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0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历时数年、牵动无数公众心弦的王暖暖离婚案画上了阶段性句号。这起案件不仅是一位女性在遭遇婚姻中的极端伤害后,为寻求自由与正义展开的艰难抗争,更因突破跨国司法壁垒、推动相关制度完善,成为我国婚姻家庭司法实践
2025年10月10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历时数年、牵动无数公众心弦的王暖暖离婚案画上了阶段性句号。这起案件不仅是一位女性在遭遇婚姻中的极端伤害后,为寻求自由与正义展开的艰难抗争,更因突破跨国司法壁垒、推动相关制度完善,成为我国婚姻家庭司法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型案例。从案件的核心判决细节,到背后交织的程序困境与恶意阻挠,再到其延伸出的社会价值与当事人的新生轨迹,每一个维度都值得深入剖析与思考。
一、判决结果:正义迟到但未缺席,多项突破彰显司法温度
在这起备受瞩目的离婚诉讼中,法院的判决不仅回应了当事人的核心诉求,更在法律适用与司法程序上实现了双重突破,为类似跨国涉恶婚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离婚诉求与过错认定:明确“重大过错”,捍卫受害者权益
法院一审依法判决准予原告王暖暖(王某)与被告俞某某离婚,这一结果的关键依据在于对被告行为性质的精准认定。经审理查明,俞某某曾对王暖暖实施“蓄意谋杀未遂”行为,该行为已严重违背婚姻伦理与法律底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重大过错”的规定。这一认定不仅是对王暖暖所受伤害的法律确认,更向社会传递了“婚姻绝非施暴者的保护伞”这一明确信号——当婚姻中出现危及生命安全的极端行为时,法律将坚定地站在受害者一方,为其摆脱不幸婚姻提供坚实保障。
(二)损害赔偿与财产分割:“净身出户”体现公平正义
围绕离婚后的损害赔偿与财产分割问题,法院作出了兼顾法理与情理的判决。一方面,考虑到俞某某的重大过错行为给王暖暖造成的身心双重创伤,判令其向王暖暖支付50万元离婚损害赔偿金,这既是对受害者的经济补偿,也是对过错方的法律惩戒;另一方面,因查明双方婚后无共同财产(俞某某婚后无任何收入来源,未对家庭财产作出任何贡献),法院依法驳回了俞某某提出的财产分割诉求,使其最终面临“净身出户”的结果。这一判决彻底打破了“离婚必分财产”的固有认知,明确了“无贡献则无权益”的财产分割原则,有力维护了王暖暖的合法财产权益。
(三)司法程序创新:破解跨国庭审难题,开创“外交+技术”新模式
相较于判决结果本身,该案在司法程序上的创新更具里程碑意义。作为国内首例境外服刑人员离婚案,案件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的是被告俞某某因在泰国服刑(刑期33年4个月,至2056年刑满),无法回国参与诉讼,且泰国并非《海牙送达公约》缔约国,导致司法文书送达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仅文书送达环节便耗时长达22个月,远超常规离婚案件的审理周期。
为破解这一难题,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统筹协调下,办案法院创新性地采用了“外交协调+监狱视频连线”的庭审模式,并于2025年9月26日成功完成庭审。这一模式不仅跨越了国境与监狱的物理阻隔,让被告得以远程参与诉讼,保障了其诉讼权利,更大大缩短了案件审理周期,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二、案件困境:跨国程序壁垒与恶意阻挠,一场“以时间换自由”的艰难抗争
王暖暖离婚案的审理过程,堪称一场与时间、与恶意的双重博弈。从常规程序下的“漫长等待”,到男方及其家属的蓄意拖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也让外界看到了受害者在摆脱不幸婚姻时可能面临的多重困境。
(一)程序困境:常规路径下的“绝望等待”
按照传统司法程序,若需等待俞某某在泰国刑满释放后再启动离婚诉讼,王暖暖将面临长达30余年的等待——直至2056年俞某某刑满时,王暖暖已年近70岁。这种“以半生为代价”的程序困境,几乎让她的离婚诉求陷入“不可能实现”的境地。
更令她焦虑的是,因两人婚姻关系未解除,她的孩子一度被要求登记俞某某为生父,这不仅在身份认定上给孩子带来潜在困扰,更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落户、就医等基本民生问题。孩子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压在王暖暖心头的“千斤重担”,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必须尽快离婚”的决心。
(二)男方恶意阻挠:勒索与拖延交织,企图用利益捆绑婚姻
在王暖暖寻求离婚的过程中,俞某某及其家属的一系列行为,进一步暴露了其对婚姻的漠视与对他人权益的践踏。一方面,俞某某及家属曾明确向王暖暖索要3000万元“离婚费” ,声称只有收到这笔费用才会同意签字离婚,将离婚当作“牟利工具”,全然不顾此前对王暖暖造成的巨大伤害;另一方面,在案件开庭前4天,俞某某突然指派律师介入诉讼,试图通过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证据调取等方式拖延庭审进程,企图用“程序拖延”迫使王暖暖妥协。
这些恶意阻挠行为,不仅让王暖暖的离婚之路更加坎坷,也让公众看到了部分人在婚姻纠纷中“唯利是图”的丑陋嘴脸,更凸显了建立“涉恶性婚姻案件快速处理机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三、社会意义:推动司法改革与女性权益觉醒,一场“撕开黑夜”的公众共鸣
王暖暖离婚案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个案本身。它不仅推动了司法制度的完善,更引发了全社会对女性婚姻权益保护、婚前风险防范等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启蒙”。
(一)推动司法改革:催生“涉恶性婚姻案件绿色通道”
