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白菜,学名“乌塌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因叶片墨绿如染、株型贴地而卧,得名“乌塌”,又因霜降后叶片凝霜转甜,民间也称“霜打乌金”。它不是那种张扬的蔬菜,没有白菜的舒展、菠菜的鲜嫩,反倒像被时光浸过的老墨,叶片层层叠叠裹着,边缘蜷曲如波浪,叶
第一章 墨叶凝霜——乌白菜的前世今生
乌白菜,学名“乌塌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因叶片墨绿如染、株型贴地而卧,得名“乌塌”,又因霜降后叶片凝霜转甜,民间也称“霜打乌金”。它不是那种张扬的蔬菜,没有白菜的舒展、菠菜的鲜嫩,反倒像被时光浸过的老墨,叶片层层叠叠裹着,边缘蜷曲如波浪,叶肉厚实得能攥出汁来,贴在垄上时,仿佛给土地铺了层暗绿色的绒毯。
古人早识得它的好。南宋《岁时广记》里提过“塌菜,叶厚而乌,雪后更佳”,说的便是乌白菜经霜雪洗礼后,涩味尽去,甜润如蜜。明清时江南一带的农户,冬日里的菜窖总少不了它,青黄不接的时节,从窖里翻出一颗,剥去外层微枯的老叶,内里的嫩叶墨得发亮,切碎了炒猪油渣,香得能掀翻屋顶。它不像那些娇贵的菜蔬,要温室、要肥饶,就凭着一身耐冷的性子,在秋冬的寒风里扎下根,把泥土里的养分慢慢吸进叶片,长成最朴素也最扎实的滋味。
如今的乌白菜,早不是江南独有的风物,却仍带着几分“老派”的坚守——它不追求光鲜的卖相,也不赶早市的热闹,等别的蔬菜都收完了,它才在田埂上慢慢长,直到霜花落在叶尖,才算是真正成熟。有人说它是“蔬菜里的隐士”,藏在田垄间,不争春不抢夏,只在秋冬的冷意里,把自己熬成一碗暖身的汤、一盘下饭的菜,把土地的馈赠,凝在墨绿的叶片里。
第二章 寒土生金——乌白菜的生长习性
乌白菜是个“耐冷怕热”的性子,仿佛天生就为秋冬而生。它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0℃-20℃,一旦超过25℃,就会像被晒蔫的墨汁,叶片发黄、生长迟缓,甚至早早抽薹开花,丢了脆嫩的口感;可到了零下5℃的低温里,它反倒精神起来,叶片里的淀粉会慢慢转化成糖分,就像人在寒冬里积蓄能量,越冻越甜。农人们常说“乌白菜要冻,冻了才松”,说的就是它经霜后叶片变软、纤维变细,嚼起来没有生涩感,只有清甜的汁水。
它对土壤不挑拣,但偏爱疏松透气、保水保肥的沙壤土,就像人喜欢舒服的棉布衣,泥土松快了,它的根系才能扎得深、吸得足。要是种在板结的黏土里,根系舒展不开,叶片就长得瘦小,墨绿的颜色也会浅几分;要是土壤太沙,保不住水,叶片容易发蔫,叶肉也薄得没滋味。最妙的是那种掺了腐叶土的田,泥土里带着草木的香气,乌白菜长在里面,叶片能长得比巴掌还大,层层叠叠的,像朵墨色的花。
水分是乌白菜的“精气神”,但它怕涝。苗期要少浇水,让根系往深处扎,就像小孩学走路,得先站稳脚跟;到了莲座期,叶片长得快,需水量大,得隔三差五浇次透水,让泥土始终润润的,但不能积水——一旦根部泡在水里,就容易烂根,叶片会从边缘开始发黑,像被墨汁洇坏了似的。雨天过后,农人们总会及时给田垄松土,让空气钻进泥土里,给根系透口气,乌白菜才能长得精神。
至于光照,它是“中庸派”——不喜强光直射,也不能缺光。要是夏天种它,得搭遮阳网,不然叶片会被晒得发焦,墨绿变成灰绿;秋冬光照柔和,正好让它晒个够,叶片里的叶绿素越积越多,颜色才会浓得发亮,滋味也更足。有经验的农户会把乌白菜种在果树下,或是田垄的北侧,让它既能晒到太阳,又不会被强光灼伤,就像给它找了个“半阴半阳”的舒服住处。
