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 31家消费金融公司合作机构名单及业务模式分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8:20 1

摘要:随着9月末各家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公示业务合作机构名单,各家的经营战略及经营情况一览无余。下文结合 31 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伙伴名单及最新行业数据,从业务开展模式的差异化特征、经营表现的分层格局两大维度展开分析。

作 者 | 我爱话梅糖

来 源 | 随想随录

随着9月末各家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公示业务合作机构名单,各家的经营战略及经营情况一览无余。下文结合 31 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伙伴名单及最新行业数据,从业务开展模式的差异化特征、经营表现的分层格局两大维度展开分析。

1

业务开展模式:三大类型分化,场景与客群定位决定差异

31 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模式围绕 “客群分层 + 场景渗透 + 资金来源” 形成鲜明差异,可划分为头部综合型、银行系深耕型、特色细分型三大类别,各类模式的合作伙伴选择、展业路径与风险控制逻辑均存在显著不同。

(一)头部综合型:互联网 + 全场景覆盖,规模与科技双领先

此类机构以蚂蚁消金、招联消金、马上消金为代表,凭借股东资源(互联网巨头、大型银行 + 通信集团)占据行业核心地位,业务模式呈现 “全场景渗透 + 科技驱动风控” 特征。

合作伙伴选择:聚焦头部流量平台与生态内机构,构建稳定获客网络

蚂蚁消金:依托蚂蚁集团生态,核心合作机构为蚂蚁智信(内部获客导流),贷后合作覆盖 32 家催收与信用管理机构(如 CBC 信用、和君纵达),暂不依赖外部获客平台,业务闭环特征显著。

招联消金:深度绑定互联网头部平台,助贷合作包括蚂蚁智信、度小满、天星数科等 11 家流量机构,推广合作涵盖招商银行、联通系企业(联通支付、联通在线)等,同时配备 35 家专业催收机构,形成 “获客 - 风控 - 贷后” 全链条合作体系。

马上消金:合作 30 家平台运营机构,以华为、快手、美团、阿里云等互联网公司为主,采用 “导流 + 分润” 模式,不参与助贷兜底,同时通过会员业务(2024 年会员收入约 40 亿元)提升客户粘性。

展业核心逻辑:以数字化能力突破规模瓶颈,兼顾普惠与风控

线上化率 100%:三家机构均无物理网点,依托大数据与 AI 技术实现全流程线上运营,马上消金通过发行 ABS(2024 年占消费金融行业 ABS 发行量的 48%)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蚂蚁消金则依靠股东增资(2025 年增资至 230 亿元)扩大放贷规模。

客群覆盖 “广谱化”:既服务下沉长尾客群(如蚂蚁消金 3014.67 亿元在贷余额中,超 60% 流向中低收入群体),也通过场景细分触达新市民(如招联消金联合联通推出通信消费贷),实现客群分层覆盖。

(二)银行系深耕型:母行资源赋能,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此类机构以兴业消金、中银消金、建信消金为代表,股东以商业银行为主(如兴业银行持股兴业消金 66%、建设银行控股建信消金),业务模式依赖母行资金与渠道,聚焦 “稳健客群 + 合规展业”。

合作伙伴选择:绑定母行生态与区域龙头,控制合作风险

兴业消金:2024 年转型线上助贷后,合作 24 家机构,涵盖度小满、美团三快小贷(联合贷)、360 借条(上海淇毓信息)等头部平台,同时保留线下直销团队,通过 “亲核亲访” 服务个体工商户客群,合作伙伴中增信机构达 21 家(如维仕融资担保、众安保险),风险缓释能力较强。

中银消金:线上合作 40 家机构(含度小满、蚂蚁智信),线下布局 81 家代理渠道(如安徽牛管家、福建钜鸿投资),但 2024 年因线下风险暴露压缩线下规模,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 50% 以上。

建信消金:依托建设银行资源,合作 4 家机构(美团三快小贷、深圳智领星辰等),以联合贷为主,2024 年总资产增速 72%(行业第一),通过母行网点引流与低资金成本(同业借款利率低于行业平均 1-2 个百分点)快速起量。

