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有钱难买“儿女孝”,其实有钱的儿女连“孝”都能按斤论两地打包带回家。这不,传说中的认亲界大富豪王晓举,上回露面的时间还是十月初,那会儿大家都以为他去隔壁珠峰带着亲妈插旗了,谁知道过了小半月,人家在自家厨房搞神仙操作,把观众都看傻了。先不说他穿着围裙的样子有
都说有钱难买“儿女孝”,其实有钱的儿女连“孝”都能按斤论两地打包带回家。这不,传说中的认亲界大富豪王晓举,上回露面的时间还是十月初,那会儿大家都以为他去隔壁珠峰带着亲妈插旗了,谁知道过了小半月,人家在自家厨房搞神仙操作,把观众都看傻了。先不说他穿着围裙的样子有多违和,光是一桌菜品上桌,价值堪比四川阆中房价,孝顺儿子的头衔大概明天能被列进《辞海》了。
说起四川阆中,平时大家只记住了古城和绵柔香肠,哪知道现在这里还产“天下第一孝子”,而且一孝就是两妈,亲妈和养母都能共享孝顺套餐。这组合堪比今年的“家庭包”,买一送一,谁说中国新式亲情不花式?
十一假期那会儿,河南养母带着小孙子溜回自家乡下,去看望王晓举的奶奶。剩下这家里,可算是精兵简政——王晓举、媳妇、亲妈,还有同父异母的小弟,一个都不少,幸福标准版。日常生活更像云旅游直播间,逛古城、吃路边摊,妥妥的大众点评优秀体验官。饭点都是外卖和餐厅解决,可能是怕亲妈误以为儿子走丢三十年后连做饭都不会了。
这天王晓举忙完工作,突然转身变身家庭小能手,去市场采购。蔬菜、肉类、鱼虾,一顿买回来,菜市场老板大喊:下次直接批发吧。就是这阵仗,说他要开餐厅都不冤。他媳妇也是见惯了世面的,直接采访说自打结婚,家里饭菜全是王晓举做,下厨房烹饪,估计随便拎出来,都能在“中餐厅”节目里捞个常驻嘉宾。
刚进门听见妈妈还在睡觉,王晓举轻声叮嘱媳妇,不要吵醒妈妈,等饭做好再叫她起床。孝顺的心思简直比米粉里的肉还细,网友看了都想给他递个孝顺证书盖章。等饭菜一锅锅上桌,香味勾得亲妈直奔厨房口,重复三遍“好香”,差点以为家里开饭店了。33年来,妈妈第一次吃到儿子正宗下厨菜,眼泪流在汤里都能成精。
看看这菜谱:油爆大虾、清蒸鲈鱼、清炒油麦菜、青椒炒肉、蘑菇炒肉、蒜台炒肉。妈妈直呼“好吃”,而王晓举压轴端来一碗排骨玉米汤,母爱和孝顺一起沸腾到汤里。这排骨汤喝下去,估计人都能立刻升华到电视剧“母子团圆”片尾曲。妈妈笑得像割韭菜不用交税,温情和油腻一起飞升。
其实这种温馨,背后是把各种离奇剧情活成了肥皂剧。王晓举人生第一集,是一出人贩子手里走失婴儿的批发展示;第二集是辍学打工,小镇厨房踏实熬出来的家常功夫。等寻亲成功,他也没像有些影视剧情那样上演“DNA变亲情,亲妈变负担”,反而大手一挥把亲妈直接接到身边养老。收废品的亲生母亲也没看错儿子,这波亲情操作,比打工还辛苦,也比打工还滋润。
认亲成功后,王晓举没有只认亲妈剩下眼泪,而是直接豪掷一套成都大平层,让妈妈楼上楼下地体验人生。养老金存好,生活安排到零食细节,明明是一部孝顺偶像剧,却偏偏活成了黑色幽默。“你丢了三十年儿子,儿子丢了三十年青春,好不容易团圆,先买三套衣服压压惊。”
事情进展到这儿,好像每一步都写满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但真相往往比剧情更荒诞。有人问,这样的孝顺到底能不能复制?没钱的人看得眼红,也大可不必,毕竟王晓举的孝顺,附带四套房两张银行卡一柜衣服,普通人都比不过。孝顺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油爆大虾加蒸鲈鱼,顶多能掏出一碗王老吉,“妈妈我请你喝凉茶,降火顺气还防脱发”。
