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的iCAR V23,还能杀出来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9:00 1

摘要:根据交强险数据,今年1-8月iCAR V23累计销售39,979辆,平均单月不到5000台。这样的销售数据对于一款售价在10-15万元区间的新能源SUV来说,只能是平平。

撰文 | 倪海峰 编辑|马青竹

如今的汽车圈,“听劝”对车企来说,是一味良药。

曾经追求高端的蔚来,因“听劝”杀入性价比赛道,成就了乐道L90这样的爆款。

过去喜欢堆料的岚图,因“听劝”加强智能化体验,让岚图FREE+成功爆单。

其实,汽车圈还有一个“听劝”的品牌,就是iCAR。

去年12月,iCAR V23上市之后,因售价与用户预期有差距、对配置不满意,导致退订潮。

好在通过赠送积分、0元换购科技包、承诺大定全退等一系列“听劝”措施补救,暂时稳住了销量崩盘的局面。

根据交强险数据,今年1-8月iCAR V23累计销售39,979辆,平均单月不到5000台。这样的销售数据对于一款售价在10-15万元区间的新能源SUV来说,只能是平平。

同时,iCAR在售两款车型中,iCAR 03自2024年2月28日全球上市以来,销量一直未能达到预期,甚至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

此前,iCAR品牌曾期望在2026年实现100万辆的销量规模,但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作为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曾亲自站台并寄予厚望的品牌,iCAR品牌显然不肯认输,必须想法扭转局势。

好消息是,9月底,2026款超级V23家族正式上市,短短2小时,斩获12,018个订单。

这一次,iCAR能否靠“听劝”上岸?能否证明其品类有足够的需求?

新款可以改,但不能瞎改

相比老款V23上市时的莽撞,新款V23上市明显稳健了很多。

产品开发团队改进了过去大半年用户集中吐槽的槽点。例如,老款车型动力羸弱,光有硬派的造型,却没有硬派的实力。

首先,将2026款V23两驱版最大功率从100kW升级为185kW,四驱版最大功率从155kW升级为335kW。

此外,电机供应商统一更新为青山三合一(前驱)+汇川高性能六合一(后驱)电驱组合,可以实现232PS/t的推重比,这一参数表现甚至超越了豪华性能车型。

甚至在V23S车型上,设计了一键BOOST狂暴模式,能实现110%的满功率输出,零百加速只需4.5秒,满足对动力有更高需求的用户。

其次,对于老用户吐槽的充电慢、续航短问题,iCAR全新超级V23换装宁德时代电芯,80.16kWh大电池包,最长续航能达到550km,加上160kW快充,SoC从30%-80%,只需20分钟,提升了补能效率。

新车在操控层面,也有显著提升。在五连杆独立悬架、P-EPS电控转向、i-AWD鬣蜥电四驱系统以及普罗迪夫赛车团队的帮助下,2026款超级V23居然能以2分38秒34的成绩,创下“最快登顶沙漠珠峰量产电动SUV”吉尼斯世界纪录。甚至在3.2公里的浙赛,跑出了1分50秒的成绩。

用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李东春的话说:“为拥有年轻心态、热爱生活的人群,打造有特色的新能源车。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用户意见,不断迭代产品,让‘特色新能源’这条路走得更扎实。”

最后还有配置,老款车型为了追求个性,并未设计仪表盘,驾驶者在观察车速等信息时,还要扭头看中控屏幕,十分别扭。

新款车型在方向盘后方加入了全液晶仪表,虽然尺寸不大,但解决了实用性痛点。

然而,在一些用户满意度较高的地方,iCAR V23的设计师并未做任何改动。

比如,全车依然预留了极为丰富的拓展空间,拥有29处拓展接口和多处1/4螺口,安装外观套件只要一把螺丝刀即可,让改装比换轮胎更方便。

甚至前格栅、轮眉等车身覆盖件,也能像玩具车一样,实现快拆/快装。这一特点,在当下的新能源“方盒子”中并不多见。

在用户最满意的颜值层面,2026款超级V23则保持了极度的克制。

“我们的策略是保持其已经足够惊艳的经典造型,内部甚至有‘一刀不改’的说法。我们的出发点是,保留用户最喜爱的基因,同时全力升级其内在性能与配置,实现产品的价值向上。”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马永东表示。

