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为青山打玉带,娃娃两眼望山外,再借九尺敬未来(哎),几辈子还你青常在……”当独具民族特色的歌声不断回旋在乌江之畔时,夜色也悄悄爬上了武陵山脉的林间山头。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我为青山打玉带,娃娃两眼望山外,再借九尺敬未来(哎),几辈子还你青常在……”当独具民族特色的歌声不断回旋在乌江之畔时,夜色也悄悄爬上了武陵山脉的林间山头。
10月1日至8日,从晨曦到深夜,参加第八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的游客们总是能听到这首歌。
为何一首歌从早唱到了晚,唱足了国庆假期的每一天?
答案很简单:10月12日,这首首次融合渝东南苗族“郁江号子”和土家族“阿拉调”特色的混声合唱《青山借我九丈九》,就将登上全国群众文艺的最高竞技场——第二十届群星奖音乐类终评赛场,与来自全国的26个音乐节目同台角逐。
混声合唱《青山借我九丈九》剧照。 重庆市群艺馆供图
而这,仅仅是节目在冲击群星奖期间借惠民演出进行联排的一个缩影。
作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艺术成果,混声合唱《青山借我九丈九》已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展演51场。
从创作到成形,从首演到站上全国大赛舞台,这首历时一年多打磨、凝聚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精髓的合唱作品,不仅将为大赛评委带来一场民族音乐的盛宴,更将向全国观众展示重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二十余次易稿打磨
《青山借我九丈九》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作品以渝东南苗族“郁江号子”和土家族“阿拉调”为母体,融合现代合唱技法,试图在舞台上构建一个“人与青山对歌”的叙事空间。
在反复推敲中,创作团队找到了“借”与“还”的意象转折。“青山借我九丈九,我还青山翻九番”,这句贯穿全篇的歌词成为整部作品的情感主线。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回忆起混声合唱定型的过程,节目创作人员莫溦沙苦笑着说,仅仅是歌词前后就经历了20余次易稿——从“马”是否改为“客”,到“石王”是否保留民间称谓,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团队反复斟酌。
与此同时,舞台走位也在不断调整。编导通过队列、环形、扇形等队形变化,模拟劳动场景与自然意象,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借山”到“还山”再到“护山”的情感递进。
频繁的修改带来的是排练的反复与演员的疲惫,有时刚练熟的段落第二天就被推翻,情绪波动在所难免。这时,文化馆的领导们就成了心理疏导员,他们倾听演员的抱怨,解释每一次修改的初衷,用鼓励与理解维系着团队的凝聚力。
演出团队来自各行各业
《青山借我九丈九》的表演团队由16人组成,8男8女,年龄仅30岁左右。他们并非职业演员,而是来自彭水与酉阳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中不仅有中学音乐教师、音乐爱好者,还有物流司机和文化馆的普通职工……
为了这4分50秒的表演,演员们利用工余时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混声合唱《青山借我九丈九》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大厅内排练。重庆市群艺馆供图
文化馆的排练厅大多用于群众活动,他们便利用办公楼下的空地、晚间腾出的场地,见缝插针地排练。
从普通的惠民演出舞台,到重庆赛区的大赛现场,再到即将登上的群星奖大赛场,压力,并没有随着节目的日臻完善而减少。
“排练是很枯燥的,一首4分50秒的歌曲,我们经常一唱一跳就是一整天,有时候没合上拍子,大家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回忆起排练的细节,表演者冉秋萍连连苦笑。
一首歌,无限循环播放都会听腻,更何况是无限循环地唱和跳。“不要说排练的时候了,我现在就连吃饭睡觉时,脑壳里都是这首歌的旋律和节拍。”负责男声演绎的高浦,提到联排的那段日子就连连摆手。
面对日复一日的排练,演员们虽然叫苦,但从未放弃:“我们知道比起专业的群文工作者有差距,但还是希望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能用来自武陵山和乌江水的原生态歌声,为家乡捧回大奖。”
没有豪华的排练条件,没有丰厚的演出报酬,支撑所有人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舞台的敬畏。演员冉义华的话,成了大家的心声——“每次唱到‘几辈子还你青常在’,就想起我们家乡的山山水水,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话筒耳麦成了赛前最大挑战
就在团队以为一切就绪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悄然降临。
在第八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的演出中,团队首次集体使用比赛规定的话筒与耳麦。原本在山野间回荡的原生态和声,经过电声设备传输后,竟变得陌生而失衡——“那声音仿佛到了车祸现场。”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意外?
原来,佩戴耳麦后,演员之间难以听清彼此的音量与音高,和声的默契被打破。而《青山借我九丈九》恰恰依赖多声部的交错与呼应——男声如山川般粗犷,女声似溪流般清亮,高腔领唱与平腔伴唱交织,模拟出“群山回响”的立体声场。
《青山借我九丈九》在第八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舞台上进行电声设备适应性排练。重庆市群艺馆供图
面对这一难关,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利用每一次公开演出的机会,边演边练。演出结束后,脱下戏服,继续留在舞台上调试设备、练习配合。武陵山的清晨与深夜,回荡着他们反复排练的歌声。
4分50秒的歌曲,被拆解成无数个片段,每一句和声、每一次换气、每一个走位,都在话筒与耳麦的考验下重新校准。他们知道,在终评舞台上,每支队伍只有20分钟适应现场设备。他们必须在此之前,做到“人机合一”。
“这不是技术的对抗,而是艺术的坚守。”一位团队负责人说,“我们要让话筒传递的不仅是声音,更是青山与人的对话。”
《青山借我九丈九》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响。它借青山之口,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梦想;它还青山以绿,传递着生态文明发展理念。10月12日,在终评舞台上,这支来自渝东南的合唱团将用他们的歌声,向全国展示——何为“青山借我九丈九,我还青山翻九番”。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