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家朋友间正常聊个天,她就像是有什么被害妄想症一样,总觉得对方在说她坏话,事还没弄清楚,直接就一杯奶茶浇了上去,事后态度嚣张拒绝赔偿,给出的理由还很奇葩,最后还是她母亲出面协商解决了这件事,但网友却并不买单,这是什么情况?
[月亮]在日本留过学的就是不一样,犯错以后就咬死不承认,哪怕证据摆在眼前也不以为然,都已经是成年人了,还天天让老母亲跟在身后擦屁股。
人家朋友间正常聊个天,她就像是有什么被害妄想症一样,总觉得对方在说她坏话,事还没弄清楚,直接就一杯奶茶浇了上去,事后态度嚣张拒绝赔偿,给出的理由还很奇葩,最后还是她母亲出面协商解决了这件事,但网友却并不买单,这是什么情况?
有些风暴的起点可能真的只是一个眼神,就像这起发生在江苏某奶茶店里的案例,一个女孩仅仅是无意间抬了下头,在另一位刚从日本回国一周的白衣女子眼中,这却成了充满敌意的“瞥视”,是看不起她、议论她的意思。
还有在10月4日南京地铁3号线的车厢内,李女士一家人讨论着行程,一个普通的地名“鸡鸣寺”飘进了一位粉衣女子的耳朵里,瞬间被曲解成含沙射影的辱骂。
这两位攻击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背后有一种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巨婴思维”,在她们的逻辑里,整个世界都该围着自己旋转,任何模糊不清的信息,都会被第一时间解读为与“我”有关。
所以奶茶店的白衣女子会咬定对方的聊天内容就是在议论自己,哪怕双方素不相识,此前毫无交集,但她就是认定对方在说她。
所以地铁上的粉衣女子会坚信“鸡鸣寺”的“鸡”字就是冲着她来的,即便受害者一家再三解释,只是在讨论一个旅游景点,就像是有被害妄想症一样。
南京地铁3号线确实有“鸡鸣寺”这一站,站名每天都会被无数次播报,但这些客观事实在粉衣女子预设好的剧本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闭环里,拒绝接收任何澄清,她认定对方在侮辱她,那就是在侮辱她。
至于白衣女子这边,她母亲在事后解释称,女儿刚回国一周,还“不适应国内生活”,不出意外的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什么叫不适应国内生活,难道在日本这种不经意的一撇就是歧视吗?就算是这和我们国内有什么关系,为何要把这种坏毛病带回国?
你以为这是纯粹的情绪失控吗?那就太小看这场“表演”了,她们的行为更像是一种精心包装过的“表演性失控”,里面既有瞬间爆发的破坏欲,也藏着冷静到可怕的算计。
先来看奶茶店这件事,白衣女子将整杯奶茶从头顶浇下,这看似像是一种冲动,再看地铁上的粉衣女子,她用一连串脏话进行无差别攻击,这些完全符合情绪管理能力低下,必须用破坏性方式宣泄负面情绪的特征。
但你再看细节,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监控视频显示,奶茶店的攻击者并非“一时冲动”,她事先特意打开了奶茶的盖子,甚至在动手前还假装要离开,提前把店门打开,为自己规划好了完美的逃跑路线。
泼完奶茶后她也没有慌不择路,而是清晰地丢下一句“拜拜”,然后才迅速逃离,显然这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行动。
同样地铁上的那位粉衣女子,在大声呵斥的同时,还冷静地拿出手机,对着李女士一家进行拍摄,这根本不是失控,而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以为自己拿个手机录像,就真成受害者了。
难怪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白衣女子逃跑时“思路如此清晰,也不像有什么问题的样子”,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冷静的预谋和失控的情绪,共同构成了一场充满矛盾的表演。
当那位被泼奶茶的女孩和她的男性朋友追上来抓住攻击者后,双方报了警,面对警察白衣女子提出的解决方案,堪称年度最荒诞提议“让对方也泼一杯奶茶回来,以此了结”,她试图用这种孩童式的打闹逻辑,将一次涉嫌侮辱他人的恶意行为,降格为扯平了的游戏。
但受害者拒绝了,她明确表示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她的诉求很清晰,衣服被弄脏了需要赔偿,而且奶茶如果是热的,可能还需要去医院检查。
一听到“赔偿”两个字,白衣女子的面具瞬间崩塌,立刻开始耍赖,拒绝承担任何实质性的后果,她认为这就是件小事,不就是一杯奶茶吗?对方泼回来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赔钱。
最终警方不得不通知白衣女的母亲到场,由这位“监护人”出面协商并进行了赔偿,这件事才算了结,至于地铁事件的结局,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粉衣女子在完成了语言攻击和拍摄威胁后自行下车,根本没有把冲突推向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法律程序中去。
没人愿意和一个情绪随时可能引爆的人做朋友或同事,这种行为的社会后果是长远的,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管理问题了,这种人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全世界都该欠她一个道歉,这种人迟早有吃苦头的一天。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