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里,主播卖力吆喝卖产品,粉丝不断刷“弹幕”给“好评”,这是网络直播带货中交流互动的典型方式。然而,也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做起了“职业弹幕人”的生意。
直播间里,主播卖力吆喝卖产品,粉丝不断刷“弹幕”给“好评”,这是网络直播带货中交流互动的典型方式。然而,也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做起了“职业弹幕人”的生意。
北京某公司在网络直播间销售一款果冻食品时,滚动评论区内充斥着“7天暴瘦10斤”等大量夸张表述,并不断刷屏称该产品具有减肥功效。经执法人员判定当事人涉嫌雇用“职业弹幕人”发送虚假评价欺骗误导消费者,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该案成为直播电商领域“职业弹幕人”虚假宣传全国首案。
▲直播间内滚动评论涉嫌造假
“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事先写好的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来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的黑灰产从业者。
激情互动弹幕0.5元/条,假扮粉丝提问2元/条,制造“手慢无”氛围5元/次……当消费者看到满屏“已买三套”“效果绝了”的呐喊,自然会燃起购物热情,又有几人能想到,这竟是一场精心导演的戏码。
随着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空间的“群演”和“捧哏”层出不穷。从早些年的刷单炒信用,店铺雇佣兼职人员虚假交易,提交好评和买家秀;到后来的“好评返现卡”,商家用几元钱就能买下一条五星好评;再到如今调动气氛的“职业弹幕人”,虚假营销的手段不断升级,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度则不断下降。
▲短视频平台互动评论群内聊天截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平台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40.2万件,同比增长19.3%。其中,社交种草类直播平台同比增长3倍,短视频类直播平台同比增长48.8%。
近年来,为了规范电商平台,整治虚假宣传,我国相继修订、实施了多部相关法律条例,各大平台也纷纷出台管理办法,对于违规操作的商家给予停播、注销账号等处罚。此次查办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也给相关各方敲响了警钟,警示广大网络交易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
多方协力下,电商虚假宣传仍然屡禁不止,其背后包含监管难度大、惩戒力度弱、商家利益驱动等多重因素。可以预见的是,当前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电商平台仍然是我们重要的消费场景之一,面对日趋规模化、隐蔽化的“职业弹幕人”产业,监管需要长出更锋利的“牙齿”,重塑风清气正的网络购物环境。
有关方面亟须在《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明确直播数据造假的法律定性,建立直播营销信用档案,将数据造假行为纳入企业征信系统,提高组织者、参与者的违法成本。平台作为第一道防线,应当通过话术捕捉、短视频取证等技术手段加强监测,改进流量分配机制,从源头上瓦解“职业弹幕人”的生存土壤。商家也要自我检视,把心思用在优化产品、提升服务上,而不是用尽手段强行留客。消费者在面对直播间里的“弹幕狂欢”时也需保持清醒和理性,别轻易对虚假话术上了头!
10万元罚单落下,是终点更是起点。让“职业弹幕人”退场,只靠一次处罚还不够,要靠法律持续亮剑、平台刀刃向内、制度协同发力。直播间不该是“楚门的世界”,只有挤干数据的水分,让真实口碑成为流量的基石,平台经济才能行稳致远,真正实现“长红”。
当每一个点赞发自真心,每一条弹幕源于共鸣,这样的评论区,才配得上屏幕前每一个消费者的信任。
来源:福建网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