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被热浪与霓虹包裹,道里区的群力新城在暮色中泛着金属般的光泽。空调外机嗡鸣,街道上行人稀疏,只有外卖骑手在街角穿梭如影。
2024年8月28日,哈尔滨的夏夜并不凉爽。
城市被热浪与霓虹包裹,道里区的群力新城在暮色中泛着金属般的光泽。空调外机嗡鸣,街道上行人稀疏,只有外卖骑手在街角穿梭如影。
朱火炎坐在他租住的18楼公寓阳台上,手里握着一杯冰镇格瓦斯,目光却不在城市的灯火上。他是个自由摄影师,专拍城市边缘的废墟与黄昏,镜头下总带着一种疏离的诗意。今晚他本打算拍一组“夜哈尔滨”的延时摄影——城市呼吸的节奏,光与暗的交替。可相机还没架好,手机却先响了。
是江水淼发来的消息。
“你在看天吗?”
朱火炎皱眉,抬头。夜空澄澈,银河隐约可见,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南方天际线上那一排诡异的光点。
他迅速打开手机直播软件,镜头对准天空——画面中,十五个红白相间的光点整齐排列,像一串被钉在夜幕上的珠链。它们不移动,不闪烁,只是以完全同步的频率上下轻微浮动,如同呼吸。
“这……是什么?”他喃喃自语。
直播间的观众瞬间暴涨。弹幕如雪崩般滚过屏幕:
“UFO编队!”
“是军演吧?”
“看那亮度!比金星还亮!”
“它们不动!完全静止!”
朱火炎的心跳加快了。他调出望远镜辅助程序,放大画面。光点的细节逐渐清晰:每个光点直径约如篮球大小,边缘有轻微的光晕扩散,红白交替的节奏精确到毫秒级。更诡异的是,最前端的光点似乎比其他晚了约0.03秒才完成一次“呼吸”——像是某种相位延迟。
他立刻拨通江水淼的电话。
“你看到了?”她声音紧绷,“我在南岗区,用天文望远镜拍到了。不是无人机,朱火炎,它们不在大气层内。”
“不在?”
“哈工大的雷达数据出来了,”她语速飞快,“280公里高空,轨道倾角51.6度——那是‘鸿雁’星座的轨道面。但‘鸿雁’今晚没有发射任务。”
朱火炎的手指微微发抖。他是无神论者,是现实主义者,可眼前的一切,违背了他所有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你在哪里?”他问。
“香坊区观测站。你能来吗?”
“我开车,二十分钟。”
...
江水淼是哈尔滨市天文馆的助理研究员,专攻近地空间目标识别。她身材瘦削,黑发扎成利落的马尾,眼神总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她不信鬼神,只信数据。可今晚,数据也背叛了她。
当朱火炎赶到观测站时,江水淼正盯着三块屏幕。一块显示光谱分析图,一块是雷达回波,第三块是她刚刚接收到的中科院电子所的加密通讯。
“你看这个。”她指着光谱图,“峰值在620-680纳米,橙红波段。但大气瑞利散射的理论曲线在这里应该下降15%,可实际辐射强度反而升高——说明光源不在大气内,而是在真空环境。”
朱火炎凑近看:“像卫星?”
“不像。”她摇头,“‘玄鸟’量子通信卫星的确使用类似波段进行激光中继,但它的信号是脉冲式的,不是这种持续稳定的发光体。而且,‘玄鸟’在太阳同步轨道,不在这里。”
她调出雷达数据:“280公里,近地轨道。速度为零——相对地面静止。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朱火炎沉默。
“意味着它们不是在飞行,而是在‘悬停’。”江水淼的声音低沉,“常规卫星靠速度维持轨道,离心力抵消重力。可它们不动,却没坠落——除非……它们掌握了某种反重力技术,或者,它们根本不是人造物。”
朱火炎忽然想起什么:“文旅局不是说今晚有无人机表演吗?”
“取消了。”江水淼冷笑,“改用电子孔明灯。我查过那家公司的技术参数,最大控制距离5公里,高度上限300米。而这些光点在28万米高空——差了三个数量级。”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朱火炎,我觉得……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外星技术展示。”
朱火炎笑了,可那笑里没有轻松。
“你疯了。”
“那你告诉我,它们是什么?”她反问。
两人陷入沉默。窗外,那十五个光点依旧悬在夜空,像十五只冷漠的眼睛,注视着这座沉睡的城市。
...
