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上海,“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正式发布,“962525”心理热线与“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宣布深度合作,一个名为“暖心护成长”的心理友好生态圈逐渐成形。“一图一线一生态”协同推进,为成长之路筑起温暖的防线。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上海,“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正式发布,“962525”心理热线与“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宣布深度合作,一个名为“暖心护成长”的心理友好生态圈逐渐成形。“一图一线一生态”协同推进,为成长之路筑起温暖的防线。
本次“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承办。
一张地图,一次精准的“心理导航”
曾几何时,面对孩子的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许多家庭在“该去哪”“找谁看”的迷茫中错失干预良机。如今,这一困境迎来破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携手,启动“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优化项目”,致力于编织一张以孩子为中心的心灵支持网络。项目组系统梳理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医疗机构信息,联合上海市测绘院,共同绘制“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
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点位标注图,更是一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心理导航”。它系统整合了全市开设儿童精神心理门诊的84家权威医疗机构资源,涵盖名称、地址、门诊时间、预约渠道等。家长在地图上查询,或轻点电子地图,便能按图索骥,用最短路径为孩子找到最专业的帮助。这降低了求助门槛,让心理支持成为触手可及的公共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地图封面与背面的画作与题词来自国家一级美术师、画家汪家芳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90周年捐赠的画作,优美的画笔为这份地图注入了视觉的温暖与人文的关怀。
“‘心灵地图’的诞生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每一个陷入心理困境的孩子和家庭,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一盏明亮的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说,这张地图不只是一份指引,更是一种承诺。
一条热线,一场“生命融合链接”
如果说地图解决了“去哪儿”的问题,热线的合作则解决了“向谁说”的困惑。这次,上海的两条热线——“962525”心理热线与团市委的“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进行深度合作,是一次资源整合与效能升级。
两条热线,各有侧重。“962525”依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领衔的市区两级的专业医疗志愿者团队,专注心理危机干预与情绪疏导,是心灵的“守护站”。“12355”则在共青团的组织下,服务涵盖法律援助、学业困扰、人际关系、就业指导等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是成长的“百宝箱”。
合作不止于叠加,更在于机制再造。通过建立标准化转介流程,实现双向联动——心理热线遇法律问题可转介至“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识别心理危机则可对接“962525”,构建从情绪安抚到现实援助的完整闭环。
“专业分工、双向转介”的模式,为青少年打造出更扎实的支持网络。无论是学业压力引发的情绪困扰,还是校园欺凌需要的法律维权,都能在这一体系内获得响应。上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由此从“分线作战”迈入“协同作战”阶段。
一个生态,一场全社会的温柔奔赴
活动上,“暖心护成长”的心理友好生态圈的建设成果同样受到关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各方高度重视。2023年起,上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学校为基地、学生为主体、家长为重点、教师为依托,打造全方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网。
具体包括研发面向青少年、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课程,出版“600号”科普丛书,在四区八校开展沉浸式教学。西南位育中学的“心理休憩室”、静安区受训心理教师,成为校园心理守护的灯塔。在暑期开展脑科学夏令营,点燃科学好奇;“600号画廊”上新,推动艺术疗愈;与B站合作的纪录片《坏情绪啊 没关系》播放已近亿……社会各界正以多元方式见证年轻心灵的蜕变。
“一图一线一生态”,共同诠释了一个理念:守护每一颗年轻的心灵,既需要精准的“导航图”,也需要永不掉线的“倾听者”,更需要一个由全社会共同营造的、温暖而坚定的生态圈。正如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狄建忠所言,2025年作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开局之年,核心目标就是构建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心理防护网。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