第三章 墨染山河——乌白菜的分布脉络
乌白菜的老家在江南,最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著蔬菜”。在江苏的苏州、扬州,浙江的杭州、宁波,安徽的徽州一带,乌白菜种了上千年,早已成了冬日里的“当家菜”。苏州人管它叫“塔菜”,年夜饭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塔菜炒冬笋”,墨绿的叶片裹着嫩黄的笋片,鲜得能鲜掉眉毛;扬州人则爱用它做“烫干丝”,把乌白菜嫩叶切碎,撒在雪白的干丝上,既添了颜色,又增了清甜,是早茶里的绝配。
后来,随着种植技术的推广,乌白菜慢慢走出江南,往北方“迁徙”。在山东的胶东半岛、河南的南部、湖北的江汉平原,它找到了新的“家”——这些地方秋冬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正好符合它的生长习性。山东人喜欢把乌白菜腌成咸菜,切得碎碎的,拌上辣椒面,配着玉米粥吃,酸辣开胃;河南人则爱用它做“糊涂面”,把乌白菜煮在面糊里,加把黄豆,煮得黏糊糊的,冬天喝上一碗,浑身都暖烘烘的。
到了西南地区,乌白菜也扎下了根。在四川的成都、重庆,贵州的贵阳一带,农户们把它种在梯田里,利用山地的微气候,让它避开盛夏的酷暑,秋冬时节长得正好。四川人爱吃辣,就用乌白菜炒豆瓣酱,墨绿的叶片吸足了酱的香味,辣中带甜,配米饭能吃两大碗;贵州人则爱用它做“酸汤菜”,把乌白菜放进酸汤里煮,叶片变软后吸满酸汤的滋味,酸辣爽口,解腻又开胃。
如今,乌白菜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就连东北的大棚里,也能种出鲜嫩的乌白菜。但不同地方的乌白菜,也带着当地的“脾气”——江南的乌白菜叶片薄软,甜润多汁;北方的乌白菜叶片厚实,耐储存;西南的乌白菜则带着点微辣的口感,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它就像个“异乡人”,到了哪儿,就融入哪儿的水土,长成哪儿人喜欢的模样,却始终保持着自己墨绿的本色。
各有各的模样,就像同一块墨,画出的画却千姿百态。按株型来分,最常见的是“塌地型”和“半塌地型”,再细究下去,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小名”,藏着当地人的偏爱。
“苏州青”是塌地型乌白菜的代表,也是最有名的品种,原产于苏州,叶片像把小扇子,墨绿得发亮,株型贴地生长,最大的能长到直径30厘米,像朵铺在地上的墨色莲花。它的叶片薄而软,纤维少,霜降后咬一口,甜得像水果,最适合清炒或做汤。苏州人种“苏州青”有讲究,得用塘泥打底,施足有机肥,长出的叶片才够肥嫩,冬天收菜时,要带着点泥土,这样能保鲜更久,吃的时候剥一片洗一片,越往芯里,叶片越嫩,颜色也越浅,像墨汁慢慢晕开的渐变。
“南京乌塌菜”是半塌地型的代表,株型比“苏州青”高些,约有15厘米,叶片边缘蜷曲得更厉害,像波浪似的,叶肉比“苏州青”厚实,耐煮耐炒。南京人爱吃“乌塌菜烧豆腐”,把乌白菜炒软后,加块嫩豆腐,咕嘟咕嘟煮一会儿,豆腐吸满了菜的香味,菜又带着豆腐的鲜嫩,是冬日里的家常滋味。这种乌白菜耐储存,收下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能放半个月,越放叶片越甜,是南京人冬天菜窖里的“硬通货”。
