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针对中国人?中国学生去年遭美多次审查!因用校网签证被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6:30 1

摘要:可最近两年,特朗普政府的签证操作却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H-1B签证要加高额费用,STEM类中国留学生入境频频卡壳,就连读哲学的学生,都能因为一篇思政论文被遣返。

提到美国,不少人心里还揣着“学术无国界”“人才优先”的印象,毕竟早年就是靠虹吸全球精英,这个国家才坐稳了科技强国的位置。

可最近两年,特朗普政府的签证操作却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H-1B签证要加高额费用,STEM类中国留学生入境频频卡壳,就连读哲学的学生,都能因为一篇思政论文被遣返。

一边是美国国务院和教育部高调拍胸脯,说要“建公平透明的签证流程”,一边是机场“小黑屋”里没完没了的审问,还有被当场撕毁的签证。

这到底是美国不想要全球人才了,还是只打算筛选对自己绝对“听话”的人?这些矛盾背后,藏着的真实逻辑到底是什么?

一、80小时的入境噩梦

2024年8月15日,休斯顿机场的“小黑屋”里,哲学系硕士新生小A已经坐了3个小时。

他拿着合法签证入境,刚过海关就被工作人员拦下,直接推进了这个没窗户的审查室,所谓的“二次检查”,根本就是一场无死角的盘问。

工作人员翻遍他的行李箱,问题细到“你和父母是不是党员、团员”“硕士学费谁给掏”,甚至逼着他打开中国的社交媒体账号,一条一条查聊天记录。

小A老实回答后,手机、电脑还是全被收走了,对方还特意警告“不许和其他中国人说话”。

在等待区,他悄悄跟旁人聊了几句才知道,有两名中国博士生已经被通知遣返,5年内都不准入境,这两人一个读禁用物理,一个读电子信息,而这样的遭遇,在STEM类中国学生里早就不算新鲜事。

可小A读的是哲学啊,跟理工科八竿子打不着,怎么也成了“重点关照对象”?

直到工作人员拿出“证据”,小A才明白问题出在哪,一是他说没加入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但微信里有CSSA的新生群,二是电脑里存着本科的思政论文,里面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表述。

但凡了解国内校园情况的人都清楚,这两点根本站不住脚,CSSA本来就是帮留学生对接资源的非营利组织,新生群跟大学贴吧里的校友群没区别,连找论文代写的人都能在里面发广告,哪来的“官方属性”?至于思政论文,哪个国内大学生没写过?总不能留着论文就是“挑衅”美国吧?

可不管小A怎么解释,工作人员只认“纸面证据”,转头又把他丢回小黑屋。

就因为之前跟别人聊了几句,对方还劈头盖脸警告,“我早就告诉你别和人说话,现在这样是你自找的。

”整整80个小时,审问来来回回,没有律师帮忙,没有明确的审查标准,只有没完没了的等待和猜疑。

最后,小A还是收到了遣返通知,签证被黑笔划得乱七八糟,还被逼着签字认结果,一场盼了大半年的留学,硬生生变成了3天的“噩梦”。

小A的遭遇不是个例。

近两个月,中国学生和学者被拒入境的概率涨得厉害,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的官员像拿着放大镜找问题,只要瞅见一点所谓的“破绽”,不管理由多离谱,都会启动遣返程序。

2024年2月,一名哈佛博士后带着冷冻青蛙胚胎样本回实验室,一入境就被抓了,罪名是“走私”,没有提前警告,没有解释的机会,最后连签证都被注销了。

5月的时候,某美国TOP20高校的计算机博士生,从韩国参会后回了趟中国,又去墨西哥玩了几天,返回时从休斯顿入境,所有电子设备全被没收,还经过了美国国家安全局、边境管理局、FBI足足12轮审查,最后签证被当场撕了,理由竟是“在其他国家用学校VPN工作,怀疑研究外泄”。

更让人心寒的是,有些网友还会指责这些被遣返的人“没读完书就回国,遣返是活该”。

可仔细想想,留学生难道连回国探亲的权利都没有了吗?现在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几乎陷入了“有家难回”的尴尬,回去怕再入境时被卡,不回去又惦记家人,怎么选都为难。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2020年特朗普颁布的10043号总统令,最初只是拒绝给8所特定中国高校的学生发签证,说是为了防止有军工背景的人才赴美,可现在名单从军工类院校扩到了各类大学,限制对象也从博士生延伸到了硕士生,几乎只要是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入境时大概率都要被“重点审查”。

二、H-1B签证“过山车”

就在中国留学生为入境发愁的时候,美国的H-1B签证政策也上演了一出“反转戏”。

上周白宫直播里,特朗普当着镜头签署了一项新政策,直接给在美高科技人才泼了盆冷水,这项政策针对的是持H-1B签证来美工作的人,不仅要开启年度审核,还要求雇主每年给政府交10万美元。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对企业来说,相当于给每个外籍技术员工额外加了一笔“人头税”。

最初还规定,持H-1B签证的人只要离开美国,哪怕只是去加拿大、墨西哥度个假,再次入境时还得再交10万美元。

稍微算笔账就知道,几乎没有公司愿意为员工承担这笔重复支出,一个员工一年要是出境两次,光签证相关的费用就要20万美元,比不少技术岗位的年薪都高。

政策一出来,美国科技公司立马慌了,纷纷紧急召回在外的外籍技术员工,就怕9月21日政策生效后多花钱。

这波“紧急召回”还意外带火了航空公司,美国各家航司的机票价格一夜之间涨了不少,洛杉矶飞纽约的经济舱从300美元涨到了800美元,旧金山飞芝加哥的航班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毕竟谁都不想卡在政策节点上多掏冤枉钱。

可就在大家以为H-1B人才要长期扛压力的时候,特朗普却在9月21日突然变卦,未来新发放的H-1B签证,申请人要一次性交10万美元,但已经持有的不受影响。

一场虚惊过后,H-1B持有者暂时松了口气,可更多人却开始犯嘀咕,美国不是一直标榜“吸引全球科技精英”吗?现在用高额费用给合法移民设卡,难道真的要关上人才大门?

