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摄影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期处理能实现各种效果后,滤镜的出场机会似乎少了很多。而在众多滤镜中,C-PL(圆偏振)滤镜却是个“特例”。它能实现后期处理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多种拍摄场景中都能派上用场。我个人也经常使用它,如今它已成为我摄影装备中不可或缺的一款滤镜
自从摄影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期处理能实现各种效果后,滤镜的出场机会似乎少了很多。而在众多滤镜中,C-PL(圆偏振)滤镜却是个“特例”。它能实现后期处理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多种拍摄场景中都能派上用场。我个人也经常使用它,如今它已成为我摄影装备中不可或缺的一款滤镜。这次,我就从自然摄影的角度,为大家介绍这款C-PL滤镜。
koba_0211
要说C-PL滤镜是做什么的,简单来说,它就是一款用于“消除偏振光”的滤镜。
光在传播时会向各个方向振动,但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并发生反射时,就会变成只向特定方向振动的“偏振光”。C-PL滤镜上贴有一层偏振膜,这层膜只允许沿特定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只要调整滤镜角度,使其与被摄体反射来的偏振光振动方向不同,就能消除这些偏振光。通俗地讲,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消除被摄体表面的反光。
比如光滑的树叶表面会产生强烈的反光(左图)。直接拍摄的话,反光区域会呈现白茫茫的一片,导致被摄体原本的色彩无法呈现。而用C-PL滤镜消除反光后,就能还原被摄体的真实色彩,拍出色彩鲜艳的照片(右图)。
以染上秋色的色木槭为例,它的叶片表面光滑,在略带逆光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强烈反光。用C-PL滤镜抑制了反光,还原了叶片原本的色彩。虽然部分叶片因角度问题仍有少量反光残留,但整体还是呈现出了浓郁的秋意。
- 拍摄器材:尼康D850 + AF-S 尼克尔24-120mm f/4G ED VR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14,快门1/80秒,曝光补偿-0.7EV,感光度ISO8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通过消除被摄体表面的反光,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让色彩更鲜艳地呈现出来。其实在我们身边的风景中,反光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阳光强烈的时候,随处都能看到阳光反射形成的亮斑。
就拿拍摄风景来说,树叶表面和水面常常会出现反光。消除这些反光后,被摄体原本的色彩就能得到还原,画面的鲜艳度也会随之提升。平时我们用肉眼随意观赏风景时,大脑会自动“修正”视觉感受,让我们觉得反光区域的色彩也很鲜艳。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各处都存在反光。
比如拍摄大片红叶时,直接拍摄会出现很多反光区域,画面显得白茫茫的,不够鲜亮(左图)。而使用C-PL滤镜消除反光后,就能拍出色彩鲜艳的红叶风景(右图)。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被美景吸引而忽略反光问题,所以冷静观察并判断反光情况非常重要。
再看那铺满斜坡的毛梣红叶,虽然还没到最佳观赏期,却已然展现出北海道秋日的独特韵味。要想还原这般鲜艳的色彩,C-PL滤镜是必不可少的摄影配件。
- 拍摄器材:尼康D850 + 适马100-400mm F5-6.3 DG OS HSM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11,快门1/250秒,感光度ISO8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拍摄水边风景时,水面几乎必然会有反光,而如何处理这些反光,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意境。有反光时,水下的景象难以看清,水的通透感也会减弱(左图)。装上C-PL滤镜消除反光后,水下景象会变得清晰可见,水的通透感也会显著增强(右图)。
以一个盛满清澈碧水的小池塘为例,要展现池水的清澈,用C-PL滤镜消除反光拍摄会更直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无法完全消除所有反光,所以在构图时也要留意残留反光的位置。
- 拍摄器材:尼康D850 + AF-S 尼克尔24-120mm f/4G ED VR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13,快门1.3秒,感光度ISO2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在水边拍摄时,即便想还原水的通透感,也常常因为水面倒映周围景物,导致无法呈现出肉眼所感知的通透效果。但用C-PL滤镜消除水面反光后,就能有效还原水的通透感。
不过要注意,C-PL滤镜并非能消除所有角度的反光,它仅对反射角度在30°到40°范围内的反光有效。比如从正上方拍摄水面时,即便想消除自身倒影,也是无法做到的。
