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位战士为救6名儿童牺牲,后来家乡为纪念他改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17:38 1

摘要:1945年,长春二道河子区的一个破砖窑里,刘英俊呱呱坠地。那时候的东北刚从战乱里缓过劲,他家日子过得紧巴,父亲靠打零工谋生,母亲缝缝补补补贴家用,一家几口挤在漏风的砖窑里,冬天冻得人缩成一团,夏天又闷得喘不过气。

都说“乱世出英雄”,其实,和平年代也有不少舍己为人的英雄们,可以说,雷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

此外,还有很多同样乐于奉献的英雄,今天要说的这位刘英俊,就是其中一位。他从来不说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生死瞬间护住了6个孩子的性命。

1945年,长春二道河子区的一个破砖窑里,刘英俊呱呱坠地。那时候的东北刚从战乱里缓过劲,他家日子过得紧巴,父亲靠打零工谋生,母亲缝缝补补补贴家用,一家几口挤在漏风的砖窑里,冬天冻得人缩成一团,夏天又闷得喘不过气。

刘英俊是家里的独苗苗,父母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哪怕顿顿喝稀粥,也想着让他认几个字、将来能有个好出路。

1948年长春解放那天,刘英俊才3岁,跟着父母挤在人群里看解放军进城。他不懂什么是“解放”,只记得那天街上飘着红旗,战士们笑着给老百姓递粮食,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以后咱们能吃饱饭、能上学了。”

这话没说错,1953年,9岁的刘英俊背着母亲缝的布书包,走进了小学。他知道这机会来得不容易,上课坐得笔直,作业写得工工整整,放学还帮着家里拾柴、喂猪,晚上就着煤油灯看课本。

老师总夸他“眼里有活儿、心里有数”,同学有不会的题找他,他从不推辞,哪怕自己的作业还没写完,也先帮着讲明白。

1960年,刘英俊考上了长春市第十八中学。那时候能上中学的孩子不多,街坊邻居都来道喜,说刘家要出文化人了。可他没觉得自己有多特殊,还是老样子:早上提前到学校扫操场,下午帮老师搬作业本,周末去车站帮老人提行李。

有一次班里同学家里遭了灾,交不起学费,他悄悄把母亲给的零花钱攒起来,替同学垫上了。有人问他图啥,他挠挠头说:“人家有难处,能帮就帮一把,没啥图的。”

1962年征兵消息传来的时候,刘英俊第一个报了名。那时候他才17岁身形也不算高挑,站在征兵队伍里不太起眼,可眼神格外坚定。父母一开始舍不得,就这一个儿子,万一去了部队吃苦受累怎么办?

亲戚邻居也劝:“你学习好,将来考大学、当干部多好,何必去当兵?”刘英俊却铁了心,拉着父母的手说:“解放军救了咱们,现在国家需要人,我得去保卫家。你们放心,我肯定好好干,不给家里丢脸。”

就这样,刘英俊穿上了军装,被分到了沈阳军区某师重炮连,驻地在黑龙江佳木斯。

重炮连的活儿不轻松,每天要扛炮弹、擦炮管,训练结束浑身是汗,晚上还要学理论、练队列。可他从没喊过累,总是第一个出操,最后一个收队。

1963年,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连里组织读雷锋日记,刘英俊听得格外认真,还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句话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牢牢记在心里。

从那以后,连里就多了个“闲不住的人”:窗户玻璃碎了,第二天一早就被换好;战友的衣服破了,晾衣绳上会挂着缝补好的衣裳;食堂的桌椅晃了,晚上准有人悄悄加固……这些事,都是刘英俊干的,他从不说,别人问起,他就说“顺手就干了”。

有一回刘英俊在卫生所养病,看见护士忙得脚不沾地,就主动帮忙:给重病号端水喂药,帮护士扫地、刷痰盂,连厕所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护士劝他歇着,他说:“躺着也是躺着,帮你们干点活,心里踏实。”