其实这根本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移民政策上动手脚,早在启动移民海关执法局(ICE)行动的时候,他就明确说过要“整顿移民系统”,只不过最初先拿非法移民开刀,现在终于轮到合法移民了。

对想通过H-1B签证留美工作的人来说,这次政策反转或许只是“麻烦的开始”。

更值得注意的是,H-1B签证政策的混乱,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美国自己。

硅谷好几家科技公司都透露,因为担心政策再变,不少外籍技术员工已经主动离职,转而去了欧洲、新加坡这些对人才更友好的地方,而那些依赖外籍人才的初创企业,要么因为承担不起10万美元的费用放弃招聘,要么只能放缓技术研发的进度。

要知道,H-1B签证原本是美国吸引全球技术人才的重要工具,过去十年里,大概30%的硅谷科技公司创始人都持H-1B签证,现在政策反复无常,无疑是在削弱美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

一边对中国学者、外籍人才设卡,一边美国国务院和教育部还在演“反差戏”。

2024年7月26日,这两个部门联合发了声明,说要“推动国际学生赴美学习”“鼓励全球学者参与学术交流”,甚至承诺要建“公平、高效、透明”的签证流程。

可转头,中国学者还是一次次被拒在门外,H-1B签证的费用涨了又涨,这种矛盾背后,其实是美国打得明明白白的算盘,既要赚国际学生的学费,又怕他们学到高端技术后回国,影响自己的科技霸权。

美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学费依赖度到底有多高?拿美国私立大学来说,国际学生的学费通常比本土学生高30%-50%,有些理工科专业的年学费甚至超过5万美元。

对很多美国高校来说,国际学生就是“摇钱树”,尤其是公立大学经费缩减的情况下,国际学生的学费成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可特朗普政府又怕这些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读完书后把学到的关键技术带回母国,帮其他国家在科技上赶上来。

就说STEM领域,美国高校理工科专业里,中国学生的占比常年保持在20%-30%,不少实验室的核心研究都有中国学生参与。

特朗普政府担心,这些学生回国后会推动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领域的进步,动摇美国的科技优势,所以才想出各种办法限制入境,想在高精尖领域对中国搞“技术垄断”。

今年更是连伪装都懒得做了,除了针对中国学生,还把矛头指向了其他“不符合美国利益”的群体,比如哈佛大学,就因为经常有学生组织反对以色列的游行,被特朗普指责“纵容反犹主义”,今年直接禁止该校所有国际新生入境。

曾经的“学术殿堂”,现在成了政治博弈的“禁区”,潜心研究的科学家,莫名其妙就被贴上“走私犯”“间谍”的标签。

更讽刺的是,常有人说“美国人能通过诉讼告政府不作为”,可真到了被海关拒签、遣返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投诉无门”。

美国联邦法律明确规定,涉及政府外交事务的争议,法院一律不受理。

在三权分立的体制里,司法系统管不了行政系统的外交事务,而移民、签证、入境这些事,恰好被归到了“外交事务”里。

这就意味着,被遣返的人连起诉海关的权利都没有,法院根本不会接这类案子。

就算偶尔有法院愿意审核遣返令,审查范围也只限于“遣返令有没有生效”“是不是针对当事人”,至于“当事人该不该被拒入境”“遣返令合不合理”,法院既不能审核,也不能撤销。

2023年就发生过更离谱的事,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偷偷盗取了一名中国留学生的申请材料,还以“签证欺诈罪”逮捕起诉他。

同年,CBP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扣留、盘查了3名入境的中国留学生,最后还是把他们遣返了,没有合法程序,没有公正审判,所谓的“人权”“法治”,在入境审查时根本就是句空话。

很多没去过美国的人,一直相信“努力就有回报”“学术自由、教育公平”,美国也确实擅长维护这套“美好谎言”,甚至会把国家间的矛盾,悄悄转化成中国人的“自我怀疑”,被拒入境时,有人会想“是不是我专业选错了”“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是不是我不够优秀”。

可事实是什么?这个号称“人权灯塔”的国家,能在机场毫无理由地扣留留学生,翻遍每一部手机、每一条聊天记录,能把普通学生当成“间谍”,进行几天几夜的轮番审讯,没有律师,没有透明程序,只有猜疑和羞辱。

学术或许本应无国界,但歧视和偏见是真实存在的,理想或许能跨越太平洋,但霸权主义的墙,从来就没真正消失过。

看清这一点,比纠结“能不能去美国”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价值,从来不需要靠某一个国家的“认可”来证明,更不需要在霸权的审视下,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尊严。

而对美国来说,如果继续把签证政策当成政治工具,最终只会失去全球人才的信任,慢慢耗光自己多年积累的科技优势。

来源:沧海梦想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