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2章人生修行智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3:13 1

摘要:《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以六组凝练的辩证命题开篇,击穿了世俗“强取豪夺”的认知惯性,揭示了“顺应道则得圆满”的修行真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并非“迂回取巧”的权谋,而是“以柔成刚、以退为进”的大道智慧:懂得“曲”的包容,方能成就“

守柔致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的人生修行智慧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以六组凝练的辩证命题开篇,击穿了世俗“强取豪夺”的认知惯性,揭示了“顺应道则得圆满”的修行真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并非“迂回取巧”的权谋,而是“以柔成刚、以退为进”的大道智慧:懂得“曲”的包容,方能成就“全”的完整;接纳“枉”的曲折,方能抵达“直”的坦途;保持“洼”的谦逊,方能充盈“盈”的富足;正视“敝”的陈旧,方能孕育“新”的生机;坚守“少”的专注,方能收获“得”的丰盈;摒弃“多”的杂乱,方能摆脱“惑”的迷茫。

继而,老子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点明修行的核心:守住“道”的统一性,不被外在表象分散心力,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再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剖析“去我执”的修养路径;最终落脚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终极境界。整章构建了“认知辩证—守道专一—去执修心—不争致胜”的完整修行体系,为现代社会中陷入“竞争焦虑”“选择迷茫”“自我膨胀”的人们,提供了“守柔致全、归真守本”的生命解药。

一、悟辩证之道:从“强取”的执念,到“守柔”的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六组命题如同六面镜子,照见世俗认知的局限:人们总以为“直”能最快抵达目标,却不知“曲”能避开障碍、保全全局;总以为“满”能彰显富足,却不知“洼”能容纳万物、汇聚能量;总以为“多”能带来安全感,却不知“多”会分散心力、陷入迷茫。老子的智慧,正在于打破这种“非黑即白”的线性思维,引导修行者在“对立面的转化”中,体悟“道”的流动与平衡,柔非弱,曲非退,少非亏,敝非废,唯有顺应这种辩证规律,才能在复杂的人生中实现“全”的圆满。

1. 现代困境:线性思维下的“执念陷阱”

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直接、快速、更多”的执念愈发深重,陷入诸多修行困境:

- “直则必达”的执念:碰壁后的焦虑

世人多信奉“直线最短”,做事追求“一步到位”,沟通喜欢“直来直去”,却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职场中,有人为了“快速晋升”,直接顶撞领导、争抢功劳,结果被排挤孤立;生活中,有人为了“解决矛盾”,直言指责家人的过错,结果激化冲突;人际交往中,有人为了“表达观点”,不顾他人感受强行输出,结果引发反感。这种“直来直去”的执念,如同“以卵击石”,看似“勇敢”,实则“鲁莽”,最终在一次次碰壁中陷入“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焦虑。

- “满则富足”的执念:虚荣后的空虚

世人多追求“外在的满”,财富要多、人脉要广、成就要大,以为“满”就是“富足”。有人为了“财富满”,拼命加班、透支身体,积累了存款,却失去了健康;有人为了“人脉满”,频繁参加无效社交,认识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真心朋友;有人为了“成就满”,同时推进多个项目,看似“多线开花”,实则“浅尝辄止”,没有一个能做出成果。这种“追求满”的执念,如同“给杯子装满水”,再难容纳新的美好,最终在“拥有很多却感受不到幸福”的空虚中迷茫。

- “多则安全”的执念:选择后的困惑

世人多认为“选项多”就是“安全”,工作要选“有多个发展方向的”,学习要选“能覆盖多个领域的”,生活要选“能兼顾多种需求的”,以为“多选项”就能“避免风险”。有人在职业选择中,纠结于“稳定的体制内”“高薪的互联网”“有前景的创业”,迟迟无法决定,最终错失机会;有人在学习中,同时报了“编程课”“理财课”“语言课”,结果精力分散,一门都没学好;有人在生活中,想同时“照顾家庭”“做好工作”“发展爱好”,结果顾此失彼,身心俱疲。这种“追求多”的执念,如同“在岔路口徘徊”,看似“有很多选择”,实则“迷失了方向”,最终在“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的困惑中焦虑。

