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止到10月9日假期结束,这片子票房就停在7500万左右,每天新增票房连一百万都不到,看这架势,最终票房想破 1 亿基本没希望。
今年国庆档电影市场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算是彻底栽了。
截止到10月9日假期结束,这片子票房就停在7500万左右,每天新增票房连一百万都不到,看这架势,最终票房想破 1 亿基本没希望。
更尴尬的是口碑,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7.5掉到了7.2,真是票房口碑双输。
本来大家对这片子期待挺高的,毕竟是国内头一个官宣要做三国题材的动画电影,还有易中天老师当编剧,光线传媒也参投了。
按理说,它该是国产动画闯历史文化题材的一次好尝试,结果没想到,这份期待在国庆档直接落了空。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不算烂片,它其实有不少亮点。
比如故事角度就挺新,没走以往三国剧 “群雄逐鹿” 或 “三国鼎立” 的老路子,反而以曹操为主视角,通过他和袁绍、刘协的纠葛,把东汉末年那堆事串了起来,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这些经典历史事件也都融了进去。
视效方面更没话说,用了创新的水墨渲染技术,还有超 50 家博物馆给技术支持像河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研究汉代文化的权威机构都在列,所以片子里汉代的衣服、建筑、饮食还原得特别细致,画面质感确实够格,这也是历史题材动画该有的优势。
但问题就出在这 “新” 上,新颖的背面是观众不买账。
片子刚上映,第一波观众就说它是曹操的 “洗白录”。
以前不管是影视剧还是小说,曹操的 “奸雄” 形象早扎在观众心里了,结果这片子把他往 “忠臣” 方向塑,大家肯定接受不了。
本来想替片子说句公道话,“洗白” 这词确实太重,文艺作品又不是正史,稍微改编很正常。
后来发现,与其说 “洗白”,不如叫 “选择性呈现”—— 为了找新视角,只突出曹操的优点,把他的缺点全藏了。
可曹操这种人物,魅力就在于复杂啊,只露一面,角色反而变得单薄,魅力也没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片子想做系列,第一部只是开头,人物和故事没讲透很正常。
片子彩蛋里也留了悬念,用小童的嘴问 “曹操,他变了吗”,明显是为第二部赤壁之战铺垫。
但老实讲,观众看电影是冲 “完整作品” 来的,单看第一部,人物没立住、故事没讲精彩,谁还会等第二部呢?
这也没跳出国产动画 “有技术没故事” 的老毛病,不算烂片但也不好看,自然没人愿意进影院。
其实《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困境,也映照着整个国产 “新文化” 动画的现状。
这两年行业都在想跳出神话IP的圈子,毕竟之前神话改编的动画太多,观众早看腻了,除了少数头部作品,其他票房都一般,大家都在找新方向。
2023年追光动画的《长安三万里》算是开了个好头,以盛唐到安史之乱为背景,讲李白和高适的友情,还把一群诗人的故事串了起来,这种视角以前很少有影视剧碰。
结果这片子在暑期档拿了18亿票房,还拿了金鸡奖、百花奖,甚至入围了奥斯卡,直接给 “新文化” 动画打了样。
之后追光又接着做 “新文化” 系列,今年暑期档上的《聊斋:兰若寺》,没走传统聊斋 “妖魔志怪” 的路子,反而以蒲松龄为主视角讲故事,还是《长安三万里》的原班人马打造,最后拿了2.43亿票房。
追光还立项了《三国第一部:争洛阳》,预计 2026 年上映;光线传媒虽然主要做神话动画,也参投了《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明显是想试试 “新文化” 题材。
按说 “新文化” 动画优势挺明显的,IP 知名度高、受众广,还能传播传统文化,《长安三万里》就带火了唐诗。
可为啥从 18 亿到 7500 万,差距这么大?很显然,问题还是在剧本上。
国产动画一直没摆脱 “有技术没故事” 的困境,剧本不扎实、剧情不精彩是通病。
而历史或文学改编的作品,对剧本要求更高既要还原文化内核,又要让故事动人,还得平衡观众的固有认知。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栽在这,《聊斋:兰若寺》票房没达预期,也多少和这有关
说实话,虽然现在 “新文化” 动画没再现《长安三万里》的辉煌,但行业愿意跳出舒适圈,去探索历史和文学题材,这本身是好事。
毕竟总拍神话 IP 也不是长久之计,想让国产动画走得远,就得有人敢尝试新东西。
但前提是,得把剧本打磨好,不然再新颖的题材、再厉害的技术,也留不住观众。
希望后面要上的《三国第一部:争洛阳》之类的作品,能吸取教训,把故事讲好。
毕竟观众愿意为 “传统文化” 买单,但前提是你得把 “传统文化” 裹在好看的故事里,不然谁愿意花时间去电影院看一场 “历史课” 呢?
来源:乐娱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