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想必大家已看到瑞士ABB集团日前宣布以53.75亿美元(约383亿人民币)估值,将其机器人业务单元整体剥离给软银集团,该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
一笔超级并购诞生。
事情想必大家已看到瑞士ABB集团日前宣布以53.75亿美元(约383亿人民币)估值,将其机器人业务单元整体剥离给软银集团,该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
这被看作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地震级”交易。ABB机器人业务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底蕴深厚,今年上半年曾谋求独立IPO,不料如今高价卖给了孙正义。
至此,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被重塑。硝烟再起,大家都在争夺短暂的窗口期。
全球机器人霸主,被卖了
根据相关协议,ABB将先把机器人事业部注入一家新设控股公司,接着再由软银集团以“全现金”方式收购该公司100%股权。
交割后,软银集团一举接手ABB机器人业务的7000人工程师团队、50万台存量装机与全球服务网络和全部知识产权。2024年,ABB机器人业务年收入23亿美元,占集团总营收的7%。
ABB则看起来“稳赚”。公告显示,此次交易金额约53亿美元,扣除与本次剥离相关的约2亿美元成本及4-5亿美元的税费支出后,ABB预计净落袋约47亿美元,并预计将产生约24亿美元(约171亿元)的非运营性税前账面收益。
至此,原定的机器人业务分拆上市计划告吹。
今年4月,ABB发布公告称拟分拆机器人业务,并计划在2026年二季度上市。但局面很快起了变化进入9月,软银开始与ABB集团就收购事宜进行谈判,双方董事会很快批准并签署SPA,交易进入了监管审批阶段。
对于放弃IPO,ABB首席执行官马腾·维罗德(Morten Wierod)说得直白:“考虑到软银交易能立即提供资金,最终改为出售方案。”
更何况当初官宣独立上市时,瑞士投行曾预计分拆后的机器人业务估值不足40亿美元,相比之下,软银给出的53亿美元称得上“天价”。
事实上,ABB加速剥离机器人业务也算松了一口气。
ABB的机器人基因可追溯至1974年,当时瑞典ASEA推出全球首台全电控工业机器人,1988年ASEA与瑞士布朗勃法瑞合并成立ABB,机器人业务是核心板块之一。巅峰时期,ABB的机器人业务与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并称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
但如今传统机器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2024年ABB机器人业务利润同比下滑39%。维罗德公开表示:“我们一直强调,机器人市场波动性非常大。这个市场与ABB目前专注于电气化和自动化的其他业务略有不同。”换言之,机器人业务板块与其他核心业务协同性不足,也是他们挥刀的原因之一。
此次调整后,ABB将精简为电气、过程自动化、运动控制三大业务领域。尽管有人质疑这是“过早放弃了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门票”,但无论如何,当机器人业务不再是ABB未来发展的核心,一个时代结束了。
孙正义的野心
孙正义为何出手买下?
这是对未来10年技术演进方向的押注。对于此次收购,他表示通过与ABB机器人的联合,将会整合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人才,从而将人工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推动一场引领人类前进的颠覆性革命。
孙正义在多个场合提到“人工超级智能(ASI)”概念,认为ASI将比人类聪明1万倍,并将在10年内实现。他也为此提出一个新的战略目标让软银成为全球第一的ASI平台提供者。
在这个愿景中,机器人是ASI进入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
因此不难理解,孙正义正是看中了ABB机器人业务在AI时代的接口价值,可以打造ASI的理想物理载体和实体应用平台。同时,ABB机器人的加入,将填补软银在工业场景应用的关键空白。
继数据中心、半导体之后,机器人是软银又一重点投资领域。在此之前,软银已有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SoftBank Robotics,投资了协作机器人思灵机器人、节卡机器人、仓储自动化Berkshire Grey、行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擎朗智能、机器人AI软件Skild AI等。
就在今年1月的董事会上,软银集团决定成立中间控股公司“机器人控股”,以整合集团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投资企业如今这些投资组合将与ABB的机器人平台、专业能力及其现有本地化布局形成互补,推动机器人从传统的自动化工具向具备感知、学习能力的智能体进化。
“软银集团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是物理AI。”孙正义在声明中强调。与纯软件算法不同,物理AI强调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的具身化应用,这正是工业机器人的强项。当具备物理形态的机器人搭载AI,所有产业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今年7月,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个浪潮是物理AI。而在英伟达官网中,关于物理AI的概念被清晰阐释物理AI让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智慧空间等自主系统,能够在现实(物理)世界中实现感知、理解并执行复杂动作。
正如黄仁勋所说,这将是继感知AI、生成式AI和代理式AI之后的第四代人工智能革命。
机器人产业新纪元
软银的收购,为这场竞赛按下了加速键。
随着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或许,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格局将就此成为历史。就在孙正义出手之前,英伟达更早一步与安川电机展开合作每一家传统的工业自动化企业,都在重新思考自己在AI时代的定位。
10月4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一段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与一位人类武术教练进行功夫对练的视频,并回应:所有动作均基于其自身的AI系统实时判断完成,而非遥控。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的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Optimus的量产,首要应用场景就是制造业与工业生产。
“工业自动化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所有玩家都会重新洗牌。”
回过头来看,对于中国机器人企业和制造业而言,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已经突破50%。国际巨头开始调整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够加速推动本土企业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ABB很早就进入中国,随着与软银的结合推出新的解决方案,最终也将提升中国工厂的自动化水平,惠及中国制造业。
不过,这也加重了竞争压力。无论是已经被美的集团收购的库卡,还是本土企业埃斯顿、新时达、埃夫特、新松机器人等,无一不在面对一个巨无霸竞争对手。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时期,遭遇这样一个拥有全球渠道的庞然大物,将使海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硬件性能的比拼,而是生态系统和AI能力的较量。正如曾有分析指出,智能化转型的窗口期可能只有5-10年,如此,谁能率先掌握物理AI技术,谁就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主动。
这场刚刚开始的革命,将决定今后几十年全球制造业的格局。
没人能真正预测未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机器人行业的颠覆性变革中,中国企业必将占据重要一席。
来源:投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