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四环的奥迪,不伤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0:21 1

摘要:奥迪 E5 Sportback 近二十家核心供应商中,60% 来自中国,主导了大部分 E5 Sportback 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研发。

37 年前,奥迪教中国人造车。

37 年后,奥迪开始向中国供应商买技术。

这个反转,定格在 2025 年的奥迪 E5 Sportback。

奥迪 E5 Sportback 近二十家核心供应商中,60% 来自中国,主导了大部分 E5 Sportback 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研发。

这并非奥迪首次向中国市场学习。

奥迪上汽 CEO 宋斐明曾公开表示,无论产品定位还是价格,上汽奥迪不会再只对标奔驰和宝马,蔚来、理想等品牌都是研究对象。

这种左手买车拆解,右手掏钱外采的策略,似乎成了奥迪提升产品力的捷径。

毕竟,对于摸不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脉搏的奥迪,中国团队主导产品、使用中国供应链,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奥迪 E5 Sportback 已经给出结论了。

E5 Sportback 上市 30 分钟订单破万,而奥迪整个品牌今年上半年国内纯电车型卖了不到 8000 台

燃油车时代,奥迪通过合资的模式,从中国市场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如今场景未变,而奥迪却不得不将希望再次投向中国,成为了奥迪的一场翻身之仗。

01、BBA 中最激进的品牌

一个冷知识,奥迪是行业内纯电平台最多的品牌。

MEB 平台:奥迪真正意义上的首个纯电平台,跟大众 ID. 系列共享。PPE 平台:MEB 平台的进阶版本。J1 平台:保时捷主导开发,从 MSB 燃油平台升级改进,主要用于生产高性能电动车,奥迪 e-tronGT、RS e-tronGT 都产自该平台。

三个平台各自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

MEB 平台负责奥迪的入门电动车,奥迪 Q4/Q5 e-tron 都是 MEB 平台的产物。

这是大众投入数十亿欧元,打造的通用型纯电平台,但由于 MEB 平台至今投入了 7 年,目前只支持 400V 电压架构,计划今年升级成 800V 的 MEB+平台。

相比 MEB 平台,PPE 平台在车身形式上更加适应中高端车型(2890-3080mm),MEB 目前尺寸最大的 Q5 e-tron 轴距为 2965mm,这已经是 MEB 平台的上限了。

原因在于,MEB 平台只需要提供轿车、SUV 等空间取向车型,但豪华车型追求运动性能,PPE 平台需要具备轿跑的车身设计,奥迪 Q6 e-tron、保时捷纯电 Macan 都是产自 PPE 平台。

PPE 是保时捷和奥迪联合打造的豪华纯电平台。

早在 2018 年 2 月,保时捷和奥迪联合开发 PPE 平台时,大众汽车集团 CEO 奥博穆表示,这将会比二者独自承担该项目降低约 30%的成本。

最终奥迪负责驱动系统和电气系统、保时捷负责车身和悬架、大众集团子公司 Cariad 负责软件/电子架构。

PPE 平台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三电系统上限高,PPE 平台的车型都是 800V 架构;第二是电子电气架构支持更强的智能化。

专用纯电平台是电动化转型的关键,与之相配的通常是更为集中的电子电气架构。

MEB 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为 E3 1.1,PPE 平台 E3 1.2,下一代统一式的 SSP 平台是 E3 2.0,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

三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区别在于,从传统分布式架构向集成式架构演进。

2020 年,120 辆大众 ID.3 连着电脑依次刷机的名场面,就是出自分布式的 E3 1.1 电子电气架构,彼时的 E3 1.1 依然还有 52 个 ECU。

相比 E3 1.1 电子电气架构,E3 1.2 基于五台高性能计算机,能够支持从信息娱乐系统到底盘的 OTA。

奥迪 A5L 之所以适配华为 ADS 4,就是基于 E3 1.2 电子电气架构,衍生出面向燃油车的 PPC 平台。

按照计划,E3 2.0 架构将 70 个 ECU 缩减到 3 个,由三个功能域组成,确保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随时 OTA。

从纯电平台到电子电气架构,奥迪三个平台其实巧妙地卡在了取舍的「中间地带」,既不愿丢下豪华车的姿态,又不敢慢于新势力的脚步。

多平台能实现主流至豪华车型的全品类覆盖,但也会带来成本高、决策慢和内耗大的问题,原计划 2022 年量产的 PPE 平台延迟了三年,E3 2.0 架构也暂时延期到了 2028 年。