展业核心逻辑:以 “母子联动” 降本增效,聚焦合规与普惠平衡

资金端:主要依赖母行同业借款(如杭银消金、长银五八消金),部分头部机构发行 ABS(如兴业消金 2024 年发行 3 期 ABS),资金成本显著低于非银行系机构(平均 3.5%-5% vs 6%-8%)。

客群端:避开银行零售金融的高收入客群,专注新市民与县域客户,如长银五八消金推出 “导游贷”,针对张家界导游群体设计短期小额产品;兴业消金 “兴才计划” 覆盖大学生创业客群,单笔贷款金额多在 5 万元以内,符合 “小额分散” 原则。

(三)特色细分型:聚焦垂直场景,中小平台合作占比高

此类机构以中原消金、海尔消金、锦程消金为代表,股东背景多元(产业资本、区域国资),业务模式聚焦 “细分场景 + 高弹性客群”,合作准入门槛宽松,中小平台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合作伙伴选择:拥抱垂直场景与区域科技服务商,挖掘细分需求

中原消金:合作 52 家机构,包含乐信关联公司(北海极光信息)、奇富关联公司(北海淇昂信息)、滴滴旗下(北京方向无限科技)等,同时引入百融云创(资金合作)、上海智立方(同程旗下,旅游场景),场景覆盖医美、本地生活、旅游等,中小平台合作占比超 40%。

海尔消金:合作 67 家机构,除蚂蚁智信、京东关联公司(北京同邦卓益)等头部平台外,重点布局线下垂直场景,如分蛋科技(教育分期)、给米金融(医美外包)、杭州满亚网络(电商分期),合作伙伴中增信机构等合计 45 家,场景风控能力突出。

锦程消金:作为少数可开展医美分期的机构,合作上海即科智能(医美场景),线上合作 16 家机构(含蚂蚁智信、度小满),增信机构 14 家(如江西华章汉辰担保),通过场景绑定降低客群违约风险。

展业核心逻辑:以 “高利率 + 场景绑定” 覆盖风险,依赖增信机构缓释压力

客群端:聚焦银行与头部消金覆盖不到的客群(如医美消费者、县域工厂工人),贷款综合利率多在 18%-24%(高于头部机构 5-8 个百分点),通过风险定价覆盖高违约率(不良率平均 3.5%-5% vs 头部机构 1.8%-2.5%)。

合作端:中小平台合作占比高(如金美信消金 33 家引流机构中,中小科技公司占比 60%),准入门槛宽松,但通过双重保障控制风险,如蒙商消金合作 32 家增信机构,覆盖 90% 以上贷款余额。

2

经营情况:头部承压、中部崛起、尾部挣扎,分化加剧

2024 年消费金融行业总资产达 1.38 万亿元,净利润 156 亿元,但 31 家机构经营表现呈现 “马太效应”,首尾差距显著扩大,可通过资产规模、营收利润、合规风险三大维度分层分析。

(一)资产规模:头部集中,中部高增,尾部缩水

头部阵营(资产超 1000 亿元):蚂蚁消金(3137.5 亿元,+31%)、招联消金(1637.5 亿元,-7.18%),两家合计占行业总资产 34.7%,蚂蚁消金凭借内部业务转移(花呗、借呗资产导入)实现规模跃升。

中部阵营(资产 400-800 亿元):宁银消金(600 亿元,+31.3%)、南银法巴消金(550 亿元,+59.8%)、建信消金(480 亿元,+72%),依托股东优势(宁银消金靠宁波银行资金、南银法巴靠南京银行资源)快速增长,其中南银法巴消金通过收购苏宁消金资产,2024 年营收达 46 亿元(+75%),跻身行业前八。

尾部阵营(资产不足 100 亿元):捷信消金(48.4 亿元,重组后更名京东消金)、蒙商消金(52 亿元,-12.6%)、盛银消金(65 亿元,+15%)。

(二)营收利润:首尾差距 1500 倍,头部增速下滑,中部暴增

营收分层:26 家披露营收机构合计 1159.6 亿元,头部四家(招联、蚂蚁、马上、兴业)营收 577.5 亿元,占比 49.8%,接近五成。

头部:招联消金 173.2 亿元(-11.7%)、蚂蚁消金 168 亿元(+76%)、马上消金 151.5 亿元(-4.1%)、兴业消金 100.7 亿元(-10.4%),头部机构增速下滑,主要因监管限制联合贷规模(出资比例不超 30%)与获客成本上升(2024 年线上获客成本同比增 20%-30%)。

