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60000+宝贝,他竟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7:40 1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城镇化浪潮席卷乡村,石磨、纺车、犁耙等传统农具及各类生活器具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怀着一份守护文化的使命感,谢昌富踏上了“抢救式”收藏之路。从家乡郧西县出发,他的足迹逐渐延伸至竹山县、竹溪县以及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等地200余个村寨。

在郧西县安家乡

一座五层的秦楚民俗博物馆静静矗立

60000余件民俗文物

在馆内无声诉说着

秦楚大地的历史过往与人文故事

这座博物馆的创建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收藏家和民营企业家谢昌富。30余年来,他如“文化愚公”般奔走于乡野之间,

投入个人积蓄4000余万元,将散落民间的文化遗存一一拾起,亲手搭建起一座“活态”的民俗记忆殿堂。

守护即将消逝的文明印记

“这些老物件,是祖辈生活智慧的见证。要是没人收集,我们的文化根脉就断了。”10月5日,在秦楚民俗博物馆内,谢昌富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镇化浪潮席卷乡村,石磨、纺车、犁耙等传统农具及各类生活器具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怀着一份守护文化的使命感,谢昌富踏上了“抢救式”收藏之路。从家乡郧西县出发,他的足迹逐渐延伸至竹山县、竹溪县以及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等地200余个村寨。

每到一村,他都挨家挨户探访,耐心讲解老物件的文化价值。遇到愿意转让的村民,他便合理出价;碰到不舍割爱的,他就一次次登门沟通。真诚终能打动人心,不少村民将家中珍藏放心交到他手中。

2019年的一次“寻罐记”,至今令他印象深刻。他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一件绘有“牛郎织女”图案的清代陶罐,这与“中国七夕文化之乡”郧西县的文化底蕴高度契合。他循着线索驱车近300公里,赶到孝感汉川市马口镇,却因信息有误扑了个空。但他并未放弃,又辗转来到天门市小板镇,终于在该镇黄金村找到陶罐收藏人。

这件陶罐高约30厘米,釉面润泽,图纹清晰完好。对方最初要价6000元,谢昌富却主动加到9000元。“多付的钱不只是文物本身的价值,更是对自己初心的交代。”他说。

如今,这件陶罐已成为博物馆“七夕文化展区”的镇馆之宝。类似这样的追寻故事,在谢昌富的收藏生涯中数不胜数。目前,他的藏品已形成传统农具、生活用具、纺织器具、婚嫁用品、古籍文书、钱票证照、木雕陶瓷七大体系,完整勾勒出秦楚地区百年来的民俗画卷,成为地方文化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座博物馆的诞生与坚守

藏品从几件积累到数万件,谢昌富开始思考更深层的命题:“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真正服务于社会?”这个疑问,促使他萌生了建设专业博物馆的念头。

2016年,他在天河景区与五龙河景区衔接地带购置土地,打造龟龙山庄,同时投入4000余万元启动秦楚民俗博物馆建设。为打造专业的展陈空间,他专程远赴陕西省、河南省、江苏省等地,考察多家知名民俗博物馆,博采众长。从建筑布局到展线设计,从灯光安防到展柜材质,每一个环节他都全程参与。

布展过程,堪称一场“三次较真记”。首次布展后,他发现展品摆放过密,小件文物被遮挡,影响观感,便果断决定返工;二次调整后,又察觉不同主题的展品混杂摆放,逻辑不清。他随即请来专业人士指导,按照“生产生活-民俗礼仪-文化传承”的主线,将展区重新划分为七个功能区,第三次调整所有展品的位置。

那段时间,谢昌富几乎天天泡在博物馆里。从展柜高度到灯光角度,从说明文字到参观流线,每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

这份执着,也曾让他付出健康的代价。2018年夏天,他整理古籍时未佩戴口罩,吸入大量粉尘,引发头昏、呕吐、流鼻血等症状,后被确诊为粉尘吸入性肺炎。住院治疗一个月后,他仅休养了一个月,便匆匆回到工作岗位。“还有太多文物等着整理,我放不下心。”面对家人的担忧,他这样解释。

2020年5月,这座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终于落成。其中2800平方米的展厅,为藏品筑起了“新家”。

让老物件成为“行走”的课堂

“博物馆不是文物的终点,而是它们重新‘活过来’的起点。”谢昌富始终坚信,文物只有在被观看、被理解、被传承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自2020年5月开馆以来,秦楚民俗博物馆始终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成为郧西县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

为了让文物“说话”,他带领团队精心制作了120块图文并茂的文物说明牌,不仅标注文物的年代与用途,还详细讲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与制作工艺。针对部分受损文物,他特地从黄石大冶市聘请三位拥有20年以上修复经验的老师傅,组建专业修复团队,系统开展古画、木雕与陶瓷的修复工作。修复过程中,他从旁观者逐渐变成学习者,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古籍修补。

“看着一幅破损的古籍在自己手中重现光彩,内心的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他说。如今,博物馆的修复工作室也成了游客感兴趣的参观点,修复过程本身就成了一场生动的文化展示。

这座博物馆更成了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每年,郧西县多所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可以亲手推动石磨、操作纺车、体验传统婚俗,在互动中感受先人的生活智慧。

“以前只在课本上读到过男耕女织,今天亲手操作纺车,才知道织出一匹布有多不容易。”一位小学生在参观日记中写道。这样的感悟,正是谢昌富最希望看到的。

除了面向学生,博物馆还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这里定期举办民俗讲座、传统文化沙龙,吸引众多文化学者与爱好者参与。

“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们有责任让这些故事一直讲下去。”展望未来,谢昌富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