本质上,平台化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实现规模化,加大摊销的分母,让汽车变成一门更有利润的生意,所以平台价值高低,取决于通用化程度,让一个平台能生产更多不同的车型。

相比之下,宝马、奔驰目前分别只有一个纯电原生平台。

但这还没完。奥迪还有一个「中国特供」版的平台——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的 ADP 平台。

这是传统豪华品牌首个特供版纯电平台,设计工作主要由奥迪在德国英格尔施塔特的设计总部完成,而智能软硬件的研发则由上汽负责。

按照规划,2025~2027 年,AUDI 品牌将以每年一辆车的节奏推出新产品,除了已经上市的 E5 Sportback,还有 SUV 和大型轿车。

一汽奥迪则保持传统豪华基因,依旧基于 PPE 平台开发纯电车型,但相比以往需承担更多研发工作。

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表示,除了辅助驾驶,像驾驶舒适性、座椅设计等原本由全球定义、中国进行校准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进行需求定义和开发。

简单地说,奥迪未来在中国推出的纯电车,将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使用中国供应链、在中国工厂生产。

从分工上来看,一汽奥迪负责 PPE 平台下的「四环品牌」,而上汽奥迪则负责 ADP 平台下的「AUDI 品牌」。

按照规划,上汽 ADP 平台将专注于 B 级和 C 级车的细分市场,而奥迪自家的 PPE 平台聚焦 B 级到 D 级的车型,相当于一汽奥迪将专注于中端的油车和高端的纯电车,而上汽奥迪更多负责中端的纯电车。

这种新研发模式精准指向了奥迪的关键问题:「去德国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02、奥迪患上了中国依赖症

多平台战略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合资车企在国内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过去,奥迪原型车由德国研发中心负责设计开发,一汽奥迪、上汽奥迪根据定位对原型车做少量改动,再匹配部分本地供应链,最后本土工厂生产后推向中国市场。

这样的合资模式,不仅至少能够压缩出 5 万元成本空间,还能提供了更长轴距的车型。

以奥迪在中国最畅销的 A6L 车型为例,去年奥迪 A6 全球销量 24.4 万台,仅一汽奥迪 A6L 的销量就达到 18 万台,占比近 8 成,单车利润在 3~5 万左右。

时移世易,当奥迪尝尽了电动化转型的苦头时,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一方面是转变造车模式。

以往上汽奥迪必须使用总部供应链,只有轮胎等小部件具备更换权,如今 AUDI 品牌全面启用上汽供应链,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和上汽团队对接,奥迪仅在个别配置介入。

以奥迪 E5 Sportback 为例,电机是上汽旗下的华域电子、座椅是上汽旗下的延峰座椅定制、空气弹簧和 CDC 由大陆/采埃孚和上汽的合资公司提供。

不是国际供应链用不起,而是国内供应链更有性价比。

奥迪 E5 Sportback 在配置、续航和智能化均高于 Q5 e-tron 的同时,起售价比后者低了 6.26 万元。

另一方面是补上智能化最重要的一环——辅助驾驶。

左手华为车 BU,后手 Momenta,奥迪手里这套辅助驾驶的组合,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至于如何最大化发挥药效,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走出了不同的方向。

一汽奥迪选择集成方案,讲究又快又准。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一汽奥迪都将全系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

这像是出于一种慕强心理,想要快速打破「奥迪不智能」的标签,最高效的办法就是直接跟「天花板」合作。

一汽奥迪跟华为买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奥迪在智能化上的招牌。

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就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以「中国技术」的身份,稳稳站在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的「关键先生」。

上汽奥迪选择深度合作,灵活搭配不同的供应商。

不同于一汽奥迪 all in 华为,上汽奥迪选择双边押注,燃油车的希望寄托于华为,AUDI 品牌则跟 Momenta 合作。

全新奥迪 Q5L

原因不难理解,上汽奥迪和一汽奥迪共用同个油车平台,比如搭载华为 ADS 4 的 A5L Sportback、A5L 都是基于 PPC 平台,计划年内推出的新奥迪 Q5L 同样采用这种方式。

双方的底子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是在造型、配置上形成差异化。

AUDI 品牌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辅助驾驶时代,消费者需要一辆怎样的奥迪?

