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卫视台柱到央视国脸,潘涛54岁重返校园,这一回他活出自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1:38 1

摘要:这新闻刷手机老是碰见,照片一出来,潘涛站那儿,学生证挂脖子上,54岁的样子不显老,他看着旁边那台机器人“学霸01”,俩人一起合影,笑得挺开。

这新闻刷手机老是碰见,照片一出来,潘涛站那儿,学生证挂脖子上,54岁的样子不显老,他看着旁边那台机器人“学霸01”,俩人一起合影,笑得挺开。

留言区热闹,什么“真人机同班”这种话一堆,大家都盯着那个学生证看,联想到《新闻联播》那个熟悉脸。

他是四川人,小时候学新闻,后来跑成都电台,那个时候做广播还算体面。

别人打牌,他一个人待棚里,练嗓子,改稿子。

金话筒奖拿到手,正赶上上海东方卫视招人,一个电话就去了。

编制没了,朋友留在老地方,27岁一个人到上海闯,啥都得自己来,财经新闻刚起步,《投资上海》《每日财经》,节目做着做着火了。

观众认这个人,声音、表情、气场到位,镜头一坐下就让人相信。背后琢磨稿子,练语气,家里老婆原来是舞蹈演员,后来家也顾了,舞也不跳了。

孩子全靠她和老两口,老人从四川搬过来,洗衣服,做饭,接送,全家挤在屋子里,日子一天天过。

新闻主播外面光鲜,背后家人撑着,自己赶场子,赶稿子。

家里孩子刚会说话,喊他叔叔,每次回家都楞住,新闻不等人,成长也不等,家里全靠老婆和父母顶着,老婆管孩子、老人买菜做饭,自己在外面拼,没办法。

上海混熟,央视又招人,44岁,节目火了,口碑也立住。

北京的机会谁都盯着,很多人劝别去,央视人才多,出头难,生活圈子全得重新适应。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后老婆一句话,“只要一家人在一块,再难也能挺”。

搬家,北京,租房离单位远,冬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一点到家,女儿转学的手续全是老婆一个人跑,老人也跟着帮忙,家里没一个人喊苦。

进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台,西装、表情、眼神,大伙都认识这张脸。

外面看风光,自己明白,新闻主播要把所有情绪清掉,训练无我,坐得住,心里弦一直绷着。

读博消息出来,大家都说是不是镀金,结果自己真考上,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数字媒体演播艺术。

网上一说他卷,他上台发言,"新闻让我看见世界,学习让我看见自己"。

这话挺实在,图的不是学历,是找出路,新闻主播不好干,54岁状态声音都可能变,提前想未来。

研究人和AI同台,想人怎么有温度,这才是他心里琢磨。

东方卫视离开九年,又回来,不是绕圈,主动选的,重新做学生,别人觉得有名气好办事,他自己其实是找下个出口。

同行还没想清,他已经琢磨人机同台。

看完新闻,自己琢磨潘涛放下的不只是主播台,更是一个中年人跳出安稳。

社会盼着中年人稳,他偏要换身份,54岁读博,重新来过。

不怕别人说,不怕累,能换心态的人不多,以后播不播新闻,有人问这个。

估计还会,那种习惯早就扎根了,主播博士,两种身份跨度,说的不只是个人选择,也是行业变化,主持人不能光会念稿,还得琢磨怎么更好。

潘涛这条路,前面靠稳,后面靠觉醒,离开九年又回上海,不是原地踏步,是带着新想法回来。

54岁进教室,画面挺有劲,人老心不老。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