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曾国藩的“生死贵人”,帮他掌四省兵权,自己却被斩菜市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20:57 1

摘要:1861年冬,北京菜市口寒风刺骨。一队清兵押着个身穿囚服的男子穿过人群,他面不改色,甚至对着围观百姓高声喊道:“我辈非妇人女子,何畏死乎?”刀光落下,这位曾权倾朝野的“顾命八大臣”之首,就此殒命。

1861年冬,北京菜市口寒风刺骨。一队清兵押着个身穿囚服的男子穿过人群,他面不改色,甚至对着围观百姓高声喊道:“我辈非妇人女子,何畏死乎?”刀光落下,这位曾权倾朝野的“顾命八大臣”之首,就此殒命。

可谁能想到,这个被贴上“逆臣”标签的肃顺,3年前还是咸丰帝最信任的肱骨之臣,更是曾国藩从“团练大臣”逆袭成“东南霸主”的关键推手。没有肃顺的三次力挺,曾国藩的湘军或许早因缺饷散伙,晚清的历史恐怕要彻底改写。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对“满臣权贵”与“汉臣能将”的传奇交集,看肃顺如何用自己的权力,为曾国藩铺就一条通天路,又为何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还只是个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每天在京城翰林院抄抄写写,离权力中心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而肃顺虽出身宗室(郑亲王乌尔恭阿之子),也只是个负责宫廷侍卫的三等辅国将军,空有身份却无实权。

这一年,曾国藩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外放机会”——奉旨赴四川主持乡试。要知道,清代主持乡试的官员,不仅能积累人脉,还能获得地方官的“孝敬”,是妥妥的“肥差”。可曾国藩刚走到山东平原县,就撞上了一桩棘手的事:当地百姓拦路喊冤,告发平原县令克扣赈灾粮、搜刮民脂民膏,甚至逼死了两个佃农。

曾国藩虽有“清官”之名,却只是个“过路官”,手里没有实权,贸然插手地方事务,很可能引火烧身。就在他左右为难时,随行的一个侍卫悄悄递话:“大人,小人是肃顺大人的下属,若您信得过,可将状纸交给小人,由小人快马送回京中,肃顺大人或许有办法。”

曾国藩眼前一亮。他早就听说肃顺虽职位不高,却敢说敢做,在宗室子弟里是个“异类”。他当机立断,把百姓的状纸、自己暗访收集的证据,一并交给了侍卫。

消息传回北京,肃顺看完证据后,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这是个“露脸”的机会——既能惩治贪官,又能向道光帝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连夜整理材料,第二天一早就闯进养心殿,当着道光帝的面,把平原县令的罪证一一列出,甚至直言:“县令贪腐事小,若放任地方官鱼肉百姓,恐生民变,动摇国本!”

道光帝本就对地方贪腐不满,被肃顺这么一激,当即下旨:革去平原县令职务,押解回京问斩;时任山东巡抚麟魁因“监管不力”,降三级调用。

案子办结后,曾国藩回京复命时,特意绕了个弯去见肃顺。他没有居功,反而对肃顺说:“此事全赖大人鼎力相助,若不是您在皇上面前直言,我一个外臣,根本办不成这事。”这番话让肃顺很受用——他看中曾国藩的“懂分寸”,更欣赏他的“办实事”;而曾国藩也摸清了肃顺的“野心”:这个人不甘于做个闲散宗室,想靠能力往上爬。

这次合作,成了两人“暗盟”的起点。道光帝因为这件事,觉得肃顺“教导下属有方、处事果断”,将他升任内阁学士,肃顺就此跳出“侍卫圈”,正式跻身权力核心;而曾国藩也通过肃顺,在京城官场多了个“隐形靠山”,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伏笔。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继位。肃顺因为在“夺嫡之争”中坚定支持咸丰,被提拔为御前大臣,成了新帝最信任的“身边人”。此时的曾国藩,却因母亲去世,回到湖南老家丁忧,暂时远离了官场。

可平静没持续多久,太平天国起义就爆发了。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与清廷分庭抗礼。咸丰帝急得团团转——八旗军早已腐朽不堪,上了战场就溃逃;绿营兵也只会欺压百姓,根本打不了仗。就在这时,咸丰帝想起了曾国藩,下旨让他“在家乡办团练,保卫地方”。

曾国藩接旨后,立刻招募乡勇,组建“湘军”。可他很快发现,“办团练”远没有想象中容易:清廷只给“名头”,不给“实权”——他没有兵权调动地方军队,没有财权征收军饷,甚至连地方官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有一次,湘军缺粮,曾国藩想向湖南布政使借粮,对方直接闭门不见,还嘲讽他“一个丁忧的文官,也敢管军需的事?”

更要命的是,满朝大臣对“汉臣掌军”充满敌意。有个叫胜保的满族将领,直接在咸丰帝面前说:“曾国藩一个汉人,手握重兵,若有异心,恐比太平军更难控制!”咸丰帝本就多疑,听了这话,对曾国藩的态度也变得犹豫起来,甚至想收回曾国藩的“团练权”。

影视剧太平天国曾国藩剧照

就在曾国藩陷入“进退两难”时,肃顺站了出来。他在咸丰帝的御前会议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拍着桌子反驳:“如今太平军势大,八旗、绿营屡战屡败,若再不用汉臣,难道要等着江山丢了吗?曾国藩办团练,军纪严明,士兵肯卖命,这才是能打仗的军队!”