中部:南银法巴消金 46 亿元(+75%)、宁银消金 29.9 亿元(+66%)、唯品富邦消金 3.36 亿元(+75%),依靠股东资源导入(如南银法巴获南京银行存量业务)与场景创新实现高增。

尾部:蒙商消金 2.8 亿元(-18%)。

净利润分层:29 家披露利润机构合计 156 亿元,首尾差距从 2023 年 124 倍扩大至 2024 年 1500 倍。

头部盈利:蚂蚁消金净利润 35 亿元(+1907%)、招联消金 30.2 亿元(-16%)、马上消金 22.8 亿元(+15%),蚂蚁消金因内部资产转移与风控优化(不良率 1.8%)成为行业 “最赚钱” 机构;招联、兴业则因规模收缩与拨备计提增加(兴业消金拨备率从 2023 年 25% 升至 2024 年 40%)利润下滑。

中部高增:南银法巴消金 4.2 亿元(+172%)、建信消金 3.8 亿元(+115%)、平安消金 2.1 亿元(+108%),通过低资金成本(如建信消金)与精准风控(如平安消金 AI 风控模型通过率提升 15%)实现利润暴增。

尾部亏损:蒙商消金 0.02 亿元(-92.9%)、长银五八消金 0.34 亿元(-95%)、中银消金 0.45 亿元(-91.6%),主要因资产质量恶化(长银五八消金不良率升至 6.2%)与违规处罚(中银消金 2024 年被罚 90 万元),利润大幅缩水。

3

行业核心趋势与挑战

(一)趋势:分化加剧、科技赋能、普惠深化

格局分化不可逆:头部机构(蚂蚁、招联、马上)凭借规模与科技优势,占据 60% 以上资产份额;中部银行系机构(建信、南银法巴)依托股东资源快速崛起;尾部机构(盛银、蒙商)若未完成增资(2025 年 2 月 8 家机构注册资本未达 10 亿元门槛)与业务转型,可能被市场淘汰。

科技成为核心壁垒:30 家机构 100% 开展线上业务,12 家纯线上获客,AI 风控、大数据征信成为标配,如杭银消金 “信用大脑” 模型使数据成本降低 30%,马上消金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从 2023 年 3%-5% 升至 2024 年 5%-8%。

普惠覆盖持续下沉:行业服务 “首贷户” 占比超 40%,如杭银消金 33% 客户单笔贷款<100 元,中原消金农村地区贷款余额占比升至 25%,消费金融成为打通金融服务 “最后一公里” 的核心力量。

(二)挑战:资本补充压力、获客成本高企、风险波动

资本约束凸显:行业资本补充渠道单一(股东增资 + 内生利润),2024 年仅蚂蚁、湖北等 6 家机构完成增资,8 家机构未达 10 亿元注册资本门槛,资本充足率低于 10.5% 监管红线的机构达 5 家(如盛银消金 8.2%),制约业务扩张。

获客成本上升:线上流量平台(如抖音、美团)导流费用从 2023 年 150-200 元 / 户升至 2024 年 200-300 元 / 户,部分机构获客成本占营收比例超 20%(如小米消金 22%),挤压利润空间。

风险波动加剧:宏观经济复苏缓慢导致长尾客群违约风险上升,2024 年行业不良率平均升至 3.1%(2023 年 2.5%),尾部机构不良率超 6%(如长银五八消金 6.2%),风险管控压力加大。

31 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模式与经营表现,本质是 “股东资源 + 客群定位 + 合规能力” 的三重竞争。头部综合型机构凭借互联网生态与科技优势领跑行业;银行系机构依托母行资源实现稳健增长;特色细分型机构通过场景创新在缝隙市场立足。

未来,行业将呈现 “头部集中、中部突围、尾部出清” 的格局,科技赋能与合规经营将成为生存核心,而服务普惠客群、降低融资成本的初心,仍是消费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逻辑。

来源:九卦金融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