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迁西县村名里的老故事:听咱迁西人唠唠咱家乡的来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8:53 1

摘要:就拿县城所在地"兴城"来说吧。这地方最早可不叫这个名儿。明朝那会儿,傅姓人家从山东济南迁到这里安家落户。那时候人们想在这儿修座城,谁知道地底下全是流沙,今天刚把城墙垒起来,明天就塌了。老百姓实在没法子,就给这儿取了个名儿叫"破城"。这名儿一叫就是几百年,直到1

咱们今天唠唠迁西县那些老村名的故事。

就拿县城所在地"兴城"来说吧。这地方最早可不叫这个名儿。明朝那会儿,傅姓人家从山东济南迁到这里安家落户。那时候人们想在这儿修座城,谁知道地底下全是流沙,今天刚把城墙垒起来,明天就塌了。老百姓实在没法子,就给这儿取了个名儿叫"破城"。这名儿一叫就是几百年,直到1920年,在这儿设了警局,觉着"破"字太不吉利,这才改名叫"兴城"。说来也怪,改名之后,这儿还真慢慢兴旺起来了,1947年成立迁西县,县政府就设在这儿。从"破"到"兴",这不正应了咱们老百姓盼着日子越过越好的心愿么?

跟兴城对着的,有个村叫"旧城"。这名儿听着朴素,里头也有故事。元朝时候这儿建了座大觉寺,寺庙的围墙修得跟小城似的。后来年深日久,寺庙破败了。明朝初年,赵姓人家从山东大柳树迁来,看着这破旧的寺庙院子,就给村子起名叫"旧城"。这名儿就像老照片,把一段逝去的时光给定格了。

要说有意思,还得数"救驾岭"和"台头"这俩村子的来历。老辈人讲,唐太宗李世民征东那会儿,走到救驾岭这儿歇脚,突然遇到危险,多亏大将尉迟敬德及时赶来救驾。唐太宗惊魂未定,骑上马就跑,跑到现在台头村那个地方,猛一抬头,哎呦,追兵眼瞅着就到眼前的照燕州了!他赶紧催马接着跑。后来,这救驾的山岭底下形成的村子,就叫了"救驾岭";他猛抬头的那地方,村子就叫了"抬头",后来图省事,写成了"台头"。你品品,"救驾岭,猛台头,一望望到照燕洲"这句老话,是不是把当时那惊险一幕给演活了?

说到"照燕洲",这名儿也跟一位大人物有关——明成祖朱棣。那时他还是燕王,在这一带打仗。他爹朱元璋心疼儿子,派人来慰问。被派来的人就在这个三面环水的地方等着燕王。村子是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才正式由靳氏、刘氏、王氏几家从山东迁来建立的,就借了当年这段"等候、照顾燕王"的往事,给村子起名叫"照燕洲"。这名儿听着就文雅,有画面感。

"汉儿庄"这名儿听着平常,来历可不简单。老辈人说,唐初大将张士贵在这儿镇守过,修了"汉马营"。到了金朝,据《迁安县志》说,承安二年(1197年)还在这儿设过滦阳县。那时候女真人管汉族人叫"汉儿",他们在这儿设立了管理汉人的衙门,叫"汉儿司"、"汉儿行宫都部署",这些机构合起来俗称"汉儿馆"。金朝灭亡后,这地方就改名叫"汉儿庄"了。明朝在这儿驻过兵,叫过"汉儿庄营",清朝以后没了兵营,才固定叫"汉儿庄"。这一个村名,叠压着唐、金、明好几层的影子,简直就是一块活着的历史化石。

"罗家屯"的来历也差不多。明初有宴姓人家从河南迁来,相传唐太宗征东时在这儿落下过盔甲,住过队伍,叫"落甲住屯"。建村的人就用了这个老传说,起名"落甲屯",叫着叫着,音变了,就成了"罗家屯"。历史的风声,好像就藏在这音变的缝隙里。

除了这些跟帝王将相有关的传说,更多的村名还是老百姓看着眼前的山形地势起的,实在,好记。

你听"东荒峪",清初老李家搬来的时候,这山沟那个荒凉啊,就叫"荒沟峪"。后来因为西边也有个荒沟峪,为了区分,这个在东边的就叫"东荒沟峪",后来嫌拗口,简化成了"东荒峪"。名字记录的是开拓者的艰辛,那日子,是从荒芜里一寸寸开出来的。

"沙岭子"也是,建村时到处是水,只有沙岭子上能住人,没别的说,就叫沙岭子。"干柴峪",建村时满山沟都是干柴火,这名儿透着股过日子的实在劲儿。"红石峪",那儿红石头多;"黄槐峪",村边黄槐树成片;"上梨树峪",梨树多,还在另一个梨树峪的上头。还有"陡岭子",那岭陡得难走;"长岭峰",在又长又高的山岭尽头;"偏崖子",村子就在偏崖子山脚下;"石门子",村口两块大石板,活像两扇大门;"龙湾",村旁的山像龙,河水还绕着弯儿……这些名儿,没那么多弯弯绕,就是老百姓用眼睛看,用脚丈量,然后给家乡贴上的最直白的标签。

也有些村子,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特定的营生活动得的名。

最典型的就是"金厂峪"。老刘家、老蔡家他们明朝迁来时,就听老辈人传说,打唐朝就有人在这儿挖金子,那还有啥说的,就叫"金厂峪"呗。同样,"银洲峪"是清初有人在这儿挖过银矿;"粳子峪"是老王家、老李家迁来时,发现这地儿涝洼,适合种粳子(一种水稻),就得了这么个名。这些名字,是祖辈们寻觅生计、靠双手吃饭的证明。

