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的工业生产能力,比除其之外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皇家海军,奉行着一个丧心病狂的“两强标准”——皇家海军的实力,必须比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加起来还要强;
英国是如何浪费一次次机会,把自己玩进死胡同的?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巅峰时期的日不落帝国,到底有多强。
这么说吧,当时地球上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子民;
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上,都飘扬着米字旗;
它的工业生产能力,比除其之外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皇家海军,奉行着一个丧心病狂的“两强标准”——皇家海军的实力,必须比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加起来还要强;
伦敦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像是地球的银行,全世界的钱都往那儿流。
那么,一个强到没朋友,富到流油,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究竟是踩了什么坑,才一步步从世界之巅,衰落成今天连苏格兰闹独立都搞不定的“二流国家”?
这故事,得从它最牛比的地方,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说起。
工业革命的诅咒
咱们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搞工业革命的国家,靠着蒸汽机和纺织机,成了“世界工厂”。
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可能被螃蟹夹到手。
英国的衰落,恰恰就始于它的成功。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靠着一款爆款产品发了家,成了行业老大。
然后呢,老板就觉得可以躺平了,天天打高尔夫玩乐,不愿意再投钱搞研发了。结果,旁边几家小公司拼命追赶,搞出了更牛比的新产品,一下子就把老大给干翻了。
而英国,就相当于那个躺平的老大。
当英国还在为自己的蒸汽机和纺织机沾沾自喜的时候,德国和美国已经悄悄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门,主攻电力、化工和内燃机。而这些,才是未来的风口。
就拿化学工业来说,这玩意儿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从药品到炸药,啥都离不开它。
为此,德国人玩了命地投钱搞科研,在1851年到1900年间,搞出了202项重大科技成果。
而英国呢?只有106项。
很快,德国的化学和机械工业就把英国甩在了身后。
到一战前,德国工业的生产总值已经占了全球的15.7%,把英国给甩屁股后边了。
那英国这边为啥这么“不上进”呢?
因为他们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英国当时有个巨大的“舒适区”,就是它遍布全球的殖民地。
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有大半个非洲,都是英国的“专属市场”。英国工厂里那些过时的、效率低下的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用愁卖不出去,直接打包卖到殖民地就行了。
反正殖民地也没得选,只能买宗主国的东西。
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就像一剂毒品,让英国的资本家们彻底丧失了创新的动力。
更新设备?搞新技术?
那多花钱啊,多麻烦啊,有那闲工夫,我还不如去印度多卖两船布呢。
更要命的是,英国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不务正业”的风气。
当时英国最顶尖的大学,牛津、剑桥培养出来的精英,都扎了堆的去学法律、文学、历史这些人文科学了,毕业了要么去政府当官,要么去殖民地当总督,觉得这样面子里子都有了。
至于学工程、搞技术,在他们眼里,那是“下等人”才干的活儿。
你看,精英阶层都跟工业生产脱节了。
德国那边呢,正在疯狂地建各种技术学校,把科学家和工程师当宝贝一样供着。
一个国家的未来在哪里,看看它的年轻人都在学什么就知道了。
所以说,英国的衰落,不是从战场上开始的,而是从它的工厂里、董事会里、教室里,就已经注定了。当它沉醉在“日不落”的荣光里时,它的工业心脏,已经开始悄悄地衰竭。
帝国不能承受之重——布尔战争
工业上开始拉胯,但帝国的架子还在,还得继续维持。
可维持帝国,是要花钱的,而且是花大钱。
很快,英国就尝到了帝国“反噬”的滋味,一场看似不起眼的战争,却成了帝国自信心崩溃的开始。
故事发生在1899年的南非。
英国听说那里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金矿和钻石矿后,馋的口水瞬间就流下来了,立马找了个借口,要去抢当地两个叫“布尔”的白人共和国的地盘。
在日不落帝国眼里,打区区两个“农民国家”,那还不是跟捏死两只蚂蚁一样简单?
结果,这一仗直接把它给打懵了。
别看布尔人人少,但个个都堪称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他们不像英国正规军那样穿着鲜红的军服,排着整齐的方阵,在南非大草原上当活靶子,而是拿着当时最先进的德国毛瑟步枪,躲在暗处打冷枪,跟你玩游击战。
这一仗,英国前前后后调集了快45万大军,才勉强搞定了不到6万人的布尔民兵。而这场表面的胜利,让英国付出了2亿英镑的军费,2.2万名帝国士兵,以及超过40万匹军马。
2亿英镑在当时是什么概念?