为了说服咸丰帝,肃顺还特意把湘军的战绩整理成奏折:“曾国藩在湖南攻克太平军据点3处,收复县城2座,杀贼数千人,这样的功劳,满臣里有几个人能做到?”他甚至直言:“重用汉臣不是‘放权’,是‘保江山’。若陛下信不过曾国藩,可派人监视他,但绝不能撤他的职,否则湘军一散,东南就彻底完了!”

肃顺的话,戳中了咸丰帝的“痛点”——比起“汉臣掌权”,他更怕“亡国”。最终,咸丰帝不仅没有撤掉曾国藩,反而下旨“默许湘军扩编”,还让湖南巡抚配合曾国藩筹集军饷。

这一次,肃顺不仅帮曾国藩保住了湘军,更打破了清代“满臣掌军”的惯例。曾国藩后来在日记里写道:“若无肃顺大人在朝中周旋,湘军早已瓦解,我亦无今日。”而肃顺也通过这件事,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咸丰帝觉得他“有远见、敢担当”,把更多的军政事务交给了他。

1858年,曾国藩又遇到了一个“大麻烦”——他的“左膀右臂”左宗棠,差点被砍头。

当时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当幕僚,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湖广总督官文。官文是个满族官员,早就看左宗棠不顺眼,于是捏造罪名,弹劾左宗棠“傲慢无礼、干预军政”,还偷偷给咸丰帝上了一道密折,请求“将左宗棠就地正法”。

咸丰帝对左宗棠本就不太了解,加上官文在一旁“添油加醋”,当即批了“准奏”的密旨。消息传到湖南,曾国藩急得睡不着觉——左宗棠是湘军的“智囊”,不仅能出谋划策,还能帮他筹集军饷,若左宗棠死了,湘军的战力会大打折扣。

左宗棠

曾国藩想上疏为左宗棠辩解,可他只是个“兵部侍郎”,没有直接面见咸丰帝的资格;他想找其他人帮忙,可满朝大臣要么怕得罪官文,要么不愿意帮汉臣说话。就在这时,曾国藩又想到了肃顺。

他通过幕僚郭嵩焘,悄悄给肃顺递了封信,详细说明了左宗棠的功劳,以及官文弹劾的“内情”。肃顺看完信后,立刻意识到:这不仅是救左宗棠,更是保住湘军的“根基”。他没有直接上疏,而是先找了自己的幕僚高心夔,让他把“官文弹劾左宗棠”的消息泄露给郭嵩焘,再让郭嵩焘联合胡林翼、骆秉章等汉臣,一起上疏为左宗棠求情。

与此同时,肃顺在咸丰帝面前“旁敲侧击”:“左宗棠这个人,虽然脾气倔,但有大才。他在湖南帮骆秉章整顿吏治、筹集军饷,湘军能有今天的规模,左宗棠功不可没。官文弹劾他,恐怕有‘私怨’,若真杀了左宗棠,不仅会寒了汉臣的心,还会让湘军失去锐气。”

骆秉章

咸丰帝听了肃顺的话,又看到满朝汉臣都为左宗棠求情,心里犯了嘀咕。肃顺趁机进言:“不如让左宗棠出来带兵,给他一个四品京堂的职位,让他襄办曾国藩的军务。这样既能考验他的能力,又能让他为朝廷效力,岂不是两全其美?”

咸丰帝采纳了肃顺的建议,左宗棠不仅免了死罪,还成了“朝廷命官”。经此一事,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都把肃顺当成了“自己人”,湘系集团的凝聚力大大增强;而肃顺也通过“营救左宗棠”,进一步绑定了与湘军的利益——湘系越强,他在朝中的话语权就越重。

真正让曾国藩“一步登天”的,是1860年的“两江总督之位”。

这一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两江总督何桂清吓得弃城而逃,南京、苏州、杭州等东南重镇相继沦陷。东南是清廷的“财赋重地”,一旦失守,朝廷的军饷就成了问题。咸丰帝急得团团转,想找一个能担起“收复东南”重任的人,可满朝大臣里,没有一个人敢接这个“烂摊子”。

肃顺再次举荐曾国藩:“曾国藩经营湘军多年,熟悉东南地形,且深得军心。若让他出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他一定能扭转战局。”

这话一出,满朝满臣都炸了锅——两江总督是“封疆大吏”,节制四省军务更是“手握重兵”,让一个汉臣当这么大的官,在清代历史上从未有过。有个叫载垣的宗室大臣,直接对肃顺说:“你让一个汉人掌四省兵权,就不怕他造反吗?”

肃顺反驳道:“若不让他掌实权,他怎么筹集军饷?怎么调动军队?现在东南都快丢了,还在乎‘满汉’吗?曾国藩是个忠臣,只要朝廷信任他,他绝不会有异心!”

