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9年10月20日,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当时无人能够预料,这个孩子将在百年之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859年10月20日,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当时无人能够预料,这个孩子将在百年之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就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这个名字,此后将与一个时代的教育革新紧密相连——他不仅是声名卓著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巨擘、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深邃的思想与澎湃的实践激情,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通往进步教育的光辉之路。
图源: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官网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学术界的璀璨星辰,他的影响力穿透时光,历久弥新。200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将约翰·杜威评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第40名。
01
从哲学起源,教育理念生根发芽
杜威出生后,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机械师,但母亲却因为秉持严格的宗教信仰,坚持要求他继续接受教育。
图源: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官网
15岁时,杜威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深受哲学老师H.A.P. Torrey的影响,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在一位堂兄的推荐下担任高中教师。
工作之余,杜威仍坚持研读哲学,并时常与恩师Torrey交流探讨。在老师的鼓励与个人兴趣的双重推动下,他决定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深造哲学与心理学。
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杜威被密歇根大学聘为助理教授。之后,他长期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任职期间,学校任命杜威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创办了如今闻名于世的“实验室学校”(俗称“杜威学校”)。在这所学校中,他科学地验证、修正并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与教育学思想。与此同时,他的教育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图源:芝加哥大学官网
在不断的教学与实践过后,杜威的著作先后问世,出版了《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和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和《人的问题》(1946)等著作。
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认为是继卢梭的启蒙思想经典之作《爱弥儿》问世以后,对教育学所作的“最显著的贡献”。
02
约翰·杜威眼中的教育本质
1.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理论是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现状而提出的,强调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外部的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将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以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孩子施以“牛不饮水强按头”的强迫式教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压力”,逼迫他们学习其他成人的经验,而无视他们自身的本能及倾向。
图源:Upsplash官网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漠视与压制,也批判传统学校中社会精神的缺失。教育应当是一种促进儿童本能与欲望自然生长的过程。“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旨在将儿童从被动与压抑中解放出来。
当然,杜威并不认为教育与生长可以简单等同。他所说的“生长”,是内在动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和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这一理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与需求,但并非放任自流。杜威指出,如果一味顺从儿童的兴趣而不加引导,就谈不上真正的“生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图源:Upsplash官网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重点可能是在儿童之外的任何地方,而唯独不在孩子的本能中。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儿童应该是中心,所有的教育措施都应该围绕着他们而展开,儿童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核心与目的。
2.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非为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在生活过程中,儿童的本能得以展开,生活本身就是生长的社会表现。
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相契合,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因此,学校教育应取材于现实生活情境,而非仅仅依赖固定的学科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杜威早在百年前就提出了类似如今学校推崇的“家校共建”与“学习社区”的理念。
图源:Upsplash官网
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原则。在1899年的《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表示校内和校外存在巨大的鸿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学校的巨大浪费在于:学生既无法在学校里自由、完整地运用从校外获得的经验,也难以将校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隔离导致学校无法充分利用孩子的日常经验,只能依赖人为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效果可想而知。
杜威坚持认为,除非在学校活动和孩子的生活经历之间建立起最初的联系,否则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无从谈起。
为了弥合学校与生活之间的断层,他明确提出,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雏形社会”,具备社会生活的全部内涵。校内学习必须与校外学习相联系,学校不能脱离真实的社会环境。
3.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行为、行动,也是各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集合。
杜威认为,所有的教育过程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发生、通过经验而实现、并为经验服务的发展过程。
所谓接受教育,即是儿童不断获取个人经验、并不断对其改组、改造与转化的过程,而非简单学习前人或其他同龄人的经验。
图源:Upsplash官网
在经验获取的过程中,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作用,实现经验的改组与更新,从而提升指导后续经验的能力。
而要获得真实经验,必须通过亲身活动。杜威由此提出“从做中学”原则,并将其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贯穿于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
“从做中学”主张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与活动出发,使他们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校外活动相似的形式进行学习。杜威认为,学校各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应是科学、文学、历史等学科,而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应设立车间、农场等场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实际知识与技能。
03
影响力遍及全世界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教育,并为后来许多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除了美国,杜威还曾赴世界各地演讲,传播其教育理念。其思想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也包括中国。
杜威曾在中国停留两年,在全国各地举办数百场讲座。他的教育思想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与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威反对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阳等人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和学者。
杜威与胡适等人合照 图源:北京大学档案馆
杜威在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弟子在中国各领域的实践得以实现的。例如,陶行知在其“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广泛付诸实践。民国时期的新学制等教育改革,也处处可见杜威思想的影子。
1920年,北京大学授予杜威名誉博士学位。在典礼上,蔡元培称他为“西方的孔子”。胡适更是终身奉杜威为师,甚至为儿子取名“胡思杜”。
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胡适写道:“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他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杜威的教育思想仍在全球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04
结语
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被誉为美国“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提出的“儿童中心主义”、“从做中学”、“终身教育”等理念,曾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即使在今天,这些思想仍被广泛研究与借鉴,成为教育改革的灵感来源。然而,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合理借鉴其理念,仍是每个时代需要审慎思考的课题。
*本文所参考的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出入,请随时联系修改
来源:京领新国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