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又一场采访,让这个在央视主持26年的老将,从“金话筒得主”变成被网友集体声讨的对象。
作为央视主持人,董倩曾是无数人心中的“新闻女神”。
但最近几年,她的名字却频频出现在争议的风口浪尖上。
一场又一场采访,让这个在央视主持26年的老将,从“金话筒得主”变成被网友集体声讨的对象。
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人骂她冷血、没有人性,有人甚至喊话:让她滚出主持界。
一时间,舆论翻腾,几乎没有留给她任何喘息的空间。
54岁的董倩,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董倩在央视的资历,说一句“元老级”也不为过。
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进入央视后干了整整26年,从编辑到主持人,一路靠实力爬上“名嘴”位置。
她主持的节目多以时政、社会、新闻为主,采访风格犀利直接,很多人说——她的提问,刀刀见骨。
可也正是这种“锋利”,让她在职业生涯中树立了不少敌人。
2008年汶川地震,她采访一个刚被救出的孩子。
问的问题包括“你被压在下面时害怕吗”“有没有感到绝望”等。
当时不少观众看得心疼,觉得孩子刚从废墟出来,情绪还没恢复,问得太重太直接。
被指责:“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而这,也成了她被骂“冷血”的开端。
02
几年后,类似的质疑再度上演。
2013年,董倩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时,提了一个让人皱眉的问题:“你当美国队主教练的时候,打中国队,是不是很纠结?”
镜头里的郎平微微一愣,笑容瞬间收敛。
观众看完,纷纷指责她——提问太冒犯,太不给人留面子。
然而真正让大众情绪彻底爆发的,是2015年天津港爆炸那次采访。
面对一位刚从火场救出、身心俱疲的消防员,董倩问:“作为家里的独子,假如你要是出点事儿,爹娘怎么办?”
那一刻,镜头里的年轻消防员沉默了,眼圈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句话,如同一根刺,扎进所有人的心里。
观众彻底炸锅——有人骂她冷漠,有人说她不懂共情。
网络上“让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一句提问,让她的口碑跌入谷底。
03
董倩并不是第一次面对争议。
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她因为采访一名幸存消防员被骂惨了。
她问:“你跟那位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你自责吗?”
面对刚经历生死的战士,这样的问题让很多人心里发紧。
网友说,她是在二次伤害受害者。
评论区里充满指责与谩骂,有人甚至直言:“她根本不配当主持人。”
可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董倩的回应却依旧冷静。
她说:“采访就要戳到核心,我没有错。”
在她看来,记者的职责就是揭示真相,不是取悦观众。
她始终坚持,只有逼近痛点,才能让问题被真正看见。
而这份“职业冷静”,恰恰成了她被误解的最大原因。
她在用记者的方式追求真相,却被观众用情感的视角审判。
04
回头看董倩的成长轨迹,她的人生几乎一路顺风。
生在北京,父母宠爱有加,是家里的独生女。
18岁考上北大历史系,毕业时赶上央视招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试,结果一举通过。
虽然没有学新闻,但她天生口才好,逻辑强,很快就在央视站稳脚跟。
刚入行那会儿,她负责《焦点访谈》的编辑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资深前辈,压力大到晚上睡不着。
那段时间她暴瘦十几斤,但没退缩。凭着韧劲,她硬是从零开始学新闻。
1999年,她参与澳门回归的直播;2001年,她凭借出色的主持能力拿下“金话筒奖”;之后,她的名字几乎成了央视的招牌之一。
但人无完人,性格成就了她,也拖垮了她。
她习惯直接,性子硬,采访时不拐弯、不绕圈。面对不同对象,也几乎没有“切换语气”的习惯。
这种方式放在政经新闻里,是锋利的专业;但放在灾难、情感场面中,却容易被误解为冷血。
她的老搭档为她辩解:“她并非无情,只是专业。”
只是观众想要的,是温度,不是理性。
于是,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其实,在央视众多主持人中,董倩的风格确实“另类”。
董卿温婉知性,撒贝宁幽默高情商,而董倩——锋利、直接、有棱角。
她是那种宁愿被骂,也不愿“端着”的主持人。
也许,她的问题真的太尖锐;但从职业角度讲,她问的每一句,确实都击中了核心。
只不过,观众在悲伤时,并不希望看到“真相”,他们更想被安慰。
真话最重,真相最冷。
而董倩,就是那个永远选择说真话的人。
54岁的董倩,如今早已褪去“央视名嘴”的光环。
她的采访方式依旧被争议,有人批评她冷酷,也有人佩服她真实。
她像一把刀——锋利,却容易伤人;但也正因为这份锋利,才让她在央视主持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或许她并没有错,只是太忠于职业,忘了观众也需要温度。
直白是一种勇气,温柔是一种智慧。
而真正的成熟,或许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愿董倩的坚持,能被更多人理解。
也希望每一位主持人,都能在追问真相的同时,留下几分人情的暖。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