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历史复习时,多数同学把精力集中在教材正文的大段文字上,却常常忽略插图、小字注释、课后“知识链接”这些“边角内容”。然而,高考历史命题往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很多易被忽视的教材边角信息,正是命题人青睐的考点——从插图中的文物细节到小字注释里的制度补充,从
高中历史复习时,多数同学把精力集中在教材正文的大段文字上,却常常忽略插图、小字注释、课后“知识链接”这些“边角内容”。然而,高考历史命题往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很多易被忽视的教材边角信息,正是命题人青睐的考点——从插图中的文物细节到小字注释里的制度补充,从知识链接的背景拓展到图表中的数据对比,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帮助理解正文核心知识点。本文将详细讲解如何挖掘教材插图、小字注释、课后“知识链接”中的考点,让你在复习中“不留死角”,轻松拿下这些隐藏的提分点。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并非“装饰画”,而是与正文内容紧密关联的“可视化知识点”,包括文物图、人物图、场景图、地图等,每类插图都蕴含着独特的考点信息。
1. 文物图:挖掘时代特征与工艺水平:教材中的文物图(如司母戊鼎、唐三彩、青花瓷等)往往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手工业水平和社会风貌。例如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司母戊鼎”的插图,不仅要知道它是商朝青铜铸造业的代表,还要关注其“形制巨大、纹饰精美”的特点,理解商朝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必修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插图,需结合画面中的汴河码头、商铺林立、人群往来等细节,分析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打破市坊界限、出现早市夜市、交通便利等。
2. 人物图:关联人物贡献与时代背景:人物插图(如孔子、秦始皇、唐太宗等)通常对应其核心历史贡献。复习时可结合插图旁的说明文字,将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主要事迹关联记忆。例如“孔子画像”旁若标注“周游列国、兴办私学”,可联系其“仁”“礼”思想及对教育公平的推动;“郑和航海图”则需结合图中航线、船只形制,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以及明朝初期的航海技术水平。
3. 地图:强化时空观念与地理关联: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如“秦朝疆域图”“丝绸之路路线图”)是时空观念考查的重要载体。复习时要关注地图中的边界线、重要地名、路线走向,将地理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例如“秦朝疆域图”中需明确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并标注“桂林郡、象郡”等南方郡县,理解秦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则要区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线,结合地图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插图复习技巧:每看到一幅教材插图,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①这幅图反映的是哪个时代/事件?②图中细节(如文物纹饰、人物服饰、地图地名)能体现哪些历史特征?③它与教材正文的哪个知识点直接关联?通过这样的思考,将插图转化为“有声的考点”。
教材中的小字注释(多以括号或脚注形式呈现)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往往包含制度细节、人物生平、事件背景等“易考细节”,这些内容虽不是正文重点,但能帮助深化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避免因细节模糊而失分。
1. 制度补充类注释:厘清制度内涵与演变:很多关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小字注释,能帮助区分易混概念。例如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三省六部制”正文旁的注释:“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补充了三省的具体职能,结合正文能更清晰理解“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逻辑;“一条鞭法”注释中“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算成银两缴纳”,明确了改革的具体内容,避免与“摊丁入亩”混淆。
2. 背景说明类注释: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部分小字注释交代了历史事件的背景或原因,有助于理解事件的因果逻辑。例如“安史之乱”正文旁的注释:“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补充了叛乱爆发的直接原因,结合正文“边疆节度使拥兵自重”,能更全面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根源;“工业革命”注释中“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则揭示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的经济基础。
3. 术语解释类注释:掌握专业概念的准确含义: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术语(如“谶纬之学”“自然经济”“官僚资本”)常配有小字注释,这些注释是理解术语的关键。例如“谶纬之学”注释为“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盛行于西汉末年”,结合正文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能理解西汉儒家思想神学化的特点;“官僚资本”注释“凭借国家权力获得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有助于区分其与民族资本的本质差异。
小字注释复习技巧:复习正文时,同步阅读旁注小字,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注释中的核心信息(如制度职能、事件原因、术语定义)标注在正文对应位置,形成“正文+注释”的完整知识点;定期整理“注释考点清单”,将分散的注释内容按“政治、经济、文化”分类,便于集中记忆。
教材每课后的“知识链接”(或“资料卡片”“学习拓展”)通常是对正文知识点的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化,内容包括名家论述、统计数据、历史文献节选等,能帮助构建更立体的知识网络,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1. 文献节选类链接:培养史料解读能力:“知识链接”中的历史文献节选(如《论语》选段、《资治通鉴》记载、《权利法案》条文)是高考史料题的重要素材来源。例如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后链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直接用于分析秦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必修二“新航路开辟”链接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能帮助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复习时要学会分析文献中的核心观点,将其与正文知识点对应。
2. 数据图表类链接:提升数据解读能力:部分“知识链接”包含统计表格、折线图等数据材料,考查对数据的分析概括能力。例如必修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课后的“汉朝至唐朝人口数量变化表”,通过数据对比可发现“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增加”,进而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煤铁产量增长表”则能直观体现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复习时要掌握“看表头、析数据、找趋势、联史实”的解读方法。
3. 主题拓展类链接:拓宽知识广度与深度:“知识链接”常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拓展,如“儒家思想在海外的传播”“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内容能丰富知识储备,应对高考中的拓展性题目。例如“儒家思想在海外的传播”链接介绍了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分布,可结合正文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链接中“旗袍、中山装的演变”,能补充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让知识点更生动。
知识链接复习技巧:每学完一课,将“知识链接”内容与正文知识点建立关联,用思维导图梳理“正文核心知识点—链接拓展内容”的逻辑关系;将文献节选、数据图表类链接当作“微型史料题”,尝试自己提炼观点、分析原因,提前训练史料解读能力。
高中历史复习的精髓在于“吃透教材”,而吃透教材不仅要掌握正文核心内容,更要挖掘插图、小字注释、课后“知识链接”这些边角中的隐藏考点。这些内容看似零散,却能从细节处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帮助构建更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从现在开始,复习教材时多留一份心,关注每一幅插图、每一条注释、每一个知识链接,用“图文结合”“正文+注释”“核心+拓展”的思维整合知识点,你会发现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更丰富,应对高考各类题型也会更从容。记住,教材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藏着提分点,别让这些“边角内容”成为你复习的遗憾!
来源:落尘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