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里的张叔和李姨,是大家常拿来对比的两个人。张叔退休前是国企领导,手里攥着不少存款,住大平层,家里雇着钟点工,可每天傍晚,总见他一个人坐在长椅上发呆。李姨是普通退休教师,退休金刚够花,住老小区的两居室,可一到周末,家里的笑声能飘到楼道里——儿子带着孙子来做饭
小区里的张叔和李姨,是大家常拿来对比的两个人。张叔退休前是国企领导,手里攥着不少存款,住大平层,家里雇着钟点工,可每天傍晚,总见他一个人坐在长椅上发呆。李姨是普通退休教师,退休金刚够花,住老小区的两居室,可一到周末,家里的笑声能飘到楼道里——儿子带着孙子来做饭,女儿提着水果来陪她聊天。
有人说张叔“有钱没福享”,也有人羡慕李姨“有人疼比啥都强”。可真等老了才明白,钱和人,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撑起晚年生活的两根支柱。
钱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人老了,身体难免出毛病,去医院挂号、拿药、住院,哪一样离得开钱?张叔去年摔了一跤,住进ICU,每天几千块的费用他不眨眼,护工24小时跟着,可签字的时候,护工只能帮忙联系远在国外的儿子,儿子赶回来要三天。那三天里,张叔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连个能听他说“疼”的人都没有。钱能买来最好的医疗,却买不来有人在床边递一杯温水的温暖;能雇来护工照顾生活,却雇不来有人真心实意的牵挂。
可要是没了钱,“有人”也可能变成负担。李姨前两年查出糖尿病,需要长期吃药、定期复查。一开始她不想麻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凑医药费,后来女儿发现了,硬把她的医保卡和生活费都管了起来。可女儿也有自己的家庭,要还房贷、供孩子上学,时间长了难免吃力。直到李姨的老房子拆迁,补了一笔钱,她自己能承担医药费,还能偶尔给孙子买玩具,这才让女儿松了口气。没人愿意老了成为孩子的拖累,而钱,就是减少这份拖累的底气。
真正舒服的晚年,从来不是“有钱”或“有人”的单选题,而是两者的结合。就像楼下的王奶奶,手里有退休工资和老伴留下的存款,不算大富大贵,但足够安稳。儿子就住隔壁楼,每天早上来送豆浆油条,晚上来陪她遛弯;女儿每周来给她洗床单、晒被子,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在她家做饭。去年王奶奶住院,儿子负责跑手续,女儿负责陪床,医药费从她自己的存款里出,不用跟孩子伸手。出院那天,一家人推着轮椅送她回家,阳光照在他们身上,那画面比任何“有钱”或“有人”的单独场景,都更让人觉得踏实。
我们总在年轻时纠结“老了要钱还是要人”,其实不过是怕晚年落得“有钱没人陪”的孤独,或是“有人没钱花”的窘迫。可仔细想想,钱是靠年轻时一分一分攒下的底气,人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经营的感情——对父母多些陪伴,对朋友多些联系,对家人多些包容,这些感情不会凭空而来;认真工作、合理规划,为自己攒下养老的本钱,这份底气也不会从天而降。
老了以后才知道,我们想要的从来不是“钱”或“人”中的某一个,而是既有底气应对生活的难,又有温度驱散深夜的孤独。毕竟,日子过得舒心,从来不是靠某一样东西撑起来的,而是靠手里的底气和身边的温度,一起搭起的安稳。
来源:坑神客HjF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