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真名士的妈妈,是真本色,绝不内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00:32 1

摘要:谢朗这时候也就6-8岁吧,差不多就是现在小学生一、二年级,刚生了场病,还没恢复健壮,但是已经可以和名僧以及他那著名的叔叔谢安讨论学术问题了,甚至于能够和支道林互相辩论。

名僧支道林(遁)去拜访谢安,谢安这时候正隐居东山,平常没事儿也就是给自家子侄上上课,所以侄子谢朗也在场。

谢朗这时候也就6-8岁吧,差不多就是现在小学生一、二年级,刚生了场病,还没恢复健壮,但是已经可以和名僧以及他那著名的叔叔谢安讨论学术问题了,甚至于能够和支道林互相辩论。

谢朗妈妈王夫人不放心孩子的身体,所以孩子在前面上课,妈妈在屏风后听着。这时候听孩子和支道林辩论起来了,就找仆人到屏风前传话,让谢朗回家休息。

但是谢安正听得高兴,嫂子两次来传话,两次都被谢安婉拒了。

一般人家妇女也就算了,毕竟那个时代,妇女出门要有步障,都不能出来见人。要是现代的妈妈多半还和谢安一样,听得高兴,觉得自己家娃多棒啊,恨不得电视台来直播一下才好。

但,这是谢朗的妈妈。

谢朗的妈妈是王家的女儿,名叫王绥。注意一下,从这名字就看得出,王家是把这个女儿当儿子养的,取名和儿子们是一样的。譬如王戎的儿子也叫王绥。

王家的女儿从来不是羞口羞脚、怯官怯贵的,都是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的美人。见谢安不放儿子回家,直接从屏风后面出来,边哭边抱起儿子就走,嘴里还说:“我结婚第三年丈夫就死了,当时这孩子才一岁,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身体健康最重要,其余都不重要。”

王夫人来这么一出,大家其实都吓傻了。

谢安则对在座的人说:“我嫂子,称得上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刚才这番话,情深意切,够朝中那帮酸腐读书人好好学学的!”

当然,王夫人,王绥的阻拦也并非否定学习价值,但是健康总是优先的。为了学习牺牲健康肯定不行。而且名士的妈妈们真都不卷。比如卫玠的妈妈,凡在历史中被记载的,都是劝卫玠别读书了,怪累的,从没见一句劝卫玠好好读书的。

可圈可点的还有谢安。谢安亲自教育子侄,从来不是诈尸式教育,而且谢安讲情义,理解寡嫂的痛苦,不评判家嫂明显超出礼教的行为,反而公开称赞其辞情慷慨,将私人对话升华为值得传颂的典范。

我想,谢安希望朝士借鉴王绥的两种特质:

第一种是教育的智慧‌:平衡学术追求与身心健康,反对为清谈而清谈的极端倾向。

第二种是真实情感的表达‌:王绥流泪抱孩子的举动,打破了东晋士族克己复礼的常态,谢安借此提倡真诚的情感沟通,与其在淝水之战中棋定天下的从容一脉相承。

【原文】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译文】支遁去拜访谢安,谢朗当时还在童年,刚刚病好,身体还经不起劳累,他与支遁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他母亲王夫人在壁后听到后,两次派人传话让他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他不放。王夫人于是亲自出来说:“我年轻时家门就遭到不幸,一生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就流着泪抱儿子回去了。谢安对在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意都很感人,最值得传扬称道,恨不能让朝中人士听见!”

来源:方远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