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走在宽阔的青海草原牧区,正在感叹草绿天蓝的游客突然感到脚踩的土地有些晃动,是地震了吗?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行走在宽阔的青海草原牧区,正在感叹草绿天蓝的游客突然感到脚踩的土地有些晃动,是地震了吗?
正当人们感到好奇的时候,一群伴随着尘土飞扬飞奔而来的庞大动物出现在视线里。它们狂奔向前的气势像是准备作战的勇士那般具有肃杀之气。
一旁的牧民大喊一声:快离开那里!
吓得游客赶紧上了车“仓皇而逃”,人们不解为什么要跑,烟雾下的庞然大物到底是什么?
野牦牛下山“抢亲”
在青海,有一种动物远比狼来的更可怕,各个头顶半米长的尖角,可以轻易顶穿汽车。
体重各个超过半吨重,最重的甚至可以达到2000斤。
他们性格暴躁,尤其是处于春夏时期,那几乎就是个炮仗,一点就炸。而且他们每年都会下山寻找适合的“目标”,如果有什么处于周围的话,那么将是它们的攻击对象。
这就是野牦牛,青藏高原上最可怕的杀人王。
刚刚让牧民惊慌失措的也正是这些庞然大物,那么为什么野牦牛出现在牧民的牦牛群中呢?
这是一头体重超过1600斤的雄性野牦牛,正值春天,这头年轻的“小伙子”估计是被首领赶出了牦牛群,自己下山来找对象了。
很多家养牦牛群的母牛都会成为野生牦牛的首要目标,但这可苦了牧民了,因为它们经常会因为牧民的守护而去攻击牧民,很多牧民被顶后都是重伤。
这次的牧民也不例外,成为了这头年轻小伙子的攻击目标,为了保命,牧民一直在和这头野牦牛进行周旋。
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甚至躲到了牦牛粪堆中,掩盖住了自己的身形,这才让野牦牛找不到了。
健壮的“猪声牛”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一带特有的牛类物种,它们生活在海拔3000米—60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比如半山腰的盆地,高寒处的荒漠草原等地方。
因为生活在高原它们的声带受到了影响,本来应该发出“哞哞”的叫声最后却变成了猪叫,当地的人便经常唤它为“猪声牛”。
由于生活的地方多为荒漠和草原,它们的食物也多以植被为主,比如莎草、苔草、蒿草等。
野牦牛一般都会在夜间或者清晨充饥,白天反而喜欢在高山上休息补眠。没想到身材魁梧的野牦牛吃东西的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
夏季它们会用牙齿啃咬冬季反而是舔舐,难道这冬季干枯干硬的草还能舔化了?
当然不是,它们的舌头上长有肉齿,舔了就相当于咬了。不过寒冷的茫茫荒漠,野牦牛能够生活下来还保持如此健硕的体格也算是个奇迹。
想要在这缺衣少食的高原中活下来,任何野生动物都必定有其一定的御寒之术,野牦牛亦是如此。
在山间吃草的野牦牛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样子生的甚是有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全身厚重的毛发。
它整张脸、脖子上方乃至上半身和四肢都长满了浓密的短鬃毛,听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往下看你会看到它的脖子下面、胸腹部的毛发很长,长到盖住了四肢,仿佛要垂在地上,看起来像是猛汉穿了一件半身裙。
你可不要小看它这件半身裙,正是这件半身裙以及从脸到脚的鬃毛让野牦牛在寒风刺骨、白雪皑皑的高原之上畅行无阻。
就像人类在冬天不能没有棉袄,野牦牛也同样不能没有鬃毛,这些长鬃毛还可以让牦牛就地而眠,也不怕被冻伤。
它的尾巴并非和其他的牛一样是一条线形的短条状,而是毛发又长又多的簇状。
看起来有些像家中的窗帘围绳上垂下的流苏,蓬松而肥长直至后脚跟,跑起来尾巴甩来甩去的样子像是马尾辫。
正面来看,它的头部较为狭长,面部平直无其他凸显的特征,它的眼睛更靠向两侧,鼻孔吻部占据面积较小,耳朵也很小巧。
在耳朵上方是一对坚硬锋利的牛角,呈现圆锥状,牛角表面很光滑,显示从两侧长出一截,随后在向上和后方生长,像是镰刀形的月亮。
透过牛角,映入眼帘的是它肩部高耸的脊背,凸起的样子犹如驼峰让野牦牛看起来更加雄壮。
侧面来看,这不就是饮品瓶上红色的牛形图案吗?