背靠奇瑞,是助力,而非阻力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曾多次强调,“iCAR是奇瑞汽车打造的新特区,集团将不遗余力地支持iCAR的发展,投入没有上限,助力iCAR进入新能源第一阵营。”

一个多月前,原奇瑞品牌国内业务部副总经理李东春,出任iCAR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iCAR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成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iCAR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苏峻的副手,主抓营销工作。

他是奇瑞集团的营销老将,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营销资源。

在李东春上任首月,V23销量创下新高,达到6565辆,是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方盒子车型。但在他看来还不够,因为月销1万辆才是品牌的生死线,iCAR要充分挖掘持续增长的潜力。

如何突破万辆大关?李东春透露,将从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充分挖掘细分市场的潜力,将个性小众品类做成大市场。

在一款新车进入产品定义层面,想要预估其销量,一般先看细分市场的容量。通常,细分市场的容量上限,决定这款车的销量的理论上限。但如果产品足够优秀,满足了更广大用户的各种需求,才能实现破圈。

在李东春看来,特色车虽然天生市场更小,但竞争也更小,更容易做成爆款,这和规模并不冲突。

“放眼全球,一年9000万的汽车市场,我们只要做到1%的份额,就是近百万辆的规模。”在李东春看来,只要将细分品类做到极致,一样非常有潜力。

但是事实上,目前国内真正爆款的车型,无论是比亚迪的一些系列,还是吉利星愿等小车,或是鸿蒙界字辈和理想等大车,抑或是小米的两款车,都是比较审美大众化的产品。

一些造型偏小众的产品要想出圈,产品力的某一方面必须是TOP1的水准。

第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容量有限,通过向全球市场出击,可以有效拓展销量。

海外市场,不少个性化品牌规模不大,但品牌经营质量很高,例如MINI、斯巴鲁、铃木等等。

“我们短期内不追求成为三五百万辆的巨头,但会朝着百万辆的目标扎实迈进。iCAR绝不是放在博物馆的‘样子货’,而是需要规模支撑的实力派。”李东春信心满满。

当然,除了产品和营销,渠道建设和用户运营也极为重要。

iCAR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陈刚表示,目前iCAR正在进行模式创新,会围绕用户在城市中的使用场景、热门话题以及生态探索,组织一系列动态体验和共创活动,并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产品的螺旋式改进和用户关系的深度链接。

而在海外市场,iCAR将依托奇瑞成熟的出口经验和丰富的全球资源,在2025年完成全球四大洲50+国家销售网络布局,为产品出口热销打好基础。

不过,由于整个奇瑞集团缺乏“高端基因”,iCAR想要获得高溢价,并不容易。

要知道,2026款501四驱巅峰性能版相较2025款501四驱高阶版,主要升级点为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动力系统,以及快充时间从0.5小时缩短至0.3小时,核心的续航能力并未提升,但价格却从13.98万元变成15.48万元,上涨1.5万元。这在市场“加量不加价”的大背景下,显得并不合群。

同时,苏峻擅长的“小米爆品方法论”移植到汽车圈能否成功,还需要打个问号。这一点可以对比雷军打造爆款车的手法,小米的两款车动力性能拉满到pk保时捷+针对海量粉丝的饱和式传播,但是定价并不是很低。

因为相比空气净化器、空调等消费级家用电器,汽车的价格更贵,决策/更换周期更长,研发与生产难度也更大,难以通过“快速识别需求→优化产品→规模放量”这一套互联网企业常用的组合拳来实现一炮而红。

还有,2026款超级V23虽然解决了性能问题,但智能化依然是短板,尤其在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层面。作为对比,零跑B10 600激光雷达版售价仅为12.98万元,这对注重智能化体验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不小。

如果超级V23能补齐这块短板,相信单单国内市场,也会有幅度不小的销量提升。

当然,这两年市场上和奇瑞内部都诞生了不少方盒子,竞争比较激烈,且不乏把捷途旅行者、奇瑞风云X3等产品和iCAR V23进行对比者。想要扩大销量,无异于从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口中抢食,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从一系列人事调整、政策帮助、技术支持不难看出,整个奇瑞集团对iCAR V23的期望很高。

建议背靠奇瑞的iCAR可以调整定位,目标更务实一些,重新理清自己在方盒子市场的生态位,打法更精准,并且管理好成本和品价比,还是很有希望继续留在牌桌上。

来源:AutocarMa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