有些人为了让色彩更鲜艳,会将相机的色彩设置调至高饱和度,但这并不能消除被摄体表面的反光,反而可能让画面色彩变得不自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用C-PL滤镜抑制反光,再根据个人喜好调整饱和度。
潮湿的岩石表面也会产生反光。在阴天环境下,反光较弱,乍一看似乎区别不大,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水流间的岩石表面存在微弱反光(左图)。使用C-PL滤镜消除反光后,岩石的黑色能得到充分还原,水流的白色也会更加突出(右图)。
拍摄瀑布时,如果周围岩石等深色部分不能呈现出浓郁的黑色,画面就会缺乏层次感,整体效果也会显得平淡。而用C-PL滤镜消除反光后,不仅能还原岩石的黑色,还能展现出岩石湿润的质感,让作品更具吸引力。
- 拍摄器材:佳能EOS R5 Mark + RF24-240mm F4-6.3 IS USM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13,快门1/80秒,曝光补偿+0.3EV,感光度ISO64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这里请大家将注意力从花朵转移到背景上。普通拍摄时,背景中树叶表面会产生反光,容易让背景显得发白(左图)。而装上C-PL滤镜后,消除反光就能还原出纯净的绿色(右图),即便背景处于虚化状态,色彩差异也十分明显。
以拍摄乌头花特写为例,背景中的莎叶草因反光强烈而显得发白,用C-PL滤镜消除反光后,不仅还原了纯净的绿色,还营造出了清新的氛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滤镜后背景的光斑虚化效果会减弱,大家可根据拍摄意图灵活选择是否使用。
- 拍摄器材:佳能EOS R5 Mark II + EF100mm F2.8 Macro USM微距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3.5,快门1/200秒,曝光补偿+0.7EV,感光度ISO16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水面会倒映天空,所以在晴天时水面会呈现蓝色(左图)。使用C-PL滤镜虽能提升水的通透感,但无法消除整个水面的反光,其有效范围仅限于相机与水面夹角约30°的区域(右图)。大家要记住,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由于取景范围广,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在自然摄影中,C-PL滤镜另一大常用场景就是增强天空的蓝色。虽然通过后期处理也能让天空变蓝,但可能会导致山脊线等区域的过渡显得不自然。因此,在拍摄时就尽量拍出理想的效果会更好。不过,用C-PL滤镜增强天空蓝色也有一定限制:它只能让与“太阳-摄影师”连线呈90°夹角区域的天空变蓝。
当早晨或傍晚太阳位置较低时,滤镜对高空区域的天空效果更明显;而在正午太阳位置较高时,顺光方向的天空能获得更好的增蓝效果。由于滤镜仅对天空的部分区域有效,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可能会出现天空颜色不均匀的情况。如果对这种不均匀比较在意,要么需要后期处理来改善,要么在某些情况下,不使用滤镜反而效果更好。此外,在空气湿度大、能见度低或天空有薄云覆盖的情况下,C-PL滤镜的增蓝效果会大打折扣。大家要记住,它只对晴朗无云的天空区域效果显著。
想要增强蓝天效果时,C-PL滤镜会非常实用。即便不使用滤镜,也能拍出一定蓝色的天空(左图);但使用C-PL滤镜拍摄,能让天空呈现出更深邃的蓝色(右图)。不过,增强蓝天效果有诸多条件限制,大家要理解这些条件后再灵活使用。
以蓝天为背景拍摄刚开始变色的花楸树,通过C-PL滤镜,不仅被摄主体的色彩更突出,蓝天也得到了增强,完美营造出了秋日氛围。在即将到来的红叶季,只要熟练运用C-PL滤镜,一定能拍出绝美的红叶风光。
- 拍摄器材:佳能EOS R5 Mark II + RF24-240mm F4-6.3 IS USM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9,快门1/320秒,感光度ISO16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在水汽多、天空略显朦胧的环境下,使用C-PL滤镜也难以带来显著的效果提升。肉眼看起来朦胧的天空(左图),即便用了C-PL滤镜,也只能略微提高一点对比度(右图)。
虽然气温已经有了秋天的感觉,但天空中仍漂浮着带有夏日余韵的云彩。为了让沐浴在柔和夕阳下的积雨云能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使用了C-PL滤镜进行拍摄。
- 拍摄器材:佳能EOS R5 Mark II + RF24-240mm F4-6.3 IS USM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10,快门1/400秒,曝光补偿+0.7EV,感光度ISO64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C-PL滤镜增强蓝天的有效范围是有限的。左图为未使用C-PL滤镜的效果,右图为使用后的效果。由于使用了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广,画面中央区域的天空蓝色得到了增强,但右下角区域却几乎没有效果,导致天空颜色不均匀。大家在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再看这片开阔的岩石荒地,天空中还挂着月亮。用24mm焦距拍摄时,天空颜色不均匀的问题比较明显(左图);即便将焦距调整到44mm缩小取景范围,仔细观察仍能发现轻微的颜色不均(右图)。
