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5%靠进口,美国储量全球第一!面对垄断,我国将如何破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7:45 2

摘要: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它被称为“黄金气体”,比黄金还要昂贵。

它也是芯片制造、光纤通信、航空航天等所有高精尖产业的“血液”。

它就是氦气。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我们曾有高达95%需要依赖进口。

而美国,则拥有全球四成的储量,手握着技术与定价权。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是否办法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

氦气这东西,地球上不多,主要藏在特定的天然气田里。

谁家的天然气含氦量高,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而美国,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早在1903年,美国就在堪萨斯州发现了富氦天然气田,从此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全球氦气霸权。

他们有多夸张?

全球已探明的519亿立方米氦气储量中,美国一家就占了206亿立方米。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玩“战略储备”,通过《氦保护法》将大量高品质氦气注入地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氦气储备库。

手握资源和储备,美国打起“氦气牌”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2012年以前,中国95%的氦气都来自美国。

价格高昂不说,还要看人脸色。

美国不仅通过配额限制出口,更在2018年直接在出口条款中附加“不得用于军事和科研领域”的霸王条款。

这已经不是商业行为了,这是赤裸裸地想锁住中国科技发展的喉咙。

价格更是他们随心所欲的工具。

2018年前后,美国宣布清仓其战略储备,看似是市场行为,却直接导致国际氦气价格暴涨4倍。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作为新兴的氦气供应方受到制裁,美国立刻将出口价再度拉高30%。

这种被人卡着脖子、随时可能“断气”的滋味,我们尝了太久。

为了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的篮子里,我们开始寻求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很快,目光投向了中东的天然气巨头——卡塔尔。

卡塔尔的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其伴生的氦气也相当可观。

在我们的努力下,卡塔尔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氦气供应国,进口占比甚至超过80%。看起来,我们似乎成功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其实是一个精心包装的“甜蜜陷阱”。

卡塔尔虽然能产出含氦的天然气,但将氦气从天然气中分离、提纯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几乎全部来自美国。

有数据显示,卡塔尔80%的氦气提纯设备都由美国企业提供。

这意味着我们从直接被美国卡脖子,变成了间接被美国卡脖子。主动权依然在美国人手里。

一旦国际局势有变,美国只需对卡塔尔施压,或者限制对卡塔尔的技术设备出口,我们的氦气供应链同样会岌岌可危。

这个隐患很快就暴露了。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卡塔尔紧随美国步伐对俄制裁,我们进口氦气的均价应声从每立方米150元飙升至195元。

真正的破局,从来不是指望别人的善意,而是依靠自己的实力。

当外部的道路被堵死,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内求索。

过去,我们找氦气,就像找一个必须和天然气待在一起的“连体婴”。

传统地质理论认为,富氦气藏总是与大型天然气田伴生。

但中国的天然气田普遍“贫氦”,含量大多在0.05%以下,开采成本极高,得不偿失。

这是我们的“资源禀赋差”。

然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李剑团队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

他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氦气的形成,除了与古老的天然气有关,更主要来自于地壳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这个发现石破天惊,它告诉我们,氦气不一定非要和天然气“捆绑”,它可以在其他地质构造中“独辟蹊径”地富集。

这等于给了我们一张全新的“藏宝图”!

按照这张图,我们不再只盯着那几个大型天然气田,而是在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展开了新一轮勘探。

成果是惊人的。

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新增的氦气探明地质储量达到40.7亿立方米。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我们在陕西渭南首次发现了不依赖于大型气田的“独立氦气藏”,其氦含量高达0.3%,远超国内平均水平,具备了极高的商业开采价值。

找到了矿,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它高效、低成本地“炼”出来。

提纯技术,是另一座必须翻越的大山。

过去,大型低温提氦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同样被国外垄断。

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再次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

一条路,是“变废为宝”。

国内企业创造性地提出了“闪蒸汽提氦法”,从那些原本要被当作废气排掉的“闪蒸汽”中,把宝贵的氦气“抓”出来。

另一条路,是“技术攻坚”。

安徽的一个科研团队研发出“四阶耦合工艺”,一举攻克了提纯过程中最难的“脱氢”环节,直接让成本和能耗双双降低40%。

随着华特气体、柳钢等一批企业在提纯技术上全面开花,国产氦气的成本优势开始显现。

当我们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了。

拥有了自主勘探和生产能力后,中国在国际氦气市场上的角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已经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技术引进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

从2016年自给率不足2%,到2025年预测将达到30%;从被美国卡着脖子,到国际巨头主动降价;从一个焦急的买家,到成为牌桌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玩家,甚至开始向外输出规则和技术。

这场围绕氦气的“破局之战”,我们打得异常漂亮。

来源:巍律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