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徐宝兴(音)(Baoxing Xu),正率先研究制造这类机器人的方法。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徐教授团队提出了“HydroSpread(水力铺展法)”——这是
试想有一款不比叶子大的微型机器人,像水黾一样在池塘表面滑行。未来某天,这类设备或许能追踪污染物、采集水样,或是勘察对人类而言风险过高的洪涝区域。
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徐宝兴(音)(Baoxing Xu),正率先研究制造这类机器人的方法。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徐教授团队提出了“HydroSpread(水力铺展法)”——这是一种首创的制造技术,对快速发展的软体机器人领域极具影响潜力。这项创新能让科学家直接在水面上制造柔软的漂浮设备,该技术未来可应用于医疗、电子、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此前,软体机器人中使用的薄而柔韧的薄膜,必须在玻璃等刚性表面上制造,之后再剥离并转移到水面——这一操作难度高,还常导致薄膜撕裂。而HydroSpread通过让液体本身充当“工作台”,完美避开了这一问题。液态聚合物液滴能在水面自然铺展成超薄且均匀的薄膜,徐教授团队再用经过精密调试的激光,将这些薄膜雕刻成复杂图案(圆形、条状,甚至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徽),精度极高。
借助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制造出了两款类似昆虫的原型设备:
HydroFlexor(水力屈伸器):通过鱼鳍般的动作在水面划行;
HydroBuckler(水力屈曲器):灵感源自水黾,依靠腿部屈曲向前“行走”。
在实验室中,团队用头顶的红外加热器为这两款设备提供动力。薄膜受热时,其层状结构会弯曲或屈曲,进而产生划行或行走动作。通过反复开关加热器,设备还能调节速度,甚至实现转向——这证明,软体机器人实现可控、可重复的运动是完全可行的。未来,研究人员可设计出能响应阳光、磁场或内置微型加热器的版本,为研发可自主移动、自主适应环境的软体机器人打开大门。
“直接在液体上制造薄膜,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集成度和精度,”徐教授表示,“我们无需先在刚性表面制造再转移设备,而是让液体发挥作用,提供一个极其平滑的平台,降低了每一步操作的失败率。”
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于软体机器人。由于HydroSpread能更轻松地制造脆弱薄膜且不造成损坏,它还为研发可穿戴医疗传感器、柔性电子设备和环境监测仪开辟了新可能——这些工具需要具备薄、软、耐用的特性,适用于传统刚性材料无法发挥作用的场景。
来源:SENSORO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