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不了去跑滴滴!”——这句曾经的中年失业口头禅,正在悄悄让位给“实在不行送外卖”。2025 年,北京、上海、深圳相继把网约车司机数量列为“红灯职业”,广州日均接单量跌破 10 单;与此同时,美团、饿了么的骑手名额却“一放就光”,济南站点 3 天招满 200
外卖“挤爆”,滴滴“劝退”:一座城市的两条退路,为何一条排长龙、一条挂空车?
导语
“大不了去跑滴滴!”——这句曾经的中年失业口头禅,正在悄悄让位给“实在不行送外卖”。2025 年,北京、上海、深圳相继把网约车司机数量列为“红灯职业”,广州日均接单量跌破 10 单;与此同时,美团、饿了么的骑手名额却“一放就光”,济南站点 3 天招满 200 人,杭州甚至出现“排队 7 小时等入职”。当两条同样“零门槛”的退路摆在面前,大家为什么纷纷用电动车“投票”?答案藏在五笔明账里。
一、现金流账:外卖见钱快,滴滴回本期长
外卖骑手只要一辆电动车+健康证,当天培训、当晚就能接单。平台日结、周结任选,头一个星期就能见到真金白银。滴滴司机呢?先花 10 万买辆合规车,或押 1 万、月租 4500 元“以租代购”,平台 25 天账期,油卡、充电、保险、折旧先垫出去。同样干 30 天,骑手兜里已落袋 8000 元,司机账面上 1 万 2,扣掉成本只剩 6000,还得再跑 3 个月才能把买车钱“跑平”。
二、成本账:一个 3000 元上路,一个 10 万元起步
电动车 3000 元、头盔 200 元、雨衣 100 元,外卖“启动资金”不超过 4000 元。滴滴就算买辆最便宜的合规新车,落地也要 9 万+,外加营运险 1.2 万/年,8 年强制报废。租车看似轻松,实则“给租赁公司打工”——月租 4500 元+押金 1 万,日均 150 元“睁眼就欠”。一旦违章停车、被投诉,罚款、扣服务分,成本立刻飙升。对于兜里只剩 5000 块、房贷卡贷排队扣款的失业者,这道“入场费”足以劝退。
三、收入天花板账:拼体力 VS 拼资产
外卖是“计件工厂”,单量=收入,拼的是腿速和路线算法。午晚双峰+恶劣天气,平台补贴直接翻倍,众包骑手一天 60 单、月入 1.5 万并不稀奇。滴滴是“资产型生意”,流水=单量×里程,高峰堵成停车场,单价反而掉;每天跑满 12 小时,流水 500 元已是极限,扣掉 150 元油费、70 元抽成,到手 280 元,时薪 23 元,和骑手持平,但上限被“车轱辘”锁死——再拼命也跑不出 2 万。
四、风险账:四个轮子“重资产”,两个轮子“轻伤残”
看似汽车更安全,实则“重资产+高责任”。一次追尾,保险拒赔营运车,司机可能瞬间赔掉半年收入;一次差评,服务分掉 10 分,次日接单量腰斩。骑手风险在“肉包铁”,但平台给买了 3 元/天的意外险,真出事最多丢一辆电动车;暴雨天摔车,休息 3 天又能上线,身体恢复比资产回血快得多。
五、退出账:电动车一卖就脱身,车却得打 7 折才出手
外卖不干了,电动车 2500 元挂咸鱼,第二天就能回血;滴滴想退出,营运车转非营运,二手价直接打 7 折,8 年强制报废倒计时还在跑。很多租车司机跑满 3 个月一算账,“押金+违约金”把利润吃光,最后落个“白打工”。骑手“说跑就跑”的灵活性,在下行周期里成了最大奢侈品。
六、行业景气账:网约车“红灯”高挂,外卖仍在“黄灯”
2025 年 6 月,全国已有 18 个城市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广州日均单车接单 9.8 单,司机时薪跌破 11 元;与此同时,外卖订单量仍以每年 12% 的速度增长,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直播买菜不断“+场景”,骑手需求同步扩张。一句话:滴滴正在“清场”,外卖还在“拉人”。
七、心理账:把命运攥在手里的“即时反馈”
等单 1 小时没乘客,是司机最绝望的“空转”;骑手每刷新一次系统,都有新单跳出来,“多劳多得”的即时反馈,在失业焦虑面前堪比心理治疗。很多年轻人直言:“我不是来赚钱,是来治失眠的——看到订单列表往上跳,心里才踏实。”
结语
不是滴滴不好,而是“资产型退路”天然不适合现金流断裂的普通人。电动车=轻资产+日结+高上限,汽车=重投入+长账期+低弹性,在“活下去”而不是“投未来”的语境下,大家当然用脚投票。外卖窗口也在收窄:补贴退坡、单价下滑、人多单少的日子已在路上。但至少今晚,把电动车充满电,还能在 24 小时内见到回头钱——对失业的中年人、断供的房贷族、被毕业的应届生来说,这就是最硬的刚需。
当下一波技术浪潮卷来,无人机送餐、Robotaxi 同时落地,两条退路或许一起消失。但在“明天”到来之前,更多人只能选择——
“先骑上电动车,把今天的饭钱跑回来。”
来源:爱是一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