虽然缩小焦距后画面的层次感会有所减弱,但为了避免天空颜色不均,最终选择了不使用C-PL滤镜进行拍摄。虽然后期处理也能调整,但我更倾向于在拍摄时就尽量做到完美。
- 拍摄器材:尼康D850 + AF-S 尼克尔24-120mm f/4G ED VR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11,快门1/250秒,曝光补偿+0.3EV,感光度ISO8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有C-PL滤镜,但不知道怎么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C-PL滤镜不能简单地装上就用,必须转动滤镜的前镜片,才能调出理想效果。由于每转动90°,滤镜效果的强弱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正确的操作是:通过取景器观察,一边转动滤镜,一边找到能呈现最佳效果的角度,然后再按下快门。
判断滤镜是否起效,关键是观察画面中原本发白的反光区域。当反光被抑制后,被摄体的真实色彩会逐渐显现;如果拍摄的是水面,原本倒映在水面的景物也会随之消失。要是想增强天空的蓝色,则需要转动滤镜,直到在取景器中看到天空呈现出最深的蓝色。至于具体观察画面哪个区域才能准确判断效果差异,就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来熟悉。
从使用体验来看,单反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更便于确认C-PL滤镜的效果。而微单相机在抑制反光的同时,取景器中画面的亮度也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让使用者难以准确判断滤镜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个人的做法是:将微单相机电子取景器(EVF)的亮度设为手动模式,避免取景器亮度随环境变化;同时将相机设置为半按快门锁定自动曝光(AE-L),这样在转动C-PL滤镜时,只要半按住快门,曝光参数就不会发生变化,能更准确地判断滤镜效果。
使用C-PL滤镜并非一味追求最大效果就是正确的,根据拍摄意图,有时选择中等效果反而更合适。比如,不必完全消除所有反光,保留适量反光可能更符合预期的画面意境;在某些场景下,甚至保留较强的反光效果会更好。
如果在取景器中难以判断效果差异,建议轻微转动滤镜,分多次拍摄,再从中选择效果最佳的照片。这种细微的调整,往往能让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质感。
另外,很多人习惯将C-PL滤镜一直装在镜头上,但实际上,在滤镜效果不明显或无需使用的场景中,最好将其取下。因为C-PL滤镜在消除偏振光的同时,会减少进入镜头的光线量,有时可能会导致进光量减少1-2档。为了弥补进光量的不足,可能需要提高感光度(会增加噪点),或者放慢快门速度(可能导致画面模糊),这些都会对拍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这组照片是在逐渐减弱C-PL滤镜效果的情况下拍摄的。最左侧的照片使用了最大效果,最右侧的则完全关闭了滤镜效果,拍摄过程中我将滤镜大致按每转动90°分为四档进行调整。大家可以对比观察水面反光和天空蓝色的变化:最左侧照片中,水面反光几乎完全消失,但水底的淤泥也暴露出来,画面不够美观;而最右侧未使用滤镜的照片,天空的蓝色又显得不够浓郁。
经过对比,最终选择了从右数第二张、滤镜效果较弱的照片。理由是:画面中最显眼的水面保留了蓝天的倒影,与水蕴草的蓝色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对比;同时,天空的蓝色也得到了适度增强。大家在拍摄时,也可以像这样多尝试不同效果,找到最符合自己预期的那一张。
- 拍摄器材:尼康D850 + AF-S 尼克尔24-120mm f/4G ED VR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13,快门1/125秒,曝光补偿+0.7EV,感光度ISO4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左图未使用C-PL滤镜,右图使用了最大滤镜效果。在这个场景中,水面的倒影本身就是画面的核心元素,所以完全不需要使用C-PL滤镜。
像这种水面倒映着翠绿景物的唯美场景,很多时候不使用C-PL滤镜反而更好。如果不小心将滤镜一直装在镜头上忘记取下,可能会在不需要消除反光的情况下,误将原本重要的倒影消除,大家一定要留意这一点。
- 拍摄器材:尼康D850 + AF-S 尼克尔24-120mm f/4G ED VR镜头
- 拍摄参数:光圈F13,快门0.4秒,曝光补偿-0.7EV,感光度ISO2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这组照片拍摄的是白虹(雾虹),左图未使用C-PL滤镜,右图使用了最大滤镜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拍摄彩虹(包括白虹)时,如果增强C-PL滤镜效果,可能会导致彩虹颜色变浅甚至消失。因此,拍摄前一定要在取景器中仔细调整,找到能清晰呈现彩虹的滤镜角度。
当时雾气逐渐散去,出现了罕见的白虹。肉眼观察时,白虹只是隐约可见,但通过C-PL滤镜拍摄后,它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不仅是白虹,七彩彩虹也能通过C-PL滤镜得到增强,大家不妨尝试一下。
