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孩子若有这3种行为,可能有抑郁倾向,家长需关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6:0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9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去年,13岁的初中生小林突然成绩下滑、沉默寡言,父母以为他是“青春期叛逆”,只是一味责备。

直到某天,他在日记里写下“我是不是多余的”,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青少年抑郁障碍。

“真的没想到他会抑郁。”小林妈妈事后懊悔地说,“他以前一直是个阳光孩子。”

其实,小林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接近25%,其中重度抑郁者占比超过7%

这意味着,每4个孩子中,可能就有1个正承受心理痛苦

那么,孩子出现哪些行为,可能是在“无声呼救”?家长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整天不出门,就会忍不住发火。但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可能不是“懒”,而是在用网络逃避现实?

抑郁症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社交退缩。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不想和同龄人互动,甚至连最喜欢的兴趣也提不起劲。网络成为他们短暂逃避现实的方式。

心理学上称这种状态为“快感缺失”,即大脑对快乐信号反应迟钝。

有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的青少年在进行游戏或社交时,大脑奖赏机制的活跃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这就好比别人吃糖能尝出甜,他们却感觉不到。

所以,当孩子开始对生活失去兴趣、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时,别急着骂他“不上进”,而要考虑他是不是“心病”缠身了。

“以前挺乖的孩子,怎么突然动不动就发火?”这是许多家长在面临青春期孩子时的疑惑。

但你知道吗?情绪爆发往往是压抑已久的结果

青少年抑郁的另一类表现是情绪易激惹,这与成人抑郁的“沉默寡言”不同。孩子可能变得易怒、敏感、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对很小的事情大发雷霆。

这是因为他们内心长期压抑、焦虑,却又不懂如何表达,只能通过“发脾气”来释放情绪。临床上,这种“激惹型抑郁”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误以为是“叛逆期”的家长更是大有人在。

所以,如果孩子最近变得特别“炸毛”,不妨换个角度理解:他可能正在用愤怒掩盖痛苦。

成绩突然下滑,有些家长会立刻给孩子报补习班、强压学习任务。但其实,抑郁症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深。

研究发现,长期抑郁会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尤其在青少年阶段,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情绪问题更容易干扰认知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明明很努力,却怎么都学不进去。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真的“学不动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指出,抑郁障碍会影响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活动,这些区域正是负责学习与记忆的关键区域。

这时,逼迫学习只会让他们更焦虑,甚至加重抑郁程度。

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是被误解最多、忽视最久的健康隐患。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想表达,而是怕说了也没人听。打个比方,他们就像被困在水底的人,挣扎着想浮出水面,但如果周围人只在喊“你快点游上来”,而不是伸出手,那他们终将沉下去。

所以,家长应该怎么做?

1. 学会倾听,而不是打断和指责

当孩子说“我不开心”时,不要立刻否定或转移话题。你可以说:“你愿意和我说说为什么吗?”这句简单的话,有时就能打开他们的心门。

2. 留意细节变化,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行为持续两周以上,影响学习和生活,就建议尽快带他前往精神心理专科进行评估。青少年抑郁是可以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3. 营造接纳、支持的家庭氛围

孩子不是机器,他们需要情绪的出口。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比任何课外辅导都重要。不要把“成绩”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试着多关心孩子的感受,而非只关注他们的表现。

抑郁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作”出来的情绪。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疾病,需要理解、需要支持,更需要科学干预。

孩子的沉默,可能是最响的求救信号。家长看见了,才有可能拯救一个陷入抑郁的孩子。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