虽然它看起来毛发众多,显得身躯有些笨重,但是在这高原上跑起来可没输过谁,这还要说一下它矫健的四个蹄子。
它的蹄子底盘大而圆,蹄脚趾小而尖锐,有些类似于羊蹄。
在蹄子周围有些凸出的部位环绕,让四只蹄子更加的稳健有力,底部也有柔软的角质保护,让蹄子在猛烈奔跑时也不会被剧烈地磨损。
一些羊群可以靠着羊蹄在悬崖峭壁上自由行走,而野牦牛也是靠着这四个独特构造的牛蹄在崎岖不平的高山上自由奔跑。
大多数的野牦牛毛色均为黑褐色、棕色,只有嘴巴周边、脸部以及脊背部位呈现秋霜状的灰白色。
老年的公牦牛脊背也会有微红色的个体,一些人工饲养的牦牛会也出现白色或者黑白相间的个体。
与野牦牛相比,人工饲养的牦牛在体型上有明显的差距。
野牦牛体长最长可达2.6米,肩高最高可达1.8米,体重大多数维持在1000斤到1200斤左右。
而家养牦牛体长大概2.5米,肩高约为1.7米左右,与野生牦牛相比还是身材较小。
你或许很好奇像牛这种动物应该是肺活量比较大,为何牦牛能够在这氧气稀薄的高原上活下来呢?
这不得不说一下野牦牛的身体结构了,它要比一般的牦牛多长出了一对肋骨,胸腔的面积扩大让牦牛拥有更发达的心肺功能。
而且它的鼻孔粗大,呼吸气管比其他牛类的气管要短且直。
野牦牛在奔跑时可以更容易呼吸到较多的氧气,以及在庞大胸腔的辅助下野牦牛基本的氧气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它们是不会在高原上憋死的。
其实不光是野牦牛,任何一种生物在极端的环境下,总会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而不断地进化和演变自身的结构,从而让自身安稳地在这繁衍生息。
性情凶猛的野牦牛
为什么当地的牧民在放牧时看到野牦牛心里会慌?
据悉曾有牧民在看到一头野牦牛混进了家养牦牛的队伍中,而牧民却当看不见继续赶着牛吃草。
哪成想一个眼神和野牦牛对上了眼,这野牦牛立刻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走过来。
牧民看着那头野牦牛近半米长的角有些发怵,便迅速藏在了一旁的牛粪堆下躲过了一劫。
牦牛给人的感觉向来是很敦厚温和,如果你用这种观念去接触野牦牛的话,那就请自求多福吧。
一些争强好斗的动物大多是雄性,野牦牛也是如此,往往脾气异常暴躁的都是野生公牦牛。
即使是环境恶劣的高原地区也不妨碍其生物的多样性,就是说在这里除了野牦牛还生活着其他猛兽,比如雪豹、狼群、棕熊等。
身材庞大的野牦牛变成了其他猛兽的猎食目标。
当然性情凶悍的野牦牛怎么可能会乖乖地“束手就擒”等待着被捕,当然是用锋利的牛角和强健的身躯去抵抗对方。
它的牛角就好比人们手中的刀,一旦对方被牛角刺中,便很难挣脱。
之后在承受袭来的野牦牛强健的牛蹄,那五脏六腑不得踢废了,那十足的爆发力可不是一般野兽敢招惹的。
就算是狼群也只敢去围攻落单的野牦牛,不过胜算嘛也是非常小的,因为落单的野牦牛往往性情更加暴戾。
大多数群体行动的野牦牛,在草原上遇到车辆或者天敌时,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能不发生冲突就不发生冲突。
因为在牛群中还有幼崽和母牛,为了群体的安危多数会先选择预防。当然这并不是说野牦牛的脾气会变温柔,该顶角还是得顶角。
单身的野牦牛独自生活的话需要自己面对高原上的危险,如果不厉害点那就只有被吃的份儿。
为此很多独自行动或者受伤的野牦牛比群体行动的野牦牛更不能招惹,甚至不能靠近。
在它们眼里凡是靠近的一切生物都是带有危险的气息,先用牛角怼了它,自己就是安全的。
还有就是每年野牦牛都会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野牦牛性格暴躁,一定要远离。
因此如果在野外遇到的是一只在四处游荡的野牦牛,在它发觉之前赶紧跑。
大多数这种独自觅食的野牦牛都是一些老牛,脾气很大,极具攻击性,就算你不惹它,它也是会平白无故找你的事。
传说曾有一头野牦牛将一辆汽车顶翻了,虽不知其真假,但凭借一头一千多斤的体格再加上它奔跑时强大的缓冲力量,它是很有可能将车子撞翻的。
如果在高原遇到野牦牛,一定赶紧先踩油门跑路再说。
结语
说到这儿,你还觉得野牦牛温柔吗?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西藏旅游,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还是不要轻易去探险,很有可能下一秒会遭到野牦牛的追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渝厨子龙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