2. 修行路径:循辩证之理,守柔以得全

“六组辩证命题”的修行核心,是“放下线性执念,顺应道的转化规律”,在“曲”中求“全”,在“洼”中求“盈”,在“少”中求“得”,以“柔”的姿态应对“刚”的挑战,以“退”的智慧实现“进”的目标。

- 曲则全:以包容避锋芒,以迂回达目标

“曲”不是“妥协退让”,而是“灵活变通”,面对阻碍时,不强行对抗,而是绕开障碍;面对分歧时,不固执己见,而是倾听他人。职场中,若与领导意见不同,不直接反驳,而是“先肯定合理之处,再提出补充建议”,既维护了领导的权威,也让自己的观点被接受;生活中,若与家人有矛盾,不指责对方,而是“先表达理解,再诉说感受”,既化解了冲突,也增进了感情;人际交往中,若遇到性格强势的人,不正面争执,而是“先认可其优势,再引导其反思”,既避免了矛盾,也达成了沟通目的。这种“曲”的智慧,如同“河流绕山而行”,虽走了弯路,却最终抵达大海;如同“弹簧暂时收缩”,虽看似后退,却能积蓄力量、反弹更高。

- 洼则盈:以谦逊聚能量,以空杯纳智慧

“洼”不是“自我贬低”,而是“谦逊开放”,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看到他人的优势;保持空杯的心态,才能吸收新的知识。职场中,新人若能“主动向老员工请教”,不骄傲自满,便能快速掌握技能;生活中,若能“倾听家人的建议”,不固执己见,便能避免很多错误;学习中,若能“承认自己的无知”,不不懂装懂,便能持续提升认知。这种“洼”的智慧,如同“山谷容纳溪流”,越谦逊,越能汇聚人脉与资源;如同“海绵吸收水分”,越开放,越能积累智慧与经验。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正是对“洼则盈”的最好诠释。

- 少则得:以专注破杂乱,以精简求深度

“少”不是“自我设限”,而是“专注聚焦”,减少无关的目标,才能集中精力做好核心之事;摒弃杂乱的干扰,才能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职业选择中,若能“确定一个核心方向”,不贪多求全,便能在该领域深耕细作,成为专家;学习中,若能“选择一个重点领域”,不盲目跟风,便能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生活中,若能“精简不必要的欲望”,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便能专注于“家人陪伴、自我成长”等核心需求,收获幸福。这种“少”的智慧,如同“激光聚焦能量”,越集中,越能突破难点;如同“园丁修剪枝叶”,越精简,越能让主干生长得更茁壮。老子所言“少则得”,正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收获,源于专注而非杂乱。

二、抱一为式:从“多向分散”的焦虑,到“守道专一”的笃定

老子在阐释辩证智慧后,提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一”即“守住道的统一性”,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规律的核心,“抱一”就是不被外在的表象、多样的选择分散心力,始终以“道”为核心指引;“为天下式”则是“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圣人因“抱一”而目标坚定、言行一致,自然能成为他人学习的典范。

在现代社会,“多向分散”是人们焦虑的根源:目标太多、选择太多、干扰太多,导致“注意力碎片化”“精力分散化”“方向模糊化”。而“抱一”的智慧,正是让修行者在“纷繁复杂”中找到“核心锚点”,以“专一”破“分散”,以“笃定”破“焦虑”。

1. 现代困境:多向分散下的“精力内耗”

“多向分散”的本质是“偏离道的统一性”,将精力消耗在“非核心”的事物上,导致修行停滞、人生迷茫:

- 目标分散:“样样想做,样样不精”