他还成了驻地附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到周末,就背着书包去学校,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讲解放军的战斗经历。看见学校图书角的书少,他就把自己的津贴攒下来,买书送过去。

孩子们都喜欢他,下课围着他问东问西,他也从不嫌麻烦,总能把大道理讲得像讲故事一样,听得孩子们眼睛发亮。

在驻地村里,刘英俊也留下了不少让人暖心的事情。

村里有对老两口,大爷腿不好,大妈眼睛花,生活很不方便。刘英俊知道后,每天训练结束就往老两口家跑:早上挑满水缸,晚上劈好柴火,农忙时还帮着种庄稼。快到冬天的时候,他怕老两口冻着,又起早贪黑挖了个菜窖,把白菜、土豆存进去。

老两口想留他吃饭,他总说“连里马上就开饭了”,转身就走。

1966年3月15日,佳木斯的早晨还带着寒意。刘英俊和战友们驾着三辆马拉炮车,去郊外执行训练任务。炮车走得慢,辕马低着头啃路边的草,战友们有说有笑,谁也没料到危险正在靠近。

快到佳木斯纺织厂公交站时,一辆载重汽车突然从旁边冲过去,“嘀嘀”的喇叭声刺耳又突然。辕马被吓得猛地一哆嗦,瞬间炸了毛,挣脱缰绳就往人群里冲。

马背上的炮车摇摇晃晃,车轮子碾得地面“咯吱”响,站台上的人吓得四处躲闪,有几个孩子还愣在原地,吓得哇哇大哭,那是6个准备上学的孩子,离惊马只有几步远!

“不好!”刘英俊大喊一声,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马伤着孩子!他纵身跳下车,几步就追上了惊马,一把抓住缰绳。可马已经疯了,使劲往前冲,缰绳勒得他手心发疼。他急中生智,把缰绳在胳膊上缠了好几圈,用肩膀死死抵住马脖子,想把马往路边引。

马受了惊,力气大得吓人,拖着刘英俊往前跑。他看见那6个孩子还站在原地,脸都白了,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再这样下去,孩子肯定要出事!刘英俊咬着牙,腾出一只手抓住炮车的辕杆,双脚猛地蹬向马的后腿,他想把马绊倒。

“轰隆”一声,惊马被踹得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在地上,炮车也跟着翻了过来。就在马倒下的瞬间,刘英俊还不忘往孩子那边推了一把,把最后一个孩子护在身后。可他自己,却被翻倒的炮车压在了底下。

“刘英俊!”战友们冲过来,手忙脚乱地把炮车抬起来。只见刘英俊躺在地上,胸口流着血,脸色苍白得像纸。大家抱着他往医院跑,路边的老百姓也跟着跑,有人喊“快让开”,有人说“一定要救活这个战士”。

可任凭医生怎么抢救,刘英俊还是没能睁开眼睛,他的胸腔被压碎了,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年仅21岁。

刘英俊牺牲的消息传到部队,战友们都哭了。大家翻出他的日记,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工工整整:

“一个人活多久并不重要,但只要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生命,那就是光荣而伟大的。”

1966年4月10日,中央军委追授刘英俊“人民的好儿子”荣誉称号;7月12日,新华社长篇报道了他的事迹,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刘英俊的精神;部队党委还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入党,这个愿望,在他牺牲后实现了。

为了纪念刘英俊,佳木斯市在他牺牲的地方建了烈士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他的军装、笔记本,还有那辆翻倒的炮车。长春市把他曾经就读的第十八中学改名为“英俊中学”,校门口立着他的雕像,孩子们每天上学都能看见;他的出生地也改名为“英俊镇英俊村”。

被刘英俊救下的6个孩子,长大以后也都一直记得这位拯救自己的解放军叔叔,还有孩子改名为“继英”、“继俊”,以此感念刘英俊的救命之恩。

一直到了今天,我们还在传颂刘英俊的故事、传扬刘英俊的精神,他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来源:读史看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