再说给妈妈添厚衣服的段落。天凉了,媳妇想给亲妈再买点衣服,妈妈嘴上说“太多太多,都穿不过来了”,王晓举四个字:“多买两套。”这个“拍板”,倒像是在给公司发采购合同,亲妈的幸福就得靠采购单数来填补。如果以后天气再变冷,怕不是亲妈要开衣帽间了。其实吧,买衣服这事家庭和公司区别不大,有钱,就多买;没钱,多叠。
观众看到这里都想喊一句,“中华孝顺,得有房有车才更完美”。但其实大多数人连油爆大虾都爆不出油来,对着清炒油麦菜都馋得要命。王晓举的孝顺说“孝道”,其实也是把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一遍:你要孝,就得先有孝顺的本钱。这年头,孝子都是拼爹拼妈拼钱包,拼得好就能上热搜,拼不好就是脉脉上“打工人孝心”。大道理都藏在热腾腾的排骨汤里,喝了暖胃,剩下的慢慢消化。
当然了,如果把王晓举的故事放进课本,估计语文老师直接加进三道阅读题:你怎么看待中国式孝顺?你愿意为亲妈做饭,还是点外卖?你有多少套衣服才算孝顺?答案其实都很简单:要么像王晓举那样什么都买,什么都给;要么只能嘴上孝顺,行动全靠表情包。现实里,孝顺是一种能力,也是商品,是情感,更是消费。一个亲儿子,如果有钱又肯花,孝顺就算做不出川菜也可以请厨师。没钱只能煮面,煮到妈妈都怀疑人生。
现在流行的家庭剧,总喜欢把亲情拍成一锅鸡汤,喝了甜腻,却不管你的胃能不能消化。这边王晓举献上的孝顺大餐,现实中的人点赞、转发,却也只能在屏幕前流口水。认亲成功的千万富豪能把油爆大虾端给妈妈,普通人最多在超市鱼缸前感慨“遥想当年”。这个落差比清蒸鲈鱼还要腥。
更荒诞的是,大家仰望孝顺的同时,总是在孝顺的门槛上跌倒。养母和亲妈团聚,师出有名,家庭氛围感超正,但其实天底下能两边都孝顺的人太少了。王晓举硬是把中国式亲情玩成了双人舞,舞完还得拍视频给网友看。网友问他年收入,他说很多,网友问他孝顺,他说做饭给妈吃。做饭这门手艺,在王晓举手里不只是生活技能,更是“亲情续命丹”。如果当年没被人贩子偷走,估计现在就是厨房老大王。
你说人贩子造就了亲情的曲折,也把中国人封神孝顺整得花里胡哨。亲妈收废品,儿子富得流油,命运像剧本杀现场,谁也猜不到结局。成年之后回头认亲,既没有韩剧那种狗血,更多的是中国式黑色幽默:丢失三十年,还能聚桌当厨神。你以为这是人生圆满,其实是生活的低语:孝顺这事,财富本钱最硬,鸡汤喝得最多的人最容易腻。
所以,王晓举的认亲和孝顺,既是中国式亲情的样板,也是现实鸡汤的笑话。一桌丰盛的晚餐,吃下去的不只是爱亲妈的心,还有钱包和房产证。人们都盼着有钱人能孝顺,都想让孝顺变成全民良方,却从来都没想过孝顺的门槛比鲈鱼刺还扎心。母子团聚,中华孝道,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过了今晚,大家还是得回去煮面,就着排骨玉米汤的味想想今天的三观。
最后,有人说,王晓举做饭技术值得去《厨王争霸》参赛。其实,他最该拿冠军的不是刀工,是孝顺。所有人都在羡慕“孝”的时候,心里其实都明白——孝顺能做到这样,运气、钱、剧本三位一体。至于我们普通人,孝顺起来,最多批发两套保暖内衣,亲妈还得自带加热贴。你问孝顺的意义是什么?大概就是比谁家的排骨汤更香。可惜我不会做饭,妈妈只好喝白开水。这就是现实,黑色幽默的最后一勺汤。不够咸,大家都能喝。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