消息如野火蔓延。
“哈尔滨上空现神秘红光阵列”登上热搜榜首。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八千万,#红色星链#、#UFO哈尔滨#等话题持续发酵。有人剪辑出光点的“呼吸”节奏,发现其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变体;有人用AI分析其排列,得出“非随机、非人类编码”的结论。
哈尔滨文旅局紧急召开发布会,重申无人机表演取消,强调“电子孔明灯系统无法达到如此高度与亮度”。可公众不信。阴谋论四起:有人说是军方秘密试验“天基武器”,有人说是“星链”被黑客劫持,甚至有宗教团体宣称“这是末日的征兆”。
而在科学界,争论同样激烈。
市天文馆召开紧急会议,副研究员李明提出:“光点前端存在0.03秒相位延迟,暗示它们通过某种‘相位锁定’机制协同运作——这技术远超当前人类水平。”
中科院电子所则发布初步报告:“光谱特征与‘玄鸟’卫星部分吻合,但能量输出模式异常,疑似搭载了未知能量转换装置。”
更令人不安的是,全球多地天文台在同一时段记录到类似信号。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朝鲜半岛北部,均有目击报告。所有光点都位于280公里高空,轨道倾角51.6度,仿佛一张无形的网,覆盖了整个东亚。
而这张网的中心,正是哈尔滨。
8月29日凌晨1点,朱火炎和江水淼决定做一件疯狂的事。
他们要开车到城郊,用朱火炎的专业级长焦镜头,尝试捕捉光点的更多细节。
“如果它们真是外星造物,”江水淼说,“它们一定在传递信息。”
“你怎么知道?”
“因为它们选择了哈尔滨。”她看着他,“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不是任何政治或军事中心。而是哈尔滨——一个以冰雪、音乐和航天梦闻名的城市。它们在暗示什么?”
车在夜色中疾驰。城市渐远,星光渐亮。他们来到松北区一片废弃的观景台,这里视野开阔,几乎无光污染。
朱火炎架好三脚架,装上800mm镜头,对准天空。
光点依旧。静止,呼吸,冷漠。
他开始拍摄。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直到第十七张时,他忽然发现异常。
“江水淼,你看这个。”
他调出一张RAW格式照片。在光点阵列的正中央,原本空无一物的区域,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暗影”——一个近乎透明的菱形轮廓,边缘泛着淡紫色光晕。
“这是……什么?”江水淼凑近。
“我刚才没拍到它。”朱火炎声音发紧,“它……是后来出现的。”
他们立刻调出连续帧。果然,在第十三帧之后,那个菱形轮廓开始显现,并以极慢的速度扩大。
“它在下降。”江水淼突然说。
“什么?”
“那个轮廓——它不在280公里高空,它在下降!而且……它在向我们靠近!”
朱火炎猛地抬头。夜空中,光点阵列依旧静止,但中央区域的空气仿佛扭曲了一下,像水波荡漾。
接着,一道无声的光柱,从菱形轮廓中垂落。
不是激光,不是探照灯,而是一种“液态光”——像熔化的水晶,缓缓流淌而下,直指他们所在的位置。
“快走!”朱火炎抓起设备就要撤。
可江水淼站着没动。她的眼睛死死盯着那道光柱,脸上竟浮现出一种近乎狂喜的神情。
“别走……”她轻声说,“它在召唤我们。”
“你疯了!那是——”
“它没有恶意。”她打断他,“你看它的频率……和我的心跳同步了。”
朱火炎愣住。他这才注意到,那道光柱的明暗变化,竟与江水淼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心率监测完全一致——每0.8秒一次脉动,精确到毫秒。
“它……在读取你?”
“不,”江水淼微笑,“它在回应我。”
她缓缓走向光柱。
“江水淼!回来!”
可她已踏入光中。
刹那间,她的身体变得透明。骨骼、血管、神经,在光中清晰可见,却又不显恐怖,反而像一幅神圣的解剖图。她的衣服开始分解,化为微光粒子,融入光柱。
朱火炎想冲上去,可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他推开。他摔倒在地,眼睁睁看着江水淼的身体被光完全包裹,缓缓上升。
“朱火炎……”她的声音从光中传来,温柔而遥远,“别怕……它们不是来毁灭的。它们是来接引的。”
“接引什么?”
“接引能看见真相的人。”
她的身影越来越淡,最终化为一粒光点,融入那菱形轮廓之中。
朱火炎瘫坐在地,浑身发抖。光柱开始收缩,菱形轮廓缓缓上升,重新融入光点阵列。
一切恢复平静。
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来源:懂宇辉追剧有意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