有人既想“成为职场精英”,又想“做全职博主”,还想“发展副业赚钱”,同时推进多个目标,结果每个目标都只停留在表面,职场上没有晋升,博主账号没有流量,副业没有收益。这种“目标分散”,如同“同时挖多口井”,每口井都挖不深,最终“口渴却没水喝”;如同“同时追多个兔子”,每个兔子都追不上,最终“忙碌却无收获”。

- 注意力分散:“被信息裹挟,无自主思考”

有人每天刷短视频、看热点新闻、读碎片化文章,注意力被“海量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工作时忍不住看手机,学习时容易被弹窗干扰,甚至与人聊天时也会频繁刷消息。这种“注意力分散”,如同“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无法深入理解内容;如同“在摇晃的船上写字”,无法写出工整的字迹,最终“看似学了很多,实则什么都没记住”。

- 价值观分散:“被他人影响,无自我判断”

有人今天看到“别人创业成功”,便想“辞职创业”;明天看到“别人考公稳定”,便想“备考公务员”;后天看到“别人环游世界”,便想“放下一切去旅行”。价值观被“他人的生活”轻易动摇,没有自己的核心判断,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知道“别人的选择看起来很好”。这种“价值观分散”,如同“没有罗盘的船”,在人生的海洋中随波逐流,最终“走了很多路,却没到过自己想去的地方”。

2. 修行路径:守“一”以定方向,以“专”以成榜样

“抱一为式”的修行核心,是“找到道的核心,专注于核心目标与价值观”,不被外在的多样选择干扰,不被他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以“专一”的姿态深耕核心,以“一致”的言行成为典范。

- 明“一”:找到核心目标,不贪多求全

“一”是“人生的核心方向”,是“最符合道与本心的目标”。修行者需通过“静心反思”找到自己的“一”:若“本心是热爱教育”,便以“成为优秀教师”为核心目标,不被“高薪行业”诱惑;若“道的指引是健康生活”,便以“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为核心目标,不被“熬夜加班、暴饮暴食”的世俗习惯影响;若“核心需求是家庭幸福”,便以“多陪伴家人、维护家庭关系”为核心目标,不被“无效社交、过度工作”占用时间。找到“一”后,便集中精力推进,如同“凸透镜聚焦阳光”,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核心目标上,才能“点燃火焰”,实现突破。

- 守“一”:专注核心行动,不被干扰

“守一”是“在行动中坚守核心,不被分散注意力”。修行者需“主动过滤干扰”:工作时,关闭手机弹窗,专注于“核心任务”,不被“无关消息”打断;学习时,选择安静的环境,专注于“核心知识”,不被“碎片化信息”诱惑;生活中,拒绝“无效社交”,专注于“核心需求”,不被“他人的邀请”干扰。同时,“定期复盘”:每周回顾“是否在核心目标上投入了足够精力”,每月检查“核心目标是否有进展”,及时调整偏离的方向。这种“守一”的专注,如同“工匠打磨器物”,不被“其他订单”干扰,只专注于“手中的作品”,才能打造出“精品”。

- 行“一”:言行一致,成为他人榜样

“为天下式”不是“刻意成为榜样”,而是“因‘抱一’而言行一致,自然被他人认可”。若核心目标是“诚信待人”,便在所有人际交往中坚守诚信,不欺骗朋友,不敷衍同事,不隐瞒家人,久而久之,他人会因“你的诚信”而信任你,愿意以你为榜样;若核心价值观是“节约环保”,便在生活中践行节约,随手关灯、减少浪费、绿色出行,久而久之,他人会因“你的坚持”而受影响,也开始践行环保。这种“言行一致”的“行一”,如同“灯塔照亮海面”,不刻意吸引船只,却能为他人指引方向;如同“大树扎根土壤”,不刻意炫耀茂盛,却能为他人提供荫蔽。

三、去执修心:从“自我膨胀”的迷失,到“谦下自守”的清醒

老子继而提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四句是“去我执”的核心修养:不固执于“自我的见解”,才能看得清楚;不坚持“自我的正确”,才能彰显德行;不炫耀“自我的功劳”,才能被认可有功;不骄傲“自我的长处”,才能持续成长。

