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转基因技术引发的持续讨论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教授卢大儒始终以专业视角拆解迷思。作为深耕遗传学领域的学者,他虽主攻医学遗传学与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却能以精准的科学认知为转基因技术正名,其观点为理解这一技术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转基因技术引发的持续讨论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教授卢大儒始终以专业视角拆解迷思。作为深耕遗传学领域的学者,他虽主攻医学遗传学与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却能以精准的科学认知为转基因技术正名,其观点为理解这一技术提供了重要参照。
核心认知:转基因是改变世界的科学革命
在卢大儒看来,转基因技术从本质上说是一场伟大的科学革命。上世纪八十年代接触这一技术时,学界便认定它将深刻改变世界。这种认知并非主观判断,而是基于技术逻辑的理性结论——转基因技术通过精准转入特定基因实现性状改良,其科学原理与传统育种技术一脉相承,只是效率与精准度更高。
对于“转基因技术存在固有缺陷”的说法,卢大儒明确表示“不觉得它有什么缺点”。他强调判断技术价值的关键在于应用是否科学:“只要基因转得好、转得对,转多少个都可以;转得不好,一个也不能转”。这种判断标准直指技术核心——风险源于操作而非技术本身,正如主流科学界共识,经过严格安全评估的转基因产品与传统食品在安全性上并无本质差异。
争议拆解:科学问题与伦理问题需明确分界
2015年与崔永元的辩论中,“黄金大米转了几个基因”的争议成为焦点。卢大儒指出,崔永元所说的“7个基因”是将基因片段误作完整基因计数,违背科学定义;而科学界通常关注的是功能基因与选择基因,数量随研究需求变化,并非评判安全性的标准。这场争论的核心启示在于:公众讨论需建立在科学定义的共识之上。
更关键的是,卢大儒坚持“科学与伦理分开讨论”的原则。他毫不回避黄金大米事件存在的伦理瑕疵——未充分保障受试者知情权,这是程序错误而非技术本身的问题。从科学价值看,黄金大米旨在解决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健康危机,而全球每年因该问题失明、致死的非洲贫困儿童达170万至200万,其技术意义不言而喻。不能因执行环节的纰漏,否定技术本身的进步性。
安全认知:主流科学共识与评估体系是核心依据
针对公众最关心的安全性问题,卢大儒给出了基于科学证据的回应。他坦言转基因技术最受关注的潜在风险是过敏,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过敏与转基因技术存在因果关联,多数食物过敏仍是常见食材本身引发的。
对于“主流观点可能压制异议”的担忧,他解释道,我国有专门的转基因评估团队,其核心职责是检验研究有效性,指出问题的评估报告反而更具学术影响力,不存在刻意迎合潮流的情况。这一机制设计保障了安全评估的客观性,而国家将转基因列为战略高科技,正是基于主流科学界的长期验证与共识。
公众沟通:知情权应保障,但歧视性标注无意义
在公众权益与技术推广的平衡上,卢大儒的观点兼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他支持标注转基因原料,认为这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但同时指出“非转基因”标注本质上是对转基因技术的歧视。
更现实的问题是标注的可行性——大豆油可标注,豆腐、豆浆等衍生产品如何界定标注标准?食堂、餐馆等流通环节的标注又如何监管?这些疑问揭示出:过度纠结于标签,不如建立对科学评估体系的信任。卢大儒自己购买食品时便不关注此类标注,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科学逻辑的笃定。
在卢大儒的认知中,转基因技术的争议本质是科学认知与传播偏差的冲突。记者以媒介手法引发关注有其价值,但科学讨论必须坚守“引经据典、数据溯源”的准则。作为一场仍在推进的科学革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需要批评者的监督,但更需要公众以科学理性取代焦虑猜测——毕竟,技术本身从不是问题,如何科学应用才是关键。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