答案是智驾和驾控融为一体。

AUDI 品牌和 Momenta 联合开发了柔和、标准和敏捷三种行车模式,试图让智驾与操控共存,而非取代。敏捷模式下车辆的纵向和横向加速度更高,同时 quattro 的驾控能力给到更沉稳的体验。

一边专注自己擅长的机械控制,另一边则是提供「你只管造好车,辅助驾驶技术由我负责」的底气。

双方就像 Momenta 是主要负责思考的大脑,AUDI 品牌则是负责运动控制的小脑,实现 1+1>2 的效果。

不同的思路,决定了两个品牌之间不同的产品定义。

一汽奥迪会以更强势的身份控制供应链,而 AUDI 品牌专注于擅长自己的部分,灵活配合不同供应商。

以智能座舱为例,Q6 e-tron 搭载了科大讯飞的车机系统,但 E5 Sportback 车机系统是自研,守住了「最后的灵魂」。

从这一点来看,一汽奥迪仍在坚持传统的打法,而 AUDI 品牌开始学起了新势力的招式。

03、奥迪不想一直当老三

经历多年被动应战之后,奥迪想赢一回。

据了解,奥迪计划将长期年销量目标提高至 200 万辆以上,具体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新战略。

作为参考,奥迪 2024 年的全球销量为 167.12 万辆,同比下滑 11.8%,今年销量目标为 170-180 万辆,低于 2023 年巅峰期的 190 万辆。

销量萎缩之下,奥迪的日子并不好过。

2025 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奥迪虽然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 5.3% 至 325.7 亿欧元,但税后利润 13.46 亿欧元,同比下滑 37.5%,增收不增利。

无论是财报数据,还是销量,奥迪均处于垫底水平。

今年上半年,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市场销量分别为 31.8 万辆、29.32 万辆、28.76 万辆。

200 万辆的销量目标有机会超过奔驰(去年是 198 万辆),但对于奥迪是前所未及的新高度,而奥迪也成为了 BBA 中最激进的一家。

一是两年推 20 款新车。

奥迪在 2025~2026 年打算做三件事:

在德国工厂投资 80 亿欧元升级制造基地,推出 10 款左右的插混车型。2026 年前在北美市场推出 10 款新车型,实现本地化生产。基于 PPE、PPC、ADP 平台在中国市场推出不低于 5 款车型。

奥迪 A6L e-tron

具体到车型上,今年奥迪在中国将会推出四款车型,分别是全新 Q5L、全新 A5L、A6L e-tron、Q6L e-tron;2026 年将推出全新 A6L、Q7、Q3 和全新旗舰 Q9。

奥迪 CEO 高德诺强调,2025 年年底奥迪将拥有竞争对手中「最年轻的产品组合」。

二是划清南北奥迪关系。

一汽奥迪是守存量市场,靠智能化延长油车的生命周期。

在奥迪发起电动化大反攻的第四年,现任 CEO 推翻了前任 CEO 的决策,撤回 2033 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不再设定燃油车的终止时间。

油车市场依旧是奥迪核心板块,而一汽是奥迪的主力军。

一汽奥迪今年上半年累计卖了 24.59 万辆油车,占据了豪华燃油车市场 24.6% 的份额。

目前奥迪的拳头产品 A6L、A4L、Q5L 都在一汽奥迪旗下,更何况 PPE 平台也已经落地一汽奥迪的长春工厂,上汽奥迪深度介入开发,只会南北互博、徒增内耗。

上汽奥迪是攻增量市场,靠技术整合打入主流市场。

如果说一汽奥迪的任务是延续奥迪的品牌价值,那上汽奥迪更多是为了吸引年轻新用户。

以 E5 Sportback 为例,车内的「智慧岛」其实就是语音助手,但能像蔚来 NOMI、苹果 Touch bar 一样提供情绪价值。

上汽奥迪试图在「中国速度」和「百年积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用上最新、最好的技术讨好年轻用户,又不想丢掉自己最值钱的「品牌光环」。

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局限。

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不再拘泥于自研,而是积极拥抱本土供应商,既能快速补票上车,又能重新杀回新能源汽车的战场。

从 37 年前的「以市场换技术」,到如今「以技术换市场」的转变,传统豪华品牌正越来越深地烙上「中国印记」。

对传统豪华品牌而言,这是智能电动时代「活下去」的现实考量。

来源:汽车之心Autobit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