“我执”是修行的最大障碍:人们总以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自己的功劳最突出”“自己的长处最优秀”,陷入“自我膨胀”的迷失,看不到他人的优势,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最终在“孤立无援”中停滞不前。而“去我执”的智慧,正是让修行者以“谦下”的姿态看待自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在“不自见、不自是”中保持清醒,在“不自伐、不自矜”中持续成长。

1. 现代困境:我执下的“人际疏离”与“成长停滞”

“我执”的本质是“将自我凌驾于他人与规律之上”,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个人成长受阻:

- 不自见故不明:固执己见,视野狭隘

有人总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听不进他人的建议,职场中,拒绝同事提出的优化方案,坚持“自己的方法最好”,结果项目出现漏洞;生活中,无视家人的合理提醒,坚持“自己的选择没错”,结果遭遇挫折;学习中,否定老师的教学方法,坚持“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高效”,结果成绩下滑。这种“固执己见”的“自见”,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如同“站在井底看天空”,看不到更广阔的视野,最终在“自以为明,实则不明”中迷失。

- 不自是故不彰:自以为是,失去认可

有人总认为“自己最正确”,喜欢指责他人的过错,职场中,发现同事的小失误便大肆批评,炫耀自己的“严谨”,结果被同事孤立;生活中,看到家人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便指责,强调自己的“正确”,结果引发家庭矛盾;人际交往中,听到他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便反驳,证明自己的“高明”,结果失去朋友。这种“自以为是”的“自是”,如同“拿着尺子丈量他人”,只看到他人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如同“拿着喇叭炫耀自己”,只听到自己的声音,听不到他人的反馈,最终在“自以为彰,实则不彰”中失去认可。

- 不自伐故无功:炫耀功劳,被人否定

有人总喜欢“炫耀自己的功劳”,职场中,项目成功后便四处宣扬“自己的贡献最大”,贬低团队其他成员,结果被领导批评“缺乏团队精神”;生活中,为家庭做了一点事便反复提及“自己付出最多”,抱怨家人“不懂得感恩”,结果引发家人反感;人际交往中,帮助他人后便频繁提醒“我帮过你”,要求对方“回报”,结果让他人心生抵触。这种“炫耀功劳”的“自伐”,如同“将果实挂在显眼处却不懂得珍惜”,容易被他人摘取;如同“将功劳刻在石头上却不懂得低调”,容易被他人质疑,最终在“自以为有功,实则被否定”中失去功劳。

2. 修行路径:去“我执”以明,守“谦下”以长

“去我执”的修行核心,是“放下自我的傲慢,以谦下的姿态对待自己与他人”,在“不自见”中拓宽视野,在“不自是”中赢得认可,在“不自伐”中巩固功劳,在“不自矜”中持续成长。

- 不自见:开放倾听,拓宽视野

“不自见”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是“不固执于自己的见解,愿意倾听他人”。修行者需“主动放下偏见”:职场中,面对同事的建议,先思考“合理之处”,再提出“自己的补充”,不直接否定;生活中,面对家人的提醒,先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足”,再调整“自己的行为”,不固执己见;学习中,面对老师的方法,先尝试“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再结合“自己的情况优化”,不盲目排斥。同时,“多向他人学习”: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长处”,向与自己不同的人学习“视角”,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经验”。这种“开放倾听”的“不自见”,如同“打开窗户通风”,能让新鲜的空气(他人的见解)进入,让室内的空气(自己的见解)更清新;如同“拓宽道路”,能让更多的车辆(不同的观点)通行,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

- 不自是:谦虚反思,赢得认可

“不自是”不是“否定自己的正确”,而是“不强调自己的正确,懂得尊重他人”。修行者需“学会反思自我”:发现他人的过错时,先思考“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再以“建议的语气”提醒,不指责;听到他人的不同观点时,先思考“对方的立场与原因”,再以“探讨的语气”交流,不反驳;看到他人的做法与自己不同时,先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再以“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否定。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不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不要求他人“必须与自己一致”。这种“谦虚反思”的“不自是”,如同“春风拂过柳枝”,不强迫柳枝弯腰,却能让柳枝自然舒展;如同“细雨滋润大地”,不要求万物生长,却能让万物自然繁荣,最终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 不自伐:低调付出,巩固功劳