- 拍摄器材:佳能EOS R5 Mark II + RF24-240mm F4-6.3 IS USM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9,快门1/160秒,曝光补偿+0.7EV,感光度ISO5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这张色木槭的照片是从正上方拍摄的。在这个角度下,C-PL滤镜完全无法发挥作用,即便仔细对比,也看不出使用前后的差异。遇到这种情况,取下滤镜拍摄反而更好,不仅能降低感光度,还能减少画质损失,带来更优的成像效果。所以,不要嫌麻烦,该取下滤镜时就取下。
除了消除反光,C-PL滤镜还能有一些灵活的拓展用法。比如,利用它会减少进光量的特性,将其作为ND(减光)滤镜的替代品。虽然它的减光效果不如专业ND滤镜显著,但在需要使用慢门拍摄,且对减光量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搭配低感光度使用,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将两片C-PL滤镜叠加使用,能显著增强减光效果,适合需要大幅减少进光量的场景。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用法可能会导致画面色彩发生偏移或出现浑浊感,因此建议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此外,叠加两片滤镜后,滤镜边框还有可能出现在画面四角,造成暗角。
这张海浪的照片,叠加了三片C-PL滤镜进行拍摄。虽然获得了较强的减光效果,即便在白天也能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出了富有梦幻感的海浪画面,但三片滤镜叠加对画质的影响较大,成像质量并不理想。所以,如果需要显著的减光效果,还是建议使用专业的ND滤镜。
- 拍摄器材:尼康D850 + 腾龙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镜头 + C-PL滤镜(三片叠加)
- 拍摄参数:光圈F22,快门1.6秒,曝光补偿+1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七、使用注意事项由于C-PL滤镜需要转动前镜片才能使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小技巧需要掌握。
首先,安装滤镜时一定要拧紧。如果安装不牢固,在使用过程中滤镜可能会脱落损坏。尤其要注意的是,转动前镜片时,如果朝着滤镜松动的方向(即从拍摄者视角看顺时针方向)转动,会导致滤镜逐渐松动,最终脱落,这一点务必留意。
安装滤镜时,不要将滤镜倾斜着强行拧入,否则可能导致滤镜边框变形,进而无法顺畅转动前镜片。正确的安装方法是:将镜头朝上,把C-PL滤镜平稳地扣在镜头前端,确认滤镜与镜头保持平行后,再缓慢拧紧。
反之,如果滤镜拧得太紧无法取下,也不要用力硬掰。可以用手轻轻包裹住整个滤镜,缓慢转动,这样通常能轻松取下。强行用力可能会导致滤镜边框变形,使其更难取下。
另外,由于需要频繁转动滤镜,很容易不小心触碰到滤镜表面,留下指纹或油污。如果带着污渍拍摄,这些污渍可能会在画面中形成类似眩光的光斑,影响成像质量。因此,要经常检查滤镜表面,发现污渍及时清洁。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C-PL滤镜使用时间过长后,其偏振膜可能会老化变质,导致拍摄画面出现偏黄或偏红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就说明滤镜已经达到使用寿命,需要及时更换。
左图中C-PL滤镜表面沾有污渍,如果直接拍摄,这些污渍可能会在画面中形成类似眩光的痕迹(右图)。所以,大家要养成定期检查滤镜玻璃表面清洁度的习惯。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逆光下闪耀的芒草。为了突出芒草的光泽感,我采用了能让背景变暗的构图方式,同时装上C-PL滤镜消除芒草叶片上的反光。当时天空无云,阳光强烈,如果滤镜表面有污渍,很容易在画面中显现,因此拍摄前我特意仔细清洁了滤镜。
- 拍摄器材:佳能EOS R5 Mark II + RF24-240mm F4-6.3 IS USM镜头 + C-PL滤镜
- 拍摄参数:光圈F20,快门1/500秒,曝光补偿-1EV,感光度ISO1600,白平衡设为日光模式
这组照片对比了旧C-PL滤镜(左图)和新C-PL滤镜(右图)的拍摄效果。可以明显看出,旧滤镜由于偏振膜老化变色,画面略带黄色调,导致天空的蓝色显得暗淡;而新滤镜拍摄的画面色彩则更加纯净通透。
C-PL滤镜能让自然风景的色彩更鲜艳地呈现,因此深受摄影爱好者青睐。相信很多人都拥有这款滤镜,但不少人可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希望大家能结合本文介绍的内容,多加练习,掌握C-PL滤镜的使用技巧,并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灵活运用。
首先,建议大家养成习惯:每次举起相机准备拍摄时,都下意识地转动C-PL滤镜的前镜片,找到最佳效果角度后再拍摄。
如果觉得C-PL滤镜价格较高,无法购买多个不同尺寸的产品,建议优先选择与自己镜头中最大滤镜口径匹配的型号,然后通过转接环(-step-up ring)适配其他小口径镜头使用,这样能更经济实惠地发挥滤镜的作用。#万能生活指南#
来源:互通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