那是一笔能让整个帝国财政吐血的天文数字。
钱亏了就算了,更严重的是,英国在这场战争里,把“文明人”的脸皮也彻底撕掉了。
打到后面,为了对付神出鬼没的布尔游击队,英军总司令基奇纳想出了一个极其恶毒的招数:
焦土战术。
简单说就是——所到之处,皆为焦土。
于是,英军系统性的焚毁了布尔人的数千个农场,把村庄都夷为平地,将牲畜屠戮殆尽,然后把所有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统统逮捕起来,关进条件极为恶劣的“集中营”里。
而这,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集中营”这个词。
当时有一个叫艾米莉·霍布豪斯的英国女人,是个慈善家,她跑到南非的集中营一看,当场就吓傻了。她在后来的报告里写道:帐篷里挤满了人,病人、快死的人、甚至死人都在一起;
食物少得可怜,还没有燃料做饭;水也严重短缺,喝的、洗的都没有。疾病像瘟疫一样蔓延,最终,超过26000名布尔妇女和儿童,活活饿死、病死在英国人设立的集中营里。
随后,霍布豪斯把这份报告带回了英国,捅给了国会。
整个英国社会都炸了。
反对党领袖——坎贝尔-班纳曼,在议会上怒斥这是“野蛮的手段”。“文明”的大英帝国,竟然为了黄金和钻石干出了这么反人类的勾当,这一下把它“传播文明”的底裤都给扒光了。
所以对于英国来说,布尔战争是一场“惨胜”。它虽然抢到了金矿,但也暴露了自己军事上的虚弱和道德上的破产。这是帝国扩张的最高点,也是帝国自信心崩溃的开始。
全世界都看清了,这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而且还不择手段的恶霸。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账单
如果说布尔战争只是让帝国财政出了点血。
那接下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直接把大英帝国给彻底掏空了。
一战爆发前,英国已经越来越像一个“食利者帝国”了。
啥叫食利者?
就是靠放贷、收租过日子的人。
英国当时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主和债主,到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每年这些投资的利息收入,就超过了国内所有工业的利润。
整个英国的上层精英都沉迷于这种金融游戏,觉得搞工业又脏又累,不如躺着收钱舒服。
这种玩法,和平时期看着很爽,可一旦打起仗来,就要命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工业总体战,比的不是谁钱多,而是谁的工厂能造出更多的枪、更多的大炮与炮弹。
而英国这个“金融帝国”,在这场硬碰硬的消耗战里,底子虚的毛病就彻底暴露了。
要知道战争的开销是个无底洞。
战争开打后,英国的国家债务,从1914年的6.5亿英镑,飙升到1920年的78亿英镑,翻了十倍不止。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从战前的8%暴涨到38%。
钱从哪来?
英国把自己几百年积攒下来的海外资产,什么铁路、矿山、工厂,全都卖了。
卖光了还不够,怎么办?
只能拉下老脸去借钱。
跟谁借?跟自己以前的小弟,美国借。
到1916年,英国就已经没钱了,只能靠借美国人的钱来给自己的盟友发工资、买军火。
到战争结束,英国欠了美国44亿美元的战争债务。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从这一刻起,世界金融的中心,开始从伦敦转移到纽约。
曾经不可一世的世界债主,变成了欠一屁股债的债务人。
钱没了,人也没了。
一战打下来,近百万英国年轻人死在了欧洲的“绞肉机”里,还有两百多万人受伤。
整整一代精英,就这么没了。
战后,整个欧洲都弥漫着一种绝望和幻灭的情绪,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迷惘的一代”。
战争不仅掏空了英国的国库,更打断了它的脊梁,抽走了它的灵魂。
曾经那个对未来充满无限乐观和自信的民族,消失了。
剩下的,是一个背负着巨额债务、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对未来充满迷茫的疲惫帝国。
结语
所以你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日不落帝国就已经被自己捅了三刀,刀刀致命。
第一刀,是工业上的自满和懒惰。
被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弯道超车,丢掉了“世界工厂”的宝座。
第二刀,是帝国的贪婪和傲慢。
一场小小的布尔战争,不仅让它血亏了巨额军费,还把它道德上的伪装撕得粉碎。
第三刀,也是最狠的一刀,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把它从世界第一债主打成了欠钱不还的老赖,把全球霸权的接力棒,亲手交到了美国人手里。
这三刀下来,大英帝国其实已经是个空架子了。它在地图上看起来还很庞大,仪式还很隆重,但它的工业心脏已经衰竭,财政血管已经流干,民族精神也已经被打残。
它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巨人,还在那强撑着,假装自己天下无敌。
日不落帝国带着这一身内伤,踉踉跄跄地走进了20世纪30年代。
它以为自己还能喘口气,但它不知道,一个更大的、更要命的挑战者正在德国崛起,而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巨人送上最后一击。
下一期,我们接着聊。
来源:文史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