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夏天,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生万物》,那么你一定在头条的热搜榜上见过它的名字。这部讲述中国农民与土地深情对话的剧集,不仅霸占了暑期档荧屏,更在无数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乡愁”的种子。
《生万物》热播:为何我们总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思乡泪?
这个夏天,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生万物》,那么你一定在头条的热搜榜上见过它的名字。这部讲述中国农民与土地深情对话的剧集,不仅霸占了暑期档荧屏,更在无数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乡愁”的种子。
作为一个每天与海量信息打交道的编辑,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各种故事早已免疫。直到那个加完班的深夜,我随手点开《生万物》,却意外地被剧中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击中心扉。看着屏幕上那些粗糙的双手、皲裂的土地、质朴的乡音,我忽然想起了远在千里的老家,想起了童年时外婆在田间劳作的身影。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剧中的这句台词,道出了中华民族与土地之间那份刻入基因的情感联结。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已经远离农耕生活,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森林,但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却像一条看不见的脐带,始终连接着我们与来处。
一、为什么《生万物》能击中现代人的心?
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享受着都市的繁华与便利,却也承受着快节奏生活的挤压。《生万物》中呈现的那种与土地亲密无间的生活方式,恰恰成为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减压阀”。
剧中人物对土地的执着守护,那种“一根筋”式的坚守,让在职场中习惯了权衡利弊的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纯粹。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不像我们与工作那样充满算计,而是一种近乎血脉亲情的共生关系——你付出汗水,土地回报你生机;你倾注情感,土地成为你生命的延伸。
这种关系,恰恰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最为稀缺的。
二、土地的记忆: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
在今日头条的平台上,每当有关故乡的内容出现,总能引发强烈的共鸣。条友@与东同行 回忆80年代家乡大院的“自然博物园”时这样写道:
“那是一片10亩左右的荒地,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却是无尽的探险乐园。不认识的野花、突然窜出的蜥蜴、鸣叫不停的昆虫,每一处都藏着惊喜。如今才知道,那些认不出的花草虫蛇,早已成为我童年最珍贵的印记。”
这样的记忆,何尝不是我们许多人的共同经历?
另一位条友@笔尖诉情 则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心中的故乡:“无论走过多少地方,记忆中的家乡永远绿意盎然。那不是普通的绿,而是一种饱含生命力的绿,层层叠叠,深深浅浅,晕染出无限的宁静与美好。远离都市的喧嚣,那片绿色里盛满了我全部的温暖回忆。”
这些留言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个被称为“故乡”的地方,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我们情感的源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初模样。
三、从屏幕到心田:《生万物》如何唤醒我们的乡土记忆?
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为我们提供一面观照自身的镜子。《生万物》中的人物命运、土地情怀,之所以能让都市中的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土地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它是@归园田居 笔下“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抗旱救苗,一瓢一瓢浇灌的不仅是庄稼,更是全家的希望”的那份担当;
它是@旧时月色 文中“回到故土,虽然老宅早已爬满青苔,物是人非,但心底那份热爱从未消退”的那份坚守;
它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无论走多远,都会在特定时刻被唤醒的集体记忆。
土地中长出作物,作物养育着我们,我们因此生出了人生的万般可能。这就是《生万物》想要传达的深层意义——我们的根,始终深植于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之中。
四、寻找忘不掉的乡音:让我们一同回望
本期#条友这一周#,我们诚挚邀请您,一起回望那片生养我们的故土。
也许你记忆中的故乡,是夏日里金黄的麦浪,是秋天挂满果实的柿子树,是冬日里炊烟袅袅的村庄,是春天田野里不绝于耳的蛙鸣。
也许你怀念的,是老家门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是院子里那口甘甜的水井,是斑驳的老墙上爬满的藤蔓,是傍晚时分母亲呼唤回家吃饭的乡音。
无论你离开多久,走得多远,相信总有一些关于故乡的画面,深深刻在你的脑海里,成为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乡记忆,或是观看《生万物》后的感受。那些关于田埂、老屋、乡音的片段,不仅是你个人的珍贵回忆,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情感遗产。
来源:小鲨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