“安徽黄心乌”是个“另类”,它的叶片外层是墨绿,往里层剥,颜色慢慢变浅,最芯里的嫩叶是嫩黄色,像墨色画布里点了抹金黄,所以叫“黄心乌”。它的株型紧凑,叶片层层包裹,像个小包子,叶肉肥厚,嚼起来有脆感,不仅能清炒,还能腌制成酸菜。徽州人冬天爱用“黄心乌”做“腌菜笋”,把黄心乌腌好后,和冬笋一起炒,酸中带甜,鲜得能下饭,是山里人过冬的必备菜。这种乌白菜耐寒性最强,零下10℃都冻不坏,春天还能抽薹开花,花是黄色的,像油菜花,却比油菜花小些,也能当野菜吃。
还有“湖北黑油亮”,叶片油光锃亮,像抹了层油,颜色比其他品种更深,接近黑色,株型中等,叶片厚实有韧性,适合炒腊肉。湖北人炒腊肉时,先把腊肉煸出油,再下乌白菜,叶片吸足了腊肉的油香,肥而不腻,腊肉又带着菜的清甜,是年饭桌上的“硬菜”。这种乌白菜抗病性强,种在田里不容易生病,农户们都爱种,既能自己吃,也能拿到集市上卖,墨亮的颜色总能吸引不少顾客。
第五章 耕土育墨——乌白菜的种植技艺
乌白菜的种植,讲究“顺时而作”,从选种到收获,每一步都得跟着节气走,像照顾孩子似的,细心又耐心。
选种与育苗:好种出好苗
种乌白菜,第一步是选种,得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最好是当地的老品种,比如苏州青、南京乌塌菜,这样的种子适应本地气候,长得好、滋味足。选好种子后,要先“浸种催芽”——把种子放在温水里泡4-6小时,让种子吸足水分,然后捞出来,用湿纱布包好,放在20℃左右的环境里催芽,每天用温水冲一次,等种子露白了,就可以播种了。
育苗要选一块疏松肥沃的苗床,先把泥土翻松,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比如鸡粪、羊粪,再把泥土整平,浇次透水。等水渗下去后,把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再盖一层薄土,约0.5厘米厚,不能盖太厚,不然种子长不出来。盖好土后,再盖一层地膜,保温保湿,等小苗出土了,就把地膜掀开,让小苗晒晒太阳。苗期要注意浇水,保持苗床湿润,但不能积水,还要间苗——等小苗长到2片真叶时,把长得密的、弱小的苗拔掉,让剩下的苗之间有3-4厘米的距离,这样小苗才能长得壮实。
定植:给苗找个好家
等小苗长到4-5片真叶时,就可以定植了,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正好是秋高气爽的时候,适合小苗扎根。定植前,要先把大田翻耕一遍,施足基肥,最好是腐熟的农家肥,再掺点复合肥,让泥土肥沃又疏松。然后按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的距离挖穴,穴的深度和苗床里小苗的根系深度差不多,不能太深,不然小苗会闷死,也不能太浅,不然容易倒伏。
定植时,要把小苗从苗床里带土挖出来,尽量不要伤根,然后放进穴里,填土压实,让根系和泥土紧密接触,再浇次定根水,浇透,这样小苗能更快扎根。定植后几天,要注意遮阴,尤其是中午阳光强的时候,避免小苗被晒蔫,等小苗成活了,就可以正常管理了。
田间管理:细心护成长
定植成活后,乌白菜就进入了生长旺盛期,这时候要做好浇水、施肥、除草、防病这几件事。浇水要“见干见湿”,泥土表面干了就浇水,浇透为止,不能浇半截水,不然根系吸不到水,叶片会发蔫。到了莲座期,叶片长得快,需水量大,要增加浇水次数,保持泥土湿润,但不能积水,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烂根。
