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父亲希望在育儿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传统家庭育儿模式和社会环境往往影响他们的育儿参与度。树立社区育儿理念,强化社区育儿环境建设,可为父亲参与育儿提供更多便利。
评论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父亲希望在育儿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传统家庭育儿模式和社会环境往往影响他们的育儿参与度。树立社区育儿理念,强化社区育儿环境建设,可为父亲参与育儿提供更多便利。
社区育儿是指在社区范围内提供一系列服务和支持措施,帮助父母更好地履行育儿职责,为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网络。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社区内部和谐,也能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创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整合托育养老、运动健身、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为社区育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支持。可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聚焦“社区友好”,进一步丰富社区育儿的内涵,提升父亲的育儿参与度。
创新宣传方式,增强父亲角色认知与认同。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优势,在社区内的运动场所、文化中心、邻里服务站等投放针对父亲群体的育儿广告,采用更具包容性和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宣传,如“如何顺利迎接父亲身份的挑战”“为我们的孩子投资”等,避免使用“缺乏育儿技能”等可能引发负面情绪的措辞,增强父亲对自身角色的正向认知。
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社区应用程序、短视频平台等,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扩大覆盖面并提升信息可及性。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展示“好爸爸”真实案例,树立典型形象,增强父亲参与的信心和意愿。可在社区内设立“育儿爸爸风采墙”“亲子互动故事角”等线下展示区,鼓励父亲分享育儿经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父亲互助小组”或“爸爸育儿沙龙”,依托社区活动室、邻里中心等公共空间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构建基于信任关系的非正式传播机制,进一步激发更多父亲的参与热情。
定制服务内容,满足父亲多样化育儿需求。结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不同人群的特征,推出分层分类、主题明确、场景适配的育儿服务内容。从不同人群角度看,面向初为人父者、再婚家庭父亲等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课程。从不同年龄阶段看,围绕0~3岁婴幼儿照护、学龄前儿童行为管理、青春期孩子亲子沟通等设计针对性干预项目。从问题导向角度看,聚焦“管理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情绪”“应对网络欺凌”“科技产品使用管理”等现实痛点,提升内容实用性。从角色认知角度看,设置“父亲角色定位”“情绪管理与自我照顾”等培训专题,帮助父亲更好地认识自身价值与责任。此外,还可增设“共同育儿”“夫妻育儿协作”等主题课程,促进家庭内部协同育儿能力的提升。
优化服务形式,提升父亲参与体验。推动“双亲共同参与”模式,通过组织“亲子家庭日”“双亲育儿工作坊”等活动,增强父亲育儿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部分父亲更倾向于加入“仅限男性”的育儿小组或已有基础的“父亲支持团体”,建议在社区层面培育和发展此类组织,提供场地支持与资源链接。同时,尊重个体选择,保留“双亲组”“新手爸爸组”等多种形式,满足多元需求。
完善社区育儿环境,可以有效破解父亲育儿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推动家庭育儿责任由“单边承担”向“双亲共育”转变,进而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倪晓姗 马鑫宇
编辑:秦明睿
校对:马杨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