该案的审理过程,让最高人民法院及相关部门深刻认识到,现有司法程序在应对涉恶性婚姻案件(如涉及家暴、谋杀、长期服刑等情形)时存在的“效率短板”。基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已着手研究建立“涉恶性婚姻案件绿色通道”,目标是将此类案件的司法文书送达时间缩短至“7天内”,案件结案时间控制在“30天内”,从制度层面避免受害者陷入“漫长等待”的困境。
这一改革方向,既是对王暖暖案反映出的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我国司法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将为更多身处不幸婚姻中的受害者提供“及时止损”的法律通道。
(二)女性权益警示:从“个案教训”到“群体觉醒”
作为案件的亲历者,王暖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及判决后,多次公开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为广大女性提供了宝贵的“婚姻风险防范指南”。她反复呼吁女性在婚前务必核查对方的征信记录、犯罪记录等关键信息,避免因“恋爱脑”忽视潜在风险;同时强调“及时止损是生存智慧”——当婚姻中出现家暴、背叛或其他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时,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要因“顾念情面”“害怕舆论”而选择隐忍。
王暖暖的呼吁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网友们纷纷表示:“她撕开的不只是自己遭遇的黑夜,更是无数人在不幸婚姻中不敢挣脱的枷锁。”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重视婚前风险评估,主动学习婚姻法律知识,这种“群体觉醒”正是该案在女性权益保护层面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三)公众反响:全网祝福背后的“正义期待”
2025年10月10日判决公布后,#网友恭喜王暖暖离婚成功#话题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次。无数网友在话题下留言,用“天亮了,往后皆是暖阳”“终于等到这一天,你值得所有美好”等温暖话语,向王暖暖表达祝福与支持。
这种全民关注与祝福,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正义不缺席”的坚定期待,对“受害者能重获新生”的真诚祝愿,更反映出全社会对“健康婚姻关系”的共同追求——婚姻应当是爱的港湾,而非伤害的温床;当婚姻失去温度,法律应成为受害者最坚实的后盾。
四、王暖暖现状:从“幸存者”到“新生者”,用坚韧书写“重生”答卷
历经生死考验与离婚拉锯战,如今的王暖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身处黑暗中的受害者,而是蜕变为一个手握“重生密钥”的强者。她在身体康复、生活重建、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不仅为自己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更用实际行动为更多遭遇困境的人注入了力量。
(一)身体与生活重建:从“无法行走”到“拥抱新生”
当年遭遇蓄意伤害后,王暖暖经历了8次大型手术,身体内被植入超过100根钢钉,一度面临“终身无法行走”的困境。但她从未放弃,凭借惊人的毅力坚持康复训练,如今已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在生活层面,2024年,王暖暖通过辅助生育技术诞下一名男婴。由于当时离婚诉讼尚未结束,孩子出生后按非婚生子女身份成功落户,彻底解决了此前担忧的“身份登记”问题。如今,孩子成为她生活中最温暖的牵挂,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好好生活”的信念。同时,她积极投身反家暴公益事业,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参与反家暴宣传活动,帮助更多身处家暴困境的女性走出阴影,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点亮希望。
(二)经济独立:从“治疗负债”到“自食其力”
由于此前的治疗费用高昂,王暖暖曾一度陷入负债困境。为偿还债务、支撑自己与孩子的生活,她选择了直播带货,并出版了自传《重生》。在直播中,她从不避讳自己“带货是因治疗负债,别无选择”的初衷,这种坦诚与真实赢得了大量网友的信任与支持;而自传《重生》则详细记录了她从遭遇伤害到艰难康复、再到寻求正义的全过程,书中传递出的“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感动了无数读者。
如今,通过直播带货与书籍销售,王暖暖已实现经济独立,不仅还清了部分债务,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方向。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经历重创,女性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掌控自己的人生。
(三)心态蜕变:“离婚不是终点,重生是选择而非奇迹”
在判决公布后的一次公开采访中,王暖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离婚不是终点,重生是选择而非奇迹。”这句话既是她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如今的她,早已走出了过去的阴影,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从容。她不再是外界眼中“可怜的受害者”,而是一个能坦然面对过去、勇敢拥抱未来的“重生者”。
从遭遇蓄意谋杀,到艰难康复;从陷入离婚困境,到赢得正义判决;从负债累累,到经济独立——王暖暖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重生史”,更是一曲关于勇气、坚韧与希望的赞歌,将继续激励更多人在困境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坚守希望。
来源:活着就是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