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度CCF-国盾超导量子计算专项合作计划,由中国计算机协会联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合作聚焦硬件操控、软件编译、算法设计、量子经典混合等量子计算前沿问题,围绕9个子课题和开放型选题开展研究攻关。自8月12日正式启动申报以来,受到科研和学
近期,2025年度CCF-国盾超导量子计算专项合作计划完成评审,共10位学者获得本年度计划资助,现予以公示。
2025年度CCF-国盾超导量子计算专项合作计划,由中国计算机协会联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合作聚焦硬件操控、软件编译、算法设计、量子经典混合等量子计算前沿问题,围绕9个子课题和开放型选题开展研究攻关。自8月12日正式启动申报以来,受到科研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32份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项目申请。
近日,CCF-国盾超导量子计算专项合作计划项目组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委会,针对申报课题的研究基础、创新性、目标合理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现场评审,最终共10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得了CCF-国盾超导量子计算专项合作计划的支持。
以下是2025年度CCF-国盾超导量子计算专项合作计划评审结果(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近期专注于量子计算机的系统设计与实现,量子纠错与容错等方向的研究。2005年与2010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学士与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量子计算研究所/圭尔夫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量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今年3月加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之前,在达摩院量子实验室领导系统团队与北美团队的研发工作。
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在读,专业量子科学与工程,长期从事量子优化控制,鲁棒性量子门方案设计等课题的研究,熟悉各种含时动力学模拟的过程,包括封闭、开放量子系统的模拟,控制波形优化以及参数优化,熟悉超导、硅基量子点系统的芯片架构、多体哈密顿量模型构造、常见噪声模型(包含波形畸变的模型)以及操控方案。熟悉qutip,qiskit,qiskit_dynamics, qiskit_experiment等python包的使用,善于使用jax中的JIT工具以及GPU资源进行动力学仿真的加速。目前已发表PRA一篇(一作),PRApplied一篇(二作),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篇(二作),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公开)。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酉术量子联合创始人。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数学博士,Max-Planck研究所和牛津大学博士后。2012年起任职上海交通大学。曾获国家级青年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项,并参与NSFC量子专项、科技部重点专项、NSFC中德合作项目等。主要研究兴趣为多尺度计算,材料建模与模拟,机器学习和量子计算等。在SIAM系列,CPAM,CMAME,JCP等计算数学与力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量子计算领域,共同开发了多尺度偏微分方程的薛定谔化算法,并确定了量子优势可实现的场景。构建了显式的薛定谔化量子线路实现,并为Maxwell方程、Black-Scholes方程等设计了量子线路,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求解偏微分方程的量子计算软件。
CCF杰出会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并发理论、量子计算,代表性工作包括一个被国外学者写进教科书的“邓引理”(Deng Lemma)和关于概率并发理论的一部英文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1本。曾为CONCUR 2018作特邀报告。担任期刊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编委,多次在CAV、LICS等国际会议任程序委员会委员。曾获202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SETTA 2024最佳论文奖。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长江学者,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200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清华大学。主要从事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方向涵盖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及量子基础理论等领域,参与主持科技部2030重点项目。
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领域是量子信息与计算基础理论。 2014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9年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大、哈佛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2022年通过上海市海外人才计划引进加入复旦大学。研究兴趣包括量子系统标定与错误抑制、量子模拟算法、量子纠缠与关联等,已在Nature Physics(1)、Physical Review Letters(7)、Nature Communications(1)、npj-Quantum Information(3)、Quantum(3)等期刊发表31篇学术论文,其中22篇(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并担任CCF量子计算执行委员、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杂志 Early Career Advisors、2次亚洲量子信息大会(AQIS)程序委员会委员。目前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6项科研项目,包括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自然基金青年项目(C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
现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和软件所杰青,获北京市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计算与形式化方法,已发表20余篇论文在领域内国际著名会议和期刊上,包括CAV、FM、ACM CCS、IEEE TIT、SICOMP、 IEEE TCAD等。同时,部分研究成果被编入国际首部量子模型检测专著《Model Checking Quantum Systems: Principles and Algorithms》(剑桥大学出版社),并受邀在国际首部量子人工智能鲁棒性专著《Quantum Robustnes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pringer出版社)中贡献专章。此外,担任CAV在内多个国际顶会程序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子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量子控制与量子信息技术交叉领域研究。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下,于npj Quantum Information、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担任“双核心”期刊《量子电子学报》青年编委、以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Automatica等期刊审稿人,作为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CSS)——Quantum Computing, Systems and Control (qCSC)专委会委员承办第十一届全国量子控制研讨会。曾获美国控制会议(ACC)最佳学生论文提名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青年科学家奖,并指导学生获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之五岳杯量子计算挑战赛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分子体系量子动力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开放量子体系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凝聚相中的电子转移反应和质子转移反应、振动能量弛豫;分子聚集体中的激发态能量转移动力学和光谱现象;量子比特和量子计算机中的退相干问题。现任中国化学会理论与计算化学、化学动力学、时间分辨谱学专业委员会委员,J. Chem. Phys. 副主编。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超导量子计算、量子计算软件、体系结构等。近年来在MICRO、ASPLOS、HPCA、ISCA、DAC、TCAD等顶尖学术会议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在FSE 2025、VIS 2023上发表中国首篇软件工程、信息可视化领域量子计算CCF-A类会议论文,担任TOSEM、TCAD、TQC等期刊审稿人,担任CCF量子计算、CCF体系结构专委委员等职位。自研量子计算机测控系统,部署于多家机构和学校的上百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发布全栈式量子计算云平台—太元一号,集成量子编译工具链、量子操作系统等核心组件。在体系结构四大会议ASPLOS上组织中国大陆首次量子计算相关Tutorial报告
来源:国盾量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