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的这场空袭中,伊朗老旧的米格-29战机甚至未能升空迎战,防空系统在以色列的精准打击下形同虚设。
伊朗纳坦兹核设施上空,一架F-35I隐身战机悄然掠过,地面雷达屏幕却一片寂静。
2025年6月的这场空袭中,伊朗老旧的米格-29战机甚至未能升空迎战,防空系统在以色列的精准打击下形同虚设。
短短几个月后,一条震撼消息在中东军贸圈炸开:巴基斯坦正从本国现役机队中