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创新电子织物:微型闪电助力发电效率暴增百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5:46 1

摘要:想象一下,你穿着的衣服不仅能监测健康、定位导航,甚至还能为你的手机充电——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然而,现实中的可穿戴设备往往受限于笨重的电池或低效的发电方式。传统的“摩擦生电”或“压电”发电技术虽然可以集成到织物中,但其发电效率普遍较低,通常低于6.5

想象一下,你穿着的衣服不仅能监测健康、定位导航,甚至还能为你的手机充电——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然而,现实中的可穿戴设备往往受限于笨重的电池或低效的发电方式。传统的“摩擦生电”或“压电”发电技术虽然可以集成到织物中,但其发电效率普遍较低,通常低于6.5%,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10月8日,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性研究,由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和侯成义教授共同领导,联合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名为“等离子体增强能量纺织品”(Plasma-enhanced energy textile, PEET)的创新技术。这项研究灵感源自大自然的闪电现象,旨在解决可穿戴电子设备长久以来的供电难题。

向闪电取经:能量转换的革命

东华大学团队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最强大的放电现象——闪电。闪电发生时,强大的电场瞬间将空气电离,形成一条高导电的等离子体通道,这种由带电粒子组成的高能气体状态,使得巨大的电流得以瞬间通过。

研究团队巧妙地模仿了这一过程。他们利用特殊的纳米纤维,如聚酰胺PA11和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构建了一种多层织物结构。这种织物不仅能通过接触摩擦产生静电荷,其关键创新在于设计了约约2微米的精密微孔通道。当积累的电荷足够多时,这些微孔内的电场强度会达到临界点,触发空气电离,形成类似闪电回击过程的微型等离子体通道。电荷通过这些高导电的等离子体通道瞬间释放,产生强大的电流。

性能飞跃:百倍效率提升

这种仿生设计带来了惊人的性能提升。在每秒2次的机械运动(如走路时的衣物摩擦)激励下,这种新型电子织物实现了:

超高电流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2.5安培。

显著功率输出:平均功率密度为每平方米每赫兹4.46瓦。

突破性效率:能量转换效率高达19%。

这个19%的效率意味着什么?它比目前主流的摩擦发电、压电发电等技术高出两个数量级,100倍以上)!在一块仅4厘米x6厘米大小的织物样品,就能在低频运动下同时点亮四盏55瓦的荧光灯管。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织物还具有“智能阻抗匹配”能力,在放电前像绝缘体一样能储存高电压,放电时又能瞬间变得像导体一样让电流顺畅通过,无需额外电路,大大优化了能量输出。

舒适实用:迈向“全纤维”智能服装

为了真正实现可穿戴,团队解决了电子织物常见的硬伤——舒适性和耐用性。他们利用成熟的“无针静电纺丝”技术大规模制造纳米纤维层,并通过创新的“热拉丝”工艺将微型电荷泵电路也做成了柔软的纤维形态,横截面小于1平方毫米,长度可达10米以上。这些纤维电路可以像普通纱线一样被编织进布料中。

由此得到的“全纤维电子织物”(e-fabric)不仅具备发电功能,还拥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湿性(接近棉织物),并能承受标准洗涤(10次后性能稳定)。它不再是僵硬、封闭的“电路板”,而是真正舒适、可水洗的智能布料。

应用前景:开启自供电可穿戴时代

这项技术的应用价值巨大:

自供电可穿戴设备:无需外接电池或频繁充电,衣物通过人体运动即可为内置的健康监测传感器(心率、体温等)、定位模块、通信模块供电。

户外安全与应急:团队已开发出原型,一件自供电的户外定位服。它能利用穿着者行走时的机械能,实现实时定位和无线数据传输,并通过集成发光纤维在暗光环境下提供照明,提升户外活动安全性。

辅助医疗:集成在“无声语音面罩”(SilentVoice mask)中,可能帮助语言障碍者进行实时沟通。

物联网节点:为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提供便捷、无需维护的能源解决方案。

尽管目前该技术仍面临长期稳定性和大规模制造的挑战,但随着等离子通道控制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这种“会发电的衣服”能够让我们“自给自足”,开启能源自主的智能穿戴新时代。

编辑:吴欧

来源:塔普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