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对14nm以下芯片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实施稀土出口管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4:52 1

摘要:当商务部2025年第62号公告正式落地,对最终用途为14nm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稀土物项实施逐案审批的出口管制时,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瞬间紧绷。这一精准指向尖端芯片领域的调控措施,并非简单的资源管控升级,而是中国依托稀土产业链优势,对全球科技

当商务部2025年第62号公告正式落地,对最终用途为14nm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稀土物项实施逐案审批的出口管制时,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瞬间紧绷。这一精准指向尖端芯片领域的调控措施,并非简单的资源管控升级,而是中国依托稀土产业链优势,对全球科技竞争核心环节的战略回应,标志着关键材料领域的话语权争夺进入新阶段。

此次管制的精准性,源于对尖端芯片制造中稀土核心价值的深刻把握。14nm以下逻辑芯片与256层以上存储芯片作为当前半导体技术的制高点,其性能突破高度依赖稀土元素的独特赋能。在14nm以下先进制程中,铈和镧作为掺杂剂能显著提升硅基材料的导电性与热稳定性,确保芯片在纳米级尺度下稳定运行;而钕、镝制成的高性能永磁体,是芯片制造设备中精密电机与传感器的核心组件,直接影响光刻精度与晶圆加工效率。

对256层以上存储芯片而言,稀土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存储芯片的高密度堆叠需要更高效的散热与信号传输保障,铕和铽制成的荧光材料能优化芯片内部光电器件的信号转换效率,镝元素则可增强存储模块的抗干扰能力,这些特性都是实现存储容量与读写速度双重突破的关键。每生产一万片14nm以下晶圆,仅钕铁硼永磁体的需求量就达数十公斤,庞大的产能规模使稀土成为尖端芯片供应链中无法替代的"工业维生素"。

管制措施通过聚焦"最终用途"实现精准打击:无论是直接用于尖端芯片生产的稀土材料,还是制造相关半导体设备、测试设备的稀土物项,均被纳入审批范围。这种"全链条管控"思路,既避免了对普通芯片产业的过度影响,又精准掐住了全球尖端芯片产能扩张的关键环节。

此次稀土管制并非孤立举措,而是中国稀土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是维护国家安全与产业利益的双重考量。从1998年实施配额管理,到2025年出台《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中国已构建起覆盖开采、冶炼、流通、进出口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而此次针对尖端芯片领域的定向管控,进一步将稀土战略与科技安全深度绑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管制的直接诱因是部分境外组织非法获取稀土技术并用于军事敏感领域,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一背景使管制具有鲜明的防扩散属性——稀土材料在尖端芯片中的应用既支撑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也与高超音速武器、先进雷达等军事装备的研发密切相关。通过出口审批实现"用途溯源",是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的必要举措,更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主动防御。

从产业层面看,管制也是对中国稀土产业链优势的巩固与延伸。中国不仅在稀土开采量上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更在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形成壁垒——2025年出台的管制措施已明确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相关技术及生产线技术纳入出口禁令。这种"材料+技术"的双重管控,使中国在全球尖端芯片供应链中掌握了不可替代的话语权,有效对冲了外部技术封锁风险。

管制措施一经公布,便迅速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连锁反应。对依赖中国稀土供应的国际芯片巨头而言,短期冲击已开始显现:三星电子计划中的4nm产能扩张项目被迫推迟,其存储部门承认256层以上NAND闪存的量产进度将受"关键材料供应不确定性"影响;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虽已投产,但12nm以下制程的产能爬坡速度因稀土物项审批流程延长而放缓。

产业界的焦虑源于对替代供应链的悲观预期。尽管美国、日本近年试图扶持本土稀土产能,但从矿山建设到冶炼分离产能释放需5-8年周期,且在高纯度稀土分离技术上仍依赖中国专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出口量达32569.2吨,全球90%以上的高纯度镝、铽等关键中重稀土仍由中国供应,这种供应链惯性短期内难以扭转。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的重构。部分国际厂商已开始调整产能布局,将中低端芯片产能转移至东南亚,而尖端芯片研发则转向与中国稀土管控政策相适配的合作模式——荷兰ASML已主动提交其光刻机用稀土永磁体的用途说明,以争取出口许可。这种"技术透明换材料供应"的新范式,正逐渐成为尖端芯片领域国际合作的新特征。

从资源管控到技术防御,从产业保护到安全博弈,此次稀土出口管制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清晰的战略意图。在14nm以下芯片与256层以上存储芯片成为科技竞争核心战场的今天,中国以稀土为支点的精准调控,不仅守护了自身的战略利益,更迫使全球科技产业重新审视供应链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这场围绕"工业黄金"的博弈,终将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更均衡、更安全的方向演进。

来源:阿峰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