功劳的。她生下了后来的太子——汉惠帝,还生了一个女儿,鲁元公主。这是她的基本情况。
第二个人是戚夫人。她是刘邦志得意满时认识的一位美貌女子,后来生下了赵王刘如意。戚夫人很会讨刘邦欢心,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太子。刘邦也曾动过改立太子的念头,但由于吕雉的努力,最终没能实现。为此,戚夫人一直耿耿于怀。
第三,薄姬。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宠妾,颇有智谋,常为魏王出主意。可惜魏王豹没有这个福气。据说当时有个算命先生曾给薄姬看相,说她将来会生下一个天子。魏王豹听了便自以为:“我老婆的儿子是天子,那我不就是皇帝了吗?”于是痴心妄想,不料后来却被刘邦所杀,这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魏豹死后,刘邦将薄姬收进后宫,让她做洗衣、舂米之类的苦活。
从这三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她们都曾吃过苦,但真正享受过荣耀的,可能只有戚夫人。吕雉九死一生,颇有谋略,这是她的特点。而薄姬因为出身特殊,很懂得进退,为人低调,这恰恰成就了她。
二、三个女人之间的矛盾在哪里?
第一,吕雉的矛盾在于她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及她儿子的太子之位。因为刘邦在打天下之前,已经有了她和一儿一女。但得了天下之后他就开始随心所欲了。当时很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说明吕雉当时面临的矛盾冲突十分严峻——陪丈夫打下天下,如果太子的位置却被夺走,她肯定不甘心。吕雉她非常聪明,找张良出主意。张良起初不愿干涉帝王家事,但后来还是给她指了条路,让她请来商山四皓这四位老人辅佐汉惠帝,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这说明在和戚夫人的争斗中,吕雉是成功的。
第二,戚夫人缺少团队和谋略。虽然讨刘邦喜欢,刘邦也曾一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但却没有自己的团队,除了偶尔有陈平帮一点忙,几乎没人真正支持她,她就是孤身一人,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她没有萧何、张良、周勃这些重臣或将军的帮助,这也是她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局也非常凄惨——被吕雉做成了“人彘”。
第三,薄姬示弱。薄姬怀上汉文帝刘恒的时候,曾对吕雉说:“要不然我就把孩子打掉?”吕雉回答:“你示弱,我就让你活。皇子的血脉多不容易,你就安安静静把孩子生下来吧。”在那之后,薄姬在与吕雉相处过程中处处示弱,讨吕雉的欢心,吕雉也就放了她一马。刘邦死后,薄姬和刘恒被安排到代国,也就是太原那一带,在那里待了十七年,躲过了汉朝初年的风风雨雨,也避开了吕家的追杀。而戚夫人在刘邦活着时就和吕雉作对,刘邦一死,她的结局可想而知。
三、三个女人争斗的结局一定是这样吗?
前面提到,吕雉在和戚夫人的斗争中赢了——她保住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最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使其不治而亡。但可惜的是,她的儿子汉惠帝在看到戚夫人的惨状后被吓得疯疯癫癫,不久就死了。后来吕雉又立了小皇帝,也没能长久。这只能说明吕雉在立太子这件事上赢了,但在皇权和家族延续上并没有赢——她死后,吕氏家族被灭族。可以说,吕家因皇权而荣耀,因争斗而灭族,结局惨不忍睹。虽然荣耀一时,却没能保住吕氏一脉,所以吕雉不算真正的赢家。
戚夫人是最惨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忍让。其实如果戚夫人能好好向薄姬学习,在吕雉面前忍让,结局或许就难说。看最后的结果:吕雉的孩子都没能长久,赵王刘如意如果能坚持住,说不定就没刘恒的份了。但她只是一味哭哭啼啼,没有谋略,最终结局悲惨。
所以我们最欣赏的是薄姬。她懂得进退,知道如何讨好自己的敌人,最终让儿子登上皇位。不过最后也有遗憾——刘恒当上皇帝后,把薄姬的弟弟薄昭杀了,因为他太肆意妄为。这说明就连儿子也未必完全可靠,能陪儿子做皇帝,却不一定能保住家族。而且薄姬后来还想让自己的孙女做皇后,让薄家出一位皇后,最终也没能如愿。
从长远来看,三人中最成功的是薄姬,但她最终也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三个女人的历史教训
我们前面详细介绍了刘邦这三位妃子——吕雉、戚夫人和薄姬的经历与结局。如果按我的观点,这三个女人可以说是互有胜负,只是胜负来得有早有晚。
一开始占上风的肯定是戚夫人,她最讨刘邦的喜欢。可刘邦一死,她的厄运就来了——自己被做成人彘,很快就死了,儿子也被毒死。她是得意一时,却没能持久。吕雉也曾风光,她把儿子扶上太子之位,后来又继了位,自己还实际掌权,可以说吕家一时荣耀至极。但最后吕家却被灭族,这说明吕雉的下场也不好。薄姬她把自己的儿子推上皇位,算是成功的。但问题在于,她的弟弟后来被赐死。她想让孙女做刘氏的皇后,最终也没能如愿。
这么说,这三个女人是在早、中、晚三个阶段各有输赢,最终的结局其实都不算圆满。其实汉朝的女人,到最后大多都是如此,只能算是一半的胜利。如果再看看那些文臣武将,情况也类似。比如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俩,周勃辅佐汉文帝,周亚夫辅佐汉景帝,一开始都立下大功,可最后都郁郁不得志,甚至不得善终。武将也是如此,半世英雄,难得圆满。倒是陈平,年轻的时候挣得功名,后来既能顺应吕雉,又能周旋于戚夫人和汉文帝之间,最后平平安安地老去——正是有计谋的人,才能走得长远。
所以在职场中,只有勇力不行,只有欲望也不行,还得有谋略。我前面还讲过东汉的贾诩,他被称作魏晋南北朝的第一谋士,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正是我们从历史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有谋略,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要具备的东西。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刘邦三位妃子的处境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刘邦的妃子各有各的欲望,但只有能处理好欲望的人,才能活得好。在这三人中,吕雉算是最早达到目的的,戚夫人结局最惨,薄姬陪着儿子最终得了天下,属于苦尽甘来。然而,这三个女人最后的结局都不能算完美,这说明谋略和个人愿望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行。
第二,伴君如伴虎,皇上永远掌握着话语权,这恐怕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懂得适可而止,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只有谋略,才能持续地活下去、活得好。
基于此,我们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人在得意时不要得意忘形,失意时要学会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人的兴盛有早有晚,就像花总有先开和后开。能看清这个局面,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第二,人生最大的智慧是保住性命。富贵永远只是一时的,如果单纯追求富贵,很少能有好的结局。这就是我们通过刘邦三位女性的故事所得到的结论。
来源:管理专家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