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秋意正浓。叙永双城内,始建于清代的春秋祠古木参天、飞檐斗拱,在晨光中静静伫立。85年前,这里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的临时校舍;85年后,它再次成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焦点——《西南联大在叙永》新书首发仪式在此举行。
10月9日,秋意正浓。叙永双城内,始建于清代的春秋祠古木参天、飞檐斗拱,在晨光中静静伫立。85年前,这里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的临时校舍;85年后,它再次成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焦点——《西南联大在叙永》新书首发仪式在此举行。
这部由西南联大师生后代历时十年倾力编撰的史志著作,不仅是一部关于抗战烽火中教育迁徙的珍贵记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回望、一次家国情怀与地方记忆的深情共振。
山城弦歌起:700师生南迁的记忆原点
“85年前,川南小城叙永迎来了700多名来自北平、天津等地的师生。”王立站在春秋祠西南联大陈列馆内动情讲述。她是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学生王康的侄女,也是本书的主要牵头撰著者之一。
1940年冬,因昆明屡遭空袭,西南联大决定设立叙永分校,将一年级新生及部分教师南迁至此。短短一年间,文庙为教室,春秋祠作男生宿舍,府城隍庙当食堂,这座长江上游的小城以开放包容之姿,接纳了中国最顶尖学府的一脉薪火。
“山城祠庙倾为黉宫,永宁河畔弦歌骤起。”王立说,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精神火种的延续。吴晗讲授《中国通史》,袁复礼指导地质考察,李广田带领学生朗诵诗歌……那些在战乱中依然坚持传道授业的身影,构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悲壮也最光辉的一页。
而今,春秋祠内,《西南联大在叙永》新书静静陈列于展柜之中。旁边,是1985年设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当年在此求学的700多位师生姓名。名字如星辰,照亮岁月长河。
“我们原本素不相识,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把我们聚在一起。”王立坦言,十余年来,她和数十位联大后人通过口述访谈、文献搜集、实地走访,一点一滴拼凑出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这本书,是我们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对叙永人民的感恩。”
血脉中的传承:从父辈记忆到文化自觉
在首发仪式现场,多位西南联大后人相继发言,言语间流淌着深沉的情感与坚定的责任。
朱自清先生的孙辈朱小涛专程从扬州赶来。他说:“作为联大后人,弘扬‘刚毅坚卓’的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他高度评价本书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西南联大研究的维度,也让叙永这一段历史真正进入了公众视野。”
他特别提到,西南联大在叙永的办学时间虽仅一年,却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我相信,这本书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叙永、了解叙永,甚至研究叙永。这种精神财富,终将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文化资源。”
樊际昌先生的孙辈樊文渊则深情回顾了祖父作为西南联大校务长、叙永分校筹办人的往事。“爷爷一生献身教育,参与创办西南联大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他说,《西南联大在叙永》的出版,是对那段历史最真实的还原,也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黄宏嘉院士之子黄柯站在春秋祠外,望着永宁河缓缓东流,仿佛看见父亲年轻时的身影。“一个清瘦的少年背着行囊,走在泥泞的江边小路上——那就是我的父亲。”他说,父亲生前常说:“我在叙永完成了大学启蒙。”
没有实验室,就在脑海中推演公式;没有电灯,就借茶馆灯火苦读至深夜。“物质极度匮乏,精神却无比丰盈。”黄柯动情地说,“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正是在叙永这样的地方淬炼而成。”
红色印记:信仰的播种与生命的燃烧
在这群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之外,还有一段鲜红的记忆不容忽视——烈士刘国鋕的故事。
刘国鋕,西南联大经济学专业学生,1941年在叙永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他的侄孙刘善射在现场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七公曾告诫我父亲:‘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刘善射说,正是在叙永这片土地上,刘国鋕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组织进步青年开展地下工作,为《新华日报》《挺进报》撰稿,传递革命火种。
“他在战火中选择信仰,在黑暗中点燃光明。”刘善射表示,父亲晚年耗时三年完成《红岩烈士刘国鋕》一书,只为让英灵不被遗忘。“今天,我们将这份记忆融入《西南联大在叙永》,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初心的守护。”
十年磨一剑: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历史
张咸恭之子张磊抚摸着“国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师生题名碑”上父亲的名字,眼眶湿润。“尽管联大在叙永只有一年,但它留下的精神痕迹永不磨灭。”
他介绍,《西南联大在叙永》从构思到成书,历时整整十年。编写团队遍访全国各地,联系上百位亲历者及其家属,收集口述史料、老照片、书信、日记等第一手资料。“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一定要联系上。”正是这份执着,让许多尘封的记忆重见天日。
永叙弦歌:让历史照亮未来
“今天我们奉上这本书,追忆先贤,感恩叙永。”王立说,“特将此书献给在抗战烽火中执教和求学的西南联大前辈,献给‘海纳百川、有容惟大’的叙永父老乡亲。”
的确,叙永以一隅小城之力,庇护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而在今天,这段历史正被重新打捞、激活,并转化为城市的文化基因。
正如朱小涛所言:“西南联大在叙永,不只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起点。”随着《西南联大在叙永》的出版,“联大记忆”主题游径相关研学路线、主题展览已具雏形。叙永正努力打造“双城记忆”古城体验区,重现“一水分两城”的双城格局及“西南联大文化走廊”,让这段历史走出书页,走进课堂,走向全国。
回响不息,精神永续
一本书,一群人,一座城。
《西南联大在叙永》不仅是一部史志,更是一声穿越八十五载光阴的回响。它让我们听见了战火中的读书声,看见了困顿中的理想之光,感受到了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的磅礴力量。
当我们在春秋祠前驻足,听风过屋脊,看碑石静立,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的晨钟暮鼓,看见那些背着书包穿行街巷的年轻人。
他们来了,又走了;但他们从未真正离开。
因为他们把信念留在了这里,把精神种进了这片土地。
而今天,我们接过这支火炬,继续前行。
永叙弦歌,未完待续。
记者:郑云霞 李国锋 宾鑫 黄志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