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哈哈”这三个字承载着几代人的消费记忆,从AD钙奶到纯净水,这个国民品牌曾与“宗庆后”的名字深度绑定。但2025年10月的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份延续近40年的关联——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全部职务,这家巨头正式迈入“无宗时代”。而工商信息显示,
“娃哈哈”这三个字承载着几代人的消费记忆,从AD钙奶到纯净水,这个国民品牌曾与“宗庆后”的名字深度绑定。但2025年10月的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份延续近40年的关联——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全部职务,这家巨头正式迈入“无宗时代”。而工商信息显示,宗馥莉仍持有29.4%股份,稳居第二大股东之位,这场看似矛盾的变局背后,藏着企业传承与市场博弈的多重密码。
娃哈哈“改姓”的核心伏笔,早已埋在股权结构的设计中。宗庆后逝世后,股权继承完成工商变更,杭州娃哈哈集团形成三大股东格局: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这意味着,国资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娃哈哈”品牌的重大决策需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宗馥莉即便接任董事长,也无法摆脱股权带来的根本性制约。
这种制约在商标使用权问题上彻底爆发。2025年初,宗馥莉曾尝试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让至其控制的企业,却因股东反对失败。根据集团内部文件,现行股权架构下,任何一方单独使用“娃哈哈”商标均属不合规,这让主导经营的宗馥莉陷入两难——要么妥协于多方意见,要么放弃近40年的品牌积淀。最终的辞职选择,实则是股权博弈的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宗馥莉的股东身份并未随职务变动而改变。她通过遗嘱公证100%继承了父亲原持有的29.4%股份,这部分股权已完成工商登记,且不受家族遗产诉讼影响——杭州中院案件中,相关方诉求并未涉及娃哈哈集团股权 。手握四分之一强的股权,她虽脱离经营层,仍对企业拥有重要影响力。
宗馥莉的离职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多重压力下的战略抉择。2024年8月,她刚从父亲手中接过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彼时外界还期待“宗馥莉时代”的开启。但短短一年间,四重危机接踵而至:控制权受制于股权结构、商标使用陷入合规争议、家族成员引发的遗产诉讼、核心产品市场份额下滑 ,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企业陷入动荡。
经营数据的反差更凸显了转型困境。2024年娃哈哈营收虽重回7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0%,瓶装水销售额激增188% ,但市场竞争力仍显疲软:2025年第一季度包装水市场份额仅17.07%,远落后于农夫山泉;且因华北水灾导致涿州工厂受损、新生产线未能及时补能,被迫将15%纯净水产能外包给今麦郎,最终还因产品检测问题终止合作 。内部治理的掣肘与外部市场的挤压,让宗馥莉难以施展拳脚。
辞职并非退场,而是转向“第二战场”。早在2025年2月,她控制的宏胜集团已注册46枚“娃小宗”商标,覆盖全品类,首款无糖茶产品已试水市场。这个新品牌无需受制于娃哈哈股东会,成为宗馥莉摆脱束缚的关键布局。有分析指出,放弃治理权的她可集中精力运作“娃小宗”,而29.4%的股权则成为她与旧体系保持连接的重要纽带。
宗馥莉的离开,留给娃哈哈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这家企业仍握着坚实的市场基本盘:2025年第一季度,其乳饮料和速食粥市场份额分别达35.74%、42.39%,保持行业领先;近700亿元的年营收规模,仍是饮料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失去核心掌舵人、面临品牌切换,娃哈哈的前路充满不确定性。
最紧迫的挑战来自渠道与品牌的双重震荡。“娃小宗”虽被赋予年销300亿的目标,但消费者对新品牌接受度存疑,有网友直言其“像山寨货”;经销商体系也出现波动,2025年销量已降至去年同期的80%。更关键的是,“娃哈哈”商标价值高达911亿元,放弃这一无形资产转而推新品牌,相当于与近40年的品牌积淀切割,风险不言而喻。
对于宗馥莉而言,29.4%的股权既是“安全垫”也是“观察窗”。她全资控股的广盛投资仍对外投资12家娃哈哈子公司,持股比例多在49% ,新旧体系的关联并未完全切断。这种“退而不休”的状态,既为“娃小宗”规避了与娃哈哈的直接冲突,也为未来可能的合作留下了空间。
从宗庆后一手缔造商业帝国,到宗馥莉辞任后的股权留存,娃哈哈的变局堪称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样本。29.4%的股权比例,见证着一代创业者的遗产传承,也折射出市场规则与企业治理的现实逻辑。“娃哈哈不再姓宗”的背后,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无论是国资主导下的巨头转型,还是宗馥莉带着新品牌的重新出发,都将续写这个国民IP的商业故事。而消费者更关心的或许是:无论姓“宗”还是姓“公”,那个熟悉的味道与记忆,能否真正延续下去?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