“不自伐”不是“否定自己的功劳”,而是“不炫耀自己的功劳,懂得团队与他人的贡献”。修行者需“学会归功于众”:职场中,项目成功后,先肯定“团队的协作”,再提及“自己的努力”,不独占功劳;生活中,为家庭付出后,先感谢“家人的支持”,再分享“自己的收获”,不抱怨付出;人际交往中,帮助他人后,不要求“回报”,若他人感谢,便以“举手之劳”回应,不炫耀。同时,“持续付出”:不因为“有过功劳”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以新的贡献证明自己。这种“低调付出”的“不自伐”,如同“蜜蜂采蜜”,不炫耀自己的成果,却能为花朵传播花粉,也为自己积累蜂蜜;如同“农民耕种”,不炫耀自己的辛苦,却能收获庄稼,也为他人提供粮食,最终让功劳得到巩固与认可。

四、不争致胜:从“争夺表面”的疲惫,到“守道不争”的从容

老子在本章的结尾,提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终极境界。这里的“不争”,并非“消极逃避、放弃追求”,而是“不争夺表面的、功利的、违背道的东西”,不与他人争名利的高低、地位的尊卑、言语的胜负,而是专注于“道的规律、自身的成长、内在的富足”。当一个人不执着于“表面的争夺”,便不会被“他人的评价、世俗的标准”所束缚,能以“从容”的姿态顺应道的规律,最终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圆满,不是“没有人能争得过他”,而是“没有人愿意与他争”,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他人无法争夺的“内在丰盈与道的契合”。

1. 现代困境:争夺下的“身心疲惫”与“价值迷失”

“争夺表面”的本质是“被世俗标准绑架,追求他人定义的成功”,导致身心疲惫、价值迷失:

- 争名利:焦虑缠身,失去安宁

有人为了“比他人赚更多钱”,拼命加班、透支身体,结果财富增加了,却患上了慢性病;为了“比他人职位更高”,勾心斗角、排挤同事,结果职位晋升了,却失去了朋友;为了“比他人名声更大”,刻意炒作、制造话题,结果名声有了,却背负了骂名。这种“争名利”的争夺,如同“在跑步机上奔跑”,看似“一直在前进”,实则“原地踏步”,最终在“名利的焦虑”中失去内心的安宁。

- 争胜负:言语冲突,失去和谐

有人为了“在争论中赢过他人”,不管对错都强行辩解,结果“赢了争论,输了感情”;为了“在比赛中超过他人”,不惜使用不正当手段,结果“赢了比赛,输了人品”;为了“在比较中优于他人”,刻意炫耀自己的优势,结果“赢了比较,输了尊重”。这种“争胜负”的争夺,如同“两只公鸡打架”,看似“分出了胜负”,实则“两败俱伤”,最终在“言语的冲突”中失去人际关系的和谐。

- 争标准:自我否定,失去价值

有人为了“符合他人的标准”,强迫自己“变得更优秀”,他人说“瘦才好看”,便过度节食减肥;他人说“会社交才成功”,便强迫自己参加无效社交;他人说“稳定才幸福”,便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这种“争标准”的争夺,如同“戴着他人的面具生活”,看似“符合了标准”,实则“失去了自我”,最终在“自我否定”中迷失生命的价值。

2. 修行路径:守“不争”之道,得“莫能与之争”之境

“不争致胜”的修行核心,是“放下表面的争夺,专注内在的成长与道的契合”,不与他人争名利,而与自己争“是否顺应道”;不与他人争胜负,而与自己争“是否有进步”;不与他人争标准,而与自己争“是否守本心”。

