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朝历史上,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他原本只是淮西节度使麾下的一员武将,却凭借平定梁崇义叛乱的战功,被唐德宗提拔为节度使,成为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对朝廷的封赏并不满意,心怀怨望,最终举兵反叛,还自封皇帝,过了一把“皇帝瘾”。这个人,就是李希烈。
在唐朝历史上,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他原本只是淮西节度使麾下的一员武将,却凭借平定梁崇义叛乱的战功,被唐德宗提拔为节度使,成为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对朝廷的封赏并不满意,心怀怨望,最终举兵反叛,还自封皇帝,过了一把“皇帝瘾”。这个人,就是李希烈。那么,李希烈究竟是如何崛起于乱世,又为何会走上反叛的道路?他当了两年皇帝,到底值不值?
李希烈,辽宁朝阳人,出身于一个军事世家,自幼便骁勇善战,以武艺高强而著称。李希烈早年投身军旅,在淮西节度使李忠臣麾下效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逐渐得到李忠臣的赏识,被提拔为淮西都将。李忠臣是个不忠不义之人,他靠平定安史之乱起家,却对朝廷的封赏并不满足,在担任淮西节度使期间,纵容部下劫掠百姓,导致境内怨声载道。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对李忠臣的所作所为早有耳闻,便派宦官前往淮西宣慰,暗示李忠臣入朝为官。李忠臣非常恐惧,不敢奉诏,甚至一度打算举兵反叛。此时,李希烈向李忠臣进言:“朝廷若来讨伐,我们谁能抵挡?希望您奉诏入朝,这样淮西之地可保富贵。”李忠臣采纳了李希烈的意见,却故意纵兵抢掠一番后才启程入朝。李忠臣到京后,被任命为宫苑、闲厩等使,失去兵权。而李希烈则因劝李忠臣入朝有功,被任命为淮西留后。
李希烈在淮西留后的任上,表现得非常恭顺,经常向朝廷进献奇珍异宝,还时常派遣使者入朝,表达忠诚。唐德宗对李希烈非常满意,在大历十五年(780年)正月,正式任命他为淮西节度使。此后几年间,李希烈在淮西治理有方,境内安定,百姓富庶,其个人威望也越来越高。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举兵反叛,唐德宗派兵征讨,却久战无功。就在此时,李希烈主动请缨,愿意率领本部兵马参与平叛。唐德宗大喜,加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并让他与忠武军节度使李澄、襄阳节度使李元淳等人一同讨伐梁崇义。李希烈作战勇猛,连战连捷,最终在同年七月平定叛乱,杀死梁崇义。战后,唐德宗对功臣们论功行赏,李澄、李元淳分别被加封为郑王、邓王,而李希烈却仅被加授为同平章事(宰相虚衔),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封赏。
对此,李希烈心怀怨望,他自认为平定梁崇义叛乱立下大功,应该得到更高的封赏,至少要被封为王爵,没想到唐德宗却如此小气,仅让他挂了个宰相的虚衔。于是,李希烈在战后纵兵大肆抢掠,然后返回淮西。李希烈的举动,无疑是在向朝廷示威,他的反相已经显露出来。不久后,唐德宗派宦官前往淮西宣慰,李希烈却称病不见,并派手下将领上表,请求朝廷追认他为梁崇义的继承人,兼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唐德宗闻讯大怒,削夺李希烈的一切官爵,并调集各道兵马,准备征讨李希烈。然而,由于朝廷的军事部署尚未完成,李希烈反叛的消息又走漏风声,他趁机抢先动手,杀死朝廷派往淮西的官员,并派兵攻陷汝州,公开举兵反叛。此后,李希烈又派部将攻陷汴州,杀死节度使哥舒曜,兵锋直指东都洛阳。一时间,唐朝境内人心惶惶,局势动荡不安。
李希烈反叛后,唐德宗调集重兵进行征讨,并任命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镇守洛阳。李希烈亲自率军围攻哥舒曜,双方在汴州城下展开激战。由于李希烈兵力强盛,哥舒曜渐渐不支,只能坚守城池,等待朝廷的援军。然而,由于唐朝内部矛盾重重,各道兵马互相观望,迟迟未能发兵增援。李希烈趁机攻陷汴州,杀死哥舒曜,兵锋直指洛阳。
就在李希烈势力达到鼎盛之际,唐朝内部却发生变故。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救援长安,途中因遭遇暴雨而军粮浸坏,士兵们心生不满。姚令言进入长安后,士兵们闯入皇宫抢掠财物,并拥立太尉朱泚为帝,史称“泾原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长安落入朱泚之手。朱泚称帝后,派使者联系李希烈,希望与其结盟共同对抗唐朝。李希烈大喜,当即表示同意,并派弟弟李希倩前往长安朝拜朱泚。
不久后,朱泚派大将韩旻进攻奉天,结果被唐军击败。李希烈闻讯后,认为朱泚不是成大事的人,便打算与其断绝关系。朱泚得知消息后,派人将李希倩杀死。李希烈大怒,正式与朱泚决裂,并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此后,李希烈在淮西境内大肆封赏官员,并设置百官机构,俨然一副开国皇帝的架势。不久后,李希烈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称帝,国号大楚,年号武成,正式建立政权。
然而,李希烈的称帝行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唐朝各道兵马继续对其进行征讨,而李希烈治下的百姓也因为他的残暴统治而心生不满。武成二年(786年)正月,唐将李泌、马燧等人率军进攻淮西,连战连捷,李希烈被迫放弃汴州,退回蔡州。同年八月,李希烈部将陈仙奇暗中策划政变,将李希烈杀死,并投降唐朝。李希烈的皇帝梦,仅仅做了两年便宣告破灭。
李希烈原本只是淮西节度使麾下的一员武将,却凭借平定梁崇义叛乱的战功,被唐德宗提拔为节度使。然而,他对朝廷的封赏并不满足,心怀怨望,最终举兵反叛,还自封皇帝。然而,李希烈的称帝行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他的政权很快便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仅仅做了两年皇帝后,李希烈便被部将杀死,他的皇帝梦也随之破灭。
李希烈的反叛是晚唐藩镇割据局面的一个体现。唐德宗为了平定各处的叛乱,只能采取姑息政策,对藩镇节度使们多有纵容。然而,这种纵容政策并没有换来藩镇的忠诚和服从,反而助长了他们的野心和嚣张气焰。李希烈的反叛虽然被平定,但淮西藩镇依然割据一方,直到唐宪宗时期才得以彻底平定。
从李希烈的个人角度来看,他的反叛行为无疑是不明智的。他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和欲望,不惜背叛朝廷和百姓,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如果他能够安分守己、忠于朝廷和百姓,或许能够落得个善终。因此,李希烈当了两年皇帝的经历告诉我们:野心和欲望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只有保持清醒和理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来源:伟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