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绝的是这剧上线俩礼拜,没花一分钱投流,全网播放量直接破了千万,光抖音上的付费收入就把所有成本给覆盖了。
最近AI漫剧圈出了个狠活,珀乐互动那10人小团队,花45天就捣鼓出50集《明日周一》。
更绝的是这剧上线俩礼拜,没花一分钱投流,全网播放量直接破了千万,光抖音上的付费收入就把所有成本给覆盖了。
现在AI漫剧还在摸索商业化的阶段,这事儿简直像给行业递了杯热奶茶,暖得很。
你可能会好奇,10个人咋能这么高效?本来想是不是有啥行业秘籍藏着,后来发现人家就是分工扒得特别细。
5个原画师专门负责定角色形象,2个工程师对接AI技术,2个后期管剪辑,还有1个导演整体把控。
制作的时候也跟流水线似的,原画师先忙30天出图,图一好立马传给工程师,工程师用15天生成视频,接着就交后期剪。
不过有个小卡点,前期找IP、搭团队都顺顺利利,就编剧阶段耗了近一个月,负责人杨晟说后面项目得在这环节省点时间,这话我觉得挺实在,毕竟项目多了,卡在编剧这太耽误进度。
这剧能成,最关键的是没踩AI内容的大坑,版权。
他们先让原画师把核心角色画定,再用这些原画做AI衍生,版权归属一下子就清晰了。
不像有些AI漫剧,光顾着赶进度,版权说不清楚,到后面想变现都没辙。
现在他们不光靠抖音付费赚钱,还打算第二季同步上同名H5游戏,衍生品也找了行业里靠谱的后链路公司合作。
以前漫剧大多只靠付费或流量奖励,那玩意儿太看算法脸色,运气不好就没收益。
这种“原创形象+AI”的路子,明显把赚钱的门道拓宽了。
不过跨领域合作哪有那么顺,工程师和原画师一开始就有点“不对付”。
工程师大多是高校出来的,周末不加班是常态;可原画师搞传统影视出身,项目期内加班是常事,刚开始两边都有点懵。
后来他们搞了个多方委员会,IP方、技术方、制作方都进来,每周还开周会,导演得说清楚这周干了啥、想咋调整,慢慢也就磨合好了。
如此看来,跨岗位协作真得有个牵头的机制,不然各干各的,效率根本上不来。
团队里有两个人的转型故事挺有意思。
导演凯伦以前是做电影特效的,他说以前在好莱坞,有人一辈子就做三部电影,周期太长了,他受不了。
还有杨晟,以前跟过《泰囧》的项目,他说那时候《泰囧》这种公路喜剧还被不少人瞧不上,可最后火得一塌糊涂。
这事儿让他明白,做内容不是自己想表达啥,而是能不能把观众的情绪接住。
现在不少传统影视人转做漫剧,要么放不下身段,要么抓不住下沉市场的喜好,凯伦和杨晟这种心态,确实难得。
他们选《明日周一》这个IP也挺讲究,一是版权链路干净,二是末日题材和系统流还在被讨论,观众基础在。
不过小说改漫剧也得动“大手术”,原著里好多心理描写,得改成动作和台词,好在核心的“情感与守护”没丢,这才让剧有了差异化。
他们能这么快出活,技术方Vidu也帮了大忙。
Vidu的AI生成动画,风格能随便换,还能保证角色在不同镜头里不变样,这对漫剧来说太重要了。
杨晟说选Vidu,是因为人家愿意听创作者的想法,不像有些科技公司,只顾着炫技术,根本不管漫剧观众喜欢啥。
不过Vidu也说了,现在缺“AI剧本”,就是得把“充满希望的清晨”这种描述,拆成光影、色彩这些AI能懂的参数,这事儿现在全行业都在琢磨。
现在AI漫剧赛道越来越火,数据也好看,杨晟说以后产能上来了,说不定海外的孩子也会看咱们的国产漫剧。
这话有道理,以前咱们缺产能,只能看日美动画;现在有了AI,产能不是问题,接下来就看谁能把故事讲得更动人了。
《明日周一》这10人团队,用45天证明了这条路能走通,后面就看更多人怎么跟着趟了。
AI不只是帮着降本增效,更在悄悄改内容生产的规则,而能跟上节奏的团队,早晚会吃到红利。
来源:侃易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