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到某军工企业视察,记者违规拍摄部分新型武器外形并播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2:05 1

摘要:政府官网、微信公号这些新闻平台,信息发得快传得广,是机关单位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可这些公开内容,偏偏是外部势力盯着的“香饽饽”,要是宣传把关松了、保密审查漏了,很容易就出泄密大事。

文丨小达人

编辑丨小达人

政府官网、微信公号这些新闻平台,信息发得快传得广,是机关单位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可这些公开内容,偏偏是外部势力盯着的“香饽饽”,要是宣传把关松了、保密审查漏了,很容易就出泄密大事。

最近几个真实案例,把“泄密”的隐患掰碎了给大家看——从内部参考到全网公开,从涉密文件到新型武器,每一步疏漏都藏着大风险。

某涉密单位宣传干部岳某,接待上级记者沈某采访时,没走审批就递了份涉密文件当参考。沈某写稿给编辑赵某,赵某要“原创稀缺”,沈某干脆把密件里的敏感内容加进去,过了主管王某、负责人宋某的终审,发在单位公号上。信息一下传遍网络,鉴定是机密级国家秘密,相关人都受了党纪政务处分。

还有某国家机关报社的方某,从干部孙某处拿了张存秘密级材料的光盘,孙某说“内部参考”却没标密级。方某给宣传组长蔡某,蔡某转手交编辑徐某。徐某照着材料写稿,蔡某审核后就发了,马上被多个自媒体转载解读,最后方某蔡某记过,孙某和领导受警告。

更严重的是军工企业那回——领导视察,当地电视台派记者跟着,企业明确说部分场景涉密不能拍。可记者偏不听,拍了还没解密的新型武器外形,放当地电视新闻里。结果境内外网站全转了,造成大后果,相关人都被严肃处理。

其实按《保密法》规定,泄露国家秘密要受处分,严重的还得坐牢。可这些案例里的人,压根没把“保密”当回事——岳某觉得“给份参考而已”,赵某觉得“要流量就得拼”,记者觉得“拍一下不会有事”。

还有个漏洞是“密级标注”——孙某给的光盘没标密级,蔡某徐某根本没意识到是秘密级材料,直接就用来写稿了。要是孙某标清楚“秘密级,内部参考”,方某肯定不敢乱传,蔡某也不会让徐某发。

供稿单位也有责任——军工企业明明提醒了记者“不能拍”,可没盯着记者删素材;涉密单位没告诉沈某“这份文件不能当参考”,才让他敢加敏感内容。要是供稿单位把“涉密内容”划清楚,记者编辑也不会踩红线。

这几个案例的共性,就是“保密链条”断了——从提供材料的人,到写稿的人,再到审核的人,每一环都“掉链子”。宣传干部擅自给密件,编辑为流量加敏感内容,审核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把秘密推给了全网。

还有“侥幸心理”在作祟——记者觉得“就拍个外形,没人会注意”,蔡某觉得“内部参考而已,发了也没事”。可互联网是“放大镜”,一点敏感内容都能被扒出来,更别说新型武器的外形了,敌人看了能分析出多少东西?

有网友说:“真没想到,就因为‘要原创’‘没标密’,就能把国家秘密漏出去,这些人也太没警惕性了!”我觉得这话戳中了要害——好多泄密都是“小事”变大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上面这几个案例,从涉密文件到新型武器,从内部参考到全网炒作,每一次泄密都是“人为漏洞”在作祟。宣传干部的擅自,编辑的“求流量”,记者的侥幸,审查的松懈,把“保密”两个字踩得稀碎。可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堵住这些漏洞?

来源:一刻小达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