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宣传月系列活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诊疗进展培训班暨深圳市脑神经电生理协会年会在深举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8:30 1

摘要:2025年9月27日“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宣传月系列活动—2025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诊疗进展培训班暨深圳市脑神经电生理协会年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深圳市脑神经电生理协会主办,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并得到多家医疗机构的支持。会议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

2025年9月27日“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宣传月系列活动—2025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诊疗进展培训班暨深圳市脑神经电生理协会年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深圳市脑神经电生理协会主办,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并得到多家医疗机构的支持。会议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最新诊疗进展展开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向深度老龄化持续演进,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疾病在侵蚀老年人认知与运动功能的同时,也给家庭照料带来沉重负担,更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令人鼓舞的是,全球医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不断取得突破。诊断层面,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早期筛查体系。治疗领域更是迎来重大转折——仑卡奈单抗、多奈尼单抗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修饰治疗药物的问世,标志着我们已从传统的对症治疗,迈入了能够干预疾病进程的新纪元,为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带来了实质性希望。

大会开幕式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肖小华教授、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赵蓉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炯副院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曾理副院长分别进行了会议致辞。肖小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近年来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诊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表示:"今天我们齐聚于此,正是为了共同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诊疗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临床服务水平。期待本次会议能够构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与会专家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让我们携手推动该领域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共同为患者创造新的希望与福祉。"

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赵蓉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深刻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她强调:"构建科学完善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防治体系迫在眉睫。这不仅需要推动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更需要实现从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到规范治疗、长期管理的全流程服务闭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炯副院长在发言中深刻指出:"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防治策略中,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生物标志物检测、影像学评估与临床表型的深度整合,我们有望在疾病进程的早期阶段实现精准识别,为后续干预赢得宝贵时间窗口。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诊疗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期待通过分享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并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标准化诊疗路径,从而整体提升区域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规范、精准的医疗服务。"

最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曾理副院长致辞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工作日益重要。我院老年医学科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研究,构建"血液标志物+神经影像"早期诊断体系,2022年起至今开展社区老人认知功能筛查累计完成11736例,建立了分层管理机制。今年4月,随着由肖小华主任牵头起草的《深圳市老年人认知障碍社区早期筛查与防控服务规范》在深圳获批实施,我们深圳将会逐渐构成具有深圳特色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三级防控模式"。本次会议聚焦阿尔茨海默病诊疗的最新进展,期待与会专家在该领域深入交流,共同推动老年健康事业发展。希望这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提升医务工作者这方面的诊疗能力,并预祝大会举办圆满成功。

在上午的学术环节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炯教授在"CLEAR-AD:血液生物标记物的头对头比较研究"报告中指出: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血液生物标志物对脑淀粉样蛋白病理的预测价值,比较中国市场上不同血液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性能,探索中国人群血液标志物的阈值。在所有这些标志物中,血浆p-tau217是预测脑淀粉样蛋白病理的最佳血液生物标志物。该研究将为血液检测在中国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提供了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吕田明教授在"神经变性病的病理和临床共性特征及其诊疗新进展"讲座中强调:"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是一组由原发性神经元变性引起的疾病,其在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上均展现出共性:病理上以淀粉样变性为特征,机制上与脑淋巴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临床则普遍表现为认知或运动功能障碍。目前该领域诊断上面临着生物标志物特异性与敏感性不足的瓶颈;治疗上则主要停留于对症支持,多数疾病仍缺乏有效的疾病修饰治疗。尽管靶向Aβ的单克隆抗体已步入临床,其疾病修饰作用尚需长期观察来证实。值得注意的是,锂剂作为一种潜在疗法,有望成为治疗AD的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新策略。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庆春教授在"脑卒中康复:神经调控与脑血流"报告中分享:当前,以电、磁、声、光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迅猛。研究证实,诱导脑血流变化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核心通路之一。在此背景下,CCP技术凭借其无创、精准监测脑微循环的独特优势,为客观量化神经调控的生理效应提供了全新视角,有望推动其成为临床研究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无创评估方案。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朱双根教授在其关于“OSA靶器官损害机制”的专题讲座中强调,我们应重新审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睡眠障碍,更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其作为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重要推手的作用日益凸显。朱教授指出,OSA引发的间歇性低氧、睡眠结构紊乱等病理生理过程,会直接加剧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病理进程。因此,他主张,对OSA进行早期筛查与有效干预,应被视为延缓中老年人群认知功能下降的一项极具潜力的战略性措施。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肖小华教授在"老年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专题报告中强调:"老年癫痫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慎用钠通道阻滞剂,推荐以SV2A为作用靶点的抗癫痫药物作为老年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布立西坦在老年患者中疗效确切、安全性佳,12个月添加治疗的无发作率达26%,保留率达73.3%,且对认知精神影响小,尤其适用于伴有精神共病或卒中后癫痫的患者。