施肥要“薄肥勤施”,定植后10天左右,施一次稀薄的氮肥,比如尿素水,促进叶片生长;到了莲座期,施一次复合肥,氮磷钾均衡,让叶片长得厚实;霜降前,再施一次钾肥,比如氯化钾,增强乌白菜的耐寒性,还能让叶片更甜。施肥时要注意,不能把肥料撒在叶片上,不然会烧叶,要撒在根部周围的泥土里,然后浇水,让肥料溶解吸收。
除草要及时,杂草会和乌白菜抢养分、抢阳光,影响生长,最好用手拔草,不要用除草剂,以免污染蔬菜。拔草时要小心,不要伤到乌白菜的根系,拔完草后,顺便给泥土松松土,让空气流通,根系长得更好。
乌白菜的病虫害不多,但也要注意防治。最常见的病害是霜霉病,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的斑点,慢慢扩大,最后叶片腐烂,要提前预防,雨季要及时排水,保持通风,发病后可以喷波尔多液防治。虫害主要是菜青虫和蚜虫,菜青虫会吃叶片,蚜虫会吸叶片的汁液,让叶片发黄卷曲,可以用生物防治,比如放瓢虫吃蚜虫,或者喷苏云金杆菌防治菜青虫,尽量不用化学农药,保证蔬菜绿色安全。
收获:霜后采撷味最浓
乌白菜的收获时间,要看品种和气候,一般在定植后40-60天,霜降后收获最好,这时的乌白菜经霜洗礼,涩味尽去,甜润多汁。收获时,用镰刀从根部割下,或者用手拔起,带点泥土,这样能保鲜更久。收获后,要把外层的老叶、黄叶剥掉,留下鲜嫩的叶片,就可以上市销售,或者带回家食用了。
要是想储存,就把收获的乌白菜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根部朝下,码整齐,能放半个月左右;也可以腌制成咸菜,把乌白菜洗净晾干,撒上盐,揉匀,放进坛子里,密封好,腌20天左右就能吃了,酸中带甜,能放几个月,冬天没新鲜蔬菜时,拿出来炒肉、做汤,都是美味。
第六章 墨香永续——乌白菜的人文滋味
乌白菜不仅是一种蔬菜,更是一种生活的滋味,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江南的老巷里,冬日的清晨,总能看到老人提着菜篮,篮子里装着几颗墨绿的乌白菜,菜叶上还带着霜花,新鲜得能滴出水来。他们说,冬天的乌白菜,是“地里长出来的糖”,不用放糖,炒出来就甜,是别的蔬菜比不了的。
在北方的农村,冬天的菜窖里,乌白菜和萝卜、土豆堆在一起,是过冬的“三大件”。农妇们会把乌白菜切成丝,和土豆丝一起炒,加勺豆瓣酱,香得能让孩子多吃一碗饭;或者把乌白菜煮在锅里,加块红薯,煮成一锅菜粥,暖身又暖胃。对于北方人来说,乌白菜不是什么稀罕菜,却是冬日里最踏实的滋味,有了它,冬天就不会觉得单调。
如今,随着人们对绿色蔬菜的追求,乌白菜越来越受青睐,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出口到国外,让外国人也尝尝这“中国墨叶菜”的滋味。在城市的超市里,乌白菜被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墨绿的叶片吸引着顾客的目光,价格虽比普通白菜贵些,却依然卖得很好,因为人们知道,这墨绿的叶片里,藏着泥土的清香,藏着秋冬的味道,藏着最朴素也最珍贵的生活滋味。
乌白菜,这颗从江南泥土里长出来的墨玉,历经千年,依然在田垄间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它不张扬、不娇贵,凭着一身耐冷的性子,在秋冬的寒风里生长,把土地的馈赠凝在墨绿的叶片里,给人们带来温暖和甜润。它是蔬菜,也是岁月的见证,是生活的滋味,是一代代人记忆里的那抹墨绿,永远鲜活,永远香甜。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