有意思的是,还有些村名,记录的是过去的生活设施或者建筑。

"白庙子",就是因为在村西山头修了座小白庙,远近都能看见,就成了村名。"钓水院"这名儿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村子老被还乡河水冲,人说这村"钓"着河走;另一说更实在,村东庙前有个平台,和尚们在台上吊水吃,所以最早叫"吊水院",后来写成了"钓水院"。"学房峪",是因为村里有个私塾,俗称"学房",这在过去可是个稀罕物,是重视读书的地方,村子就叫了这个名。"催家堡子",是老崔家来这儿定居时,借着个破旧的土城堡起的名字。"东营"是明朝筑城家属住下来,因为河对岸有个"小西营",这边就叫了"东营"。这些名字,像老照片,定格了早已消失的庙宇、学堂、营盘和城堡。

当然,也少不了以姓氏聚族而居的印记。"才庄"是才姓人家立的庄;"纪庄子"是纪姓人家从山东来,住了下来;"彭庄"是唐代彭姓跟着唐王征东,从河南迁来;"孟庄"是孟姓人家立的庄;"韩庄"是韩家三兄弟分南北住下,分出了前韩庄、后韩庄;"孙家沟"是孙姓从道马寨迁来给财主种地看庄子,后来定居;"马家沟"是马姓兄弟迁来,从贾姓人手里买了山林,人丁兴旺,村名就从"贾家沟"慢慢变成了"马家沟"。这些名字,承载的是家族迁徙、繁衍的历史,是血脉扎根的记号。

还有些村名,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者记录了一些值得记住的教训。

"太平寨"这名儿,一说是因为村子在南太平山和北太平山两个山寨王地盘中间;另一说更温暖,说是历史上像华佗、孙思邈这样的名医都来过这儿治病救人,让这儿病死的人特别少,所以叫"太平寨"。无论哪种,祈求平安康泰的愿望是共通的。

"牵马岭"是说康熙皇帝打猎到这,岭太陡,只能牵着马走,村子就叫了这个名。这名儿里,有点跟帝王将相沾边的小小自豪。

"好桫椤峪"的变迁最有意思。清初齐家从龙辛庄迁到这北沟,搭了个窝铺,就叫"北沟窝铺"。后来传说,道光皇帝私访到这儿,又累又饿,一个巧媳妇给他吃了碗红高粱粥加黄小米粥,皇帝没吃过,觉得稀奇,直夸"真是巧老婆"。村子就改名叫"巧老婆峪"了。再后来,因为村里桫椤树多,又改名叫"好桫椤峪"。一个村名,从写实到传奇,再到写景,记录了生活的改善和审美的变化。

"常胜峪"原来有个奇怪的名儿,叫"狗捎书"。说是很早以前,一个高丽人带着狗在这儿挖金子,病倒了,写信让狗捎回家,家人果然来了。这传说透着股人与动物的温情。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儿是老革命根据地,鬼子实行"三光政策",房子烧了,人也杀了不少,但乡亲们没屈服,配合八路军打了不少胜仗,为了纪念,就改名叫"常胜峪"了。这个名字,是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是铮铮铁骨的象征。

"忍字口"的来历,则是个反面教材。村子最初在滦河渡口,因水流平稳叫"稳子口"。后来这儿老出杀人害命的事,官府就给改名叫"忍字口",取"兵刃戳心"之意,告诫人们要忍耐,别冲动。这名儿,像一位沉默的长者,时时提醒着后人。

也有因时代变迁而改名的。"龙辛庄",最早叫"东庄户",后来为躲兵患迁到现址,因在太平寨北边叫"北新庄"。民国时,为纪念迁安县第三区的筹办员龙会川,改名"龙新庄",后来简化成"龙辛庄"。这个名字里,有对为民做事者的感念。

"至山庄"原来叫"荷包庄",因为村边有个荷包状的坑。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它紧靠着景忠山,就改名叫"至山庄"了。名字的更迭,也反映了人们关注点的变化。

还有些改名,是地理变化使然。"沙涧",最早是崔家庄,后来康熙打猎在此晾甲擦剑,改名"擦剑庄",到了咸丰年间,因为村边沙河沟的影响,最终改名"沙涧"。"北马蹄峪"原名"马蹄峪",因为石头上有马蹄印,一九八二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才在前面加了个"北"字。

咱们再说说其他一些有意思的村名。

"道马寨"和"烈马峪"这俩村的来历是连着的。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在旧城溜马,惊走一匹,跑到道马寨这儿被擒住了,所以最早叫"到马寨",后来演变成"道马寨"。那匹跑掉的烈马,就是从烈马峪那个方向奔跑出去的,所以那个村子就叫了"烈马峪"。

"大河山"的来历也挺有意思。据说康熙皇帝乘船顺滦河东游,看见云雾中一座大山隐隐欲飞,脱口而出:"好一座大活山呐!"后来就叫成了"大河山"。

"米城庄"是明代建的村,传说燕王扫北时这里是军粮库,所以叫"米城庄"。

这么一路捋下来,迁西的这些老村名,真像一部刻在土地上的无字史书。它记下了帝王的传说,也记下了百姓的日常;记下了环境的变迁,也记下了谋生的不易;记下了家族的源流,也记下了对和平、安康的永恒期盼。

从这些朴实的村名里,咱们能读出迁西人的实在——看见啥就叫啥,红石多就叫红石峪,梨树多就叫梨树峪;能读出迁西人的坚韧——在荒沟里扎根,就叫荒沟峪,硬是把荒芜变成家园;更能读出迁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破城"到"兴城",从"北沟窝铺"到"好桫椤峪",名字越改越好听,日子也盼着越过越红火。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