深圳市人民医院邹良玉教授在"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从机制到治疗"报告中指出:"神经炎症不仅是AD的后果,更是推动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治疗策略正从单一靶点干预转向时空动态调控。这一转变聚焦三大方向:精准时序干预——早期使用TREM2激动剂激活小胶质细胞清除Aβ,晚期采用CSF1R抑制剂控制其过度活化;多靶点协同——如diAcCA与Aβ单抗联用可同时增强斑块清除并抑制tau磷酸化,cGAS-STING抑制剂与tau抗体联用可阻断神经炎症与tau病理的恶性循环;个体化用药——通过整合sTREM2、pTau217、PDE4B-PET等生物标志物实现精准临床导航。未来需结合免疫分型与多组学技术,协同阻断"神经炎症-病理蛋白-神经元损伤"网络,推动治疗突破。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陈旭辉教授在"间歇性禁食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研究中发现:膳食模式干预,特别是间歇性禁食(如隔日禁食或时间限制性饮食),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促进有益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和吲哚类色氨酸代谢物的生成,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其潜在机制可能与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等神经免疫通路有关。此外,膳食中补充天然活性成分(如亚麻木酚素等),可经肠道微生物代谢转化为肠内酯、肠二醇等生物利用度更高、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功能成分,进一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一途径为认知改善提供了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的新型干预策略。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杨云珠教授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新剂型进展"报告中介绍:我国AD患病人群庞大,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碱酯酶抑制剂是临床AD治疗的一线药物,可有效缓解AD症状,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利斯的明透皮贴剂具有双重抑制作用,临床疗效确切、依从性好、耐受性良好、使用便捷及成本更低,获得多部权威指南推荐,是AD治疗的优选方案。

下午的学术会议里中,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朱飞奇教授在探索阿尔茨海默病(AD)复杂病因的过程中,脑静脉功能不全(CVI)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它被视为连接血管性危险因素与AD核心病理的关键桥梁之一。CVI可能通过加剧脑内液体积聚、损害清除效率,共同推动神经变性。鉴于这一机制,改善脑功能不全为AD的防治开辟一个极具潜力的新方向。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陈婷教授深度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认知筛查与随访流程指南》,她强调建立统一、规范的认知筛查与随访体系,是实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的关键举措。本指南的创新之处在于为大湾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标准化流程,涵盖了从初筛、评估到长期随访的全过程管理。这一标准化体系将有效解决目前认知障碍诊疗工作中存在的筛查工具不一、随访间隔随意、评估标准差异等问题,为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全程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该指南的推行将显著提升大湾区认知障碍疾病的诊疗同质化水平,为推动区域性脑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AD的精准诊疗及全程管理”专题报告中,深圳前海泰康医院林翠婷博士系统阐释了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新范式。她指出,基于生物标志物与基因特征的精准分型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前提,而将精准分型与覆盖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的全程化管理模式相结合,不仅能显著提升诊疗效率,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远期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是推动AD防治体系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的关键路径。

在“血脂领域前沿热点及管理策略”专题分享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吴平生教授深入探讨了血脂管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之间的密切联系。他强调,血脂异常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降脂药物研发不断突破,如小干扰RNA等新型制剂因其长效、强效及用药便捷等特点,为患者长期血脂管理与神经保护提供了更具前景的治疗选择。

围绕“从药物镇静到自然睡眠”这一主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洋教授在报告中重新审视了睡眠与认知健康的关系。他指出,改善睡眠不应仅局限于药物镇静,更应重视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定时光照调节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帮助患者重建内在自然睡眠节律。这一综合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更对延缓认知衰退进程、维护神经健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接下来是精彩的疑难病例讨论部分,有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深圳市龙华中心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分别从病史简介、辅助检查、临床分析、诊断思路、鉴别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等方面向大家作了详细的汇报,同时对病例诊断及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随后,来自深圳各家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老年医学科专家分别作出精彩的点评,现场的其他专家及学员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会议最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肖小华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会议不仅展示了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搭建了多学科交流的平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药物开发到非药物干预,我们看到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诊疗的广阔前景。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够激发更多创新思路,推动本地区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供稿:老年医学科 田径

审核:老年医学科主任 肖小华

发布:健康宣教科

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