为了说服咸丰帝,肃顺还特意拿出曾国藩的奏折:“曾国藩每次打了胜仗,都把功劳归于朝廷;每次遇到困难,都先请示陛下,这样的人,陛下还信不过吗?”

最终,咸丰帝被肃顺说动,下旨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四省军务。这一次,曾国藩不仅有了军权,还有了财权、人事权——他可以在四省内征收“厘金”(商业税)作为军饷,可以任命自己信任的官员,可以调动四省的军队。

湘军从此不再是“杂牌军”,而是成了“正规军”。曾国藩后来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两江总督之位,是肃顺大人为我争来的。有了这个职位,我才能放手去打太平军,才能为朝廷收复东南。”

而肃顺的支持还不止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肃顺以“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的身份总揽朝政。他利用这个机会,推动咸丰帝批准了“曾国藩保荐封疆大吏”的权力——曾国藩可以推荐自己的部下出任巡抚、总督。

很快,李鸿章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左宗棠被任命为浙江巡抚,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湘系集团从此掌控了东南的官场,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权力格局。晚清的“汉臣崛起”,从这一刻开始,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驾崩。临终前,他任命肃顺、载垣、端华等8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同时,他给慈禧太后(当时还是懿贵妃)和慈安太后各一枚印玺,规定“顾命八大臣”的奏折,必须盖了两枚印玺才能生效。

咸丰帝的本意是“相互制衡”,可他没想到,慈禧太后野心勃勃,想独掌大权。她联合恭亲王奕䜣,暗中策划“政变”,想除掉肃顺等顾命八大臣。

慈禧太后

此时的曾国藩,正在安庆指挥湘军攻打太平军。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朝廷的“风向不对”——肃顺虽然权倾朝野,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的势力也不小,双方迟早会爆发冲突。

曾国藩的幕僚王闿运建议他:“肃顺大人对您有恩,您应该支持他。”曾国藩却摇了摇头:“朝廷内部的事,我们外臣不能插手。若站错了队,不仅自己会掉脑袋,还会连累湘军。”

不久后,湘军攻克安庆,这是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按照惯例,曾国藩应该先向“顾命八大臣”掌控的军机处报捷,再由军机处转奏同治帝。可曾国藩却特意绕开军机处,直接向热河行营(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所在的地方)报捷,还在奏折里特意提到“仰赖太后陛下的圣明,臣才能攻克安庆”。

曾国藩的这一举动,看似“拍太后的马屁”,实则是“保持中立”——他既不得罪肃顺,也不得罪慈禧,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以“顾命八大臣专权跋扈、图谋不轨”为由,将肃顺、载垣、端华等人逮捕。载垣、端华被赐自尽,肃顺则被押赴菜市口斩首。

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查抄肃顺的家产。很多人都以为,曾国藩作为肃顺“提拔起来的人”,肯定会受到牵连。可查抄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惊呆了——肃顺的家里,没有一封曾国藩写给他的信。

原来,曾国藩早就料到“伴君如伴虎”,与肃顺交往时,从不写私人书信,所有的沟通都通过幕僚间接进行。即便有重要的事,也是当面说完就销毁证据。慈禧太后看到查抄结果后,对曾国藩的“谨慎”很满意,不仅没有追究他,反而下旨“嘉奖曾国藩攻克安庆之功”,让他继续主持东南军务。

曾国藩就这样,在“辛酉政变”的血雨腥风中,全身而退。而肃顺虽然死了,他为曾国藩铺下的路,却让曾国藩成了晚清的“顶梁柱”——后来曾国藩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都离不开肃顺当年的支持。

肃顺死的时候,只有45岁。他这一生,争议不断——有人说他“专权跋扈”,有人说他“嫉贤妒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晚清少有的“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力主“重用汉臣”,打破了“满汉壁垒”,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推动“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严惩贪腐,试图挽救腐朽的清廷。

可他的悲剧在于,他太“刚”了——他得罪了太多的宗室权贵,也低估了慈禧太后的野心。最终,他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死在了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汉臣时代”前夜。

而曾国藩,无疑是肃顺“政治遗产”的最大受益者。没有肃顺的三次力挺,就没有曾国藩的湘军,更没有后来的“湘系集团”。肃顺死后,曾国藩接过了“挽救清廷”的重担,他平定太平天国,开展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了晚清的“中兴名臣”。

有人说,肃顺是“为他人作嫁衣”——他用自己的权力,为曾国藩铺就了通天路,自己却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肃顺的“重用汉臣”政策,不仅救了曾国藩,也救了清廷——若没有曾国藩等人,清廷恐怕早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就灭亡了。

肃顺死的那一年,曾国藩51岁。他站在安庆的城楼上,看着长江滚滚东流,或许会想起那个曾经在朝中为他据理力争的肃顺。他知道,肃顺的死,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晚清的权力格局,从此从“满臣主导”变成了“满汉共治”,而他,成了这个转折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巧合与无奈。一个人的选择,可能会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死亡,可能会改写一个时代的走向。肃顺与曾国藩的故事,不仅是两个男人的交集,更是晚清历史的缩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人为理想献身,有人为生存隐忍,最终共同铸就了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晚清。

来源:方寸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