- 不争名利,争“顺应道的成长”

“不争名利”不是“不追求财富与地位”,而是“不违背道的规律追求名利”。修行者追求财富,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通过欺骗、剥削他人赚钱,而是通过“创造价值、努力工作”获得;追求地位,却“以德配位,以能居之”,不通过排挤、算计他人晋升,而是通过“提升能力、积累贡献”获得;追求名声,却“实至名归,不事张扬”,不通过炒作、炫耀获得名声,而是通过“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赢得。同时,“不与他人比较名利”,而是“与自己比较成长”,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更懂道?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更有能力?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更幸福?这种“不争名利、争成长”的修行,如同“树木扎根生长”,不与其他树木争“长得更高”,而是专注于“扎根更深”,最终长得更高、更稳,无人能与之争。

- 不争胜负,争“内心的和谐”

“不争胜负”不是“不坚持原则”,而是“不执着于言语与比赛的胜负”。面对争论,若“原则问题”,便“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不与他人争“言语的输赢”;若“非原则问题”,便“主动退让”,不与他人争“观点的对错”。面对比赛,若“公平竞争”,便“全力以赴,享受过程”,不与他人争“结果的胜负”;若“不公平竞争”,便“主动退出”,不与他人争“虚假的胜利”。同时,“不与他人争标准”,而是“坚守自己的本心”,他人认为“瘦才好看”,自己却认为“健康才美”,便坚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他人认为“会社交才成功”,自己却认为“专注做事才重要”,便坚持“深耕专业、创造价值”。这种“不争胜负、争和谐”的修行,如同“河流顺应地势”,不与山石争“阻挡的胜负”,而是“绕开山石,继续前行”,最终抵达大海,无人能与之争。

- 不争表面,争“内在的丰盈”

“不争表面”不是“不注重外在”,而是“不执着于外在的表象,专注内在的丰盈”。修行者注重外在形象,却“整洁得体即可,不追求奢华”;注重外在评价,却“无愧于心即可,不追求人人认可”;注重外在成就,却“符合本心即可,不追求他人羡慕”。同时,“专注内在的成长”,通过“阅读、反思”提升认知,让内心更通透;通过“行善、助人”滋养德行,让内心更温暖;通过“体道、修心”契合道的规律,让内心更安宁。这种“不争表面、争丰盈”的修行,如同“宝藏深埋地下”,不与地表的“石头争表面的显眼”,而是“在地下积累更多的财富”,最终成为“无人能争夺的宝藏”,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守柔抱一,不争致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修行智慧,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精准回应,当我们陷入“强取的执念”时,“曲则全、洼则盈”的辩证智慧让我们学会“以柔成刚”;当我们陷入“多向的焦虑”时,“抱一为式”的专一智慧让我们学会“以定破乱”;当我们陷入“我执的迷失”时,“不自见、不自是”的谦下智慧让我们学会“以谦成长”;当我们陷入“争夺的疲惫”时,“不争致胜”的从容智慧让我们学会“以守得全”。

修行不是“成为更强大的他人”,而是“成为更契合道的自己”;不是“争夺更多的外在”,而是“积累更多的内在”;不是“追求表面的圆满”,而是“实现内在的丰盈”。正如老子所言“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曲则全”的智慧并非空话,唯有真诚地遵循道的辩证规律,坚守柔、一、谦、不争的修行路径,才能最终实现“全”的圆满。

愿我们都能以《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为指引,在人生的修行中:

- 以“辩证”破执念,在“曲”中求“全”,在“少”中求“得”;

- 以“抱一”定方向,在“专”中求“精”,在“一”中求“稳”;

- 以“谦下”去我执,在“不自见”中求“明”,在“不自伐”中求“长”;

- 以“不争”致从容,在“守道”中求“丰盈”,在“顺应”中求“圆满”。

如此,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安宁,在漫长的人生修行中抵达“与道合一”的境界,真正实现“诚全而归之”的生命圆满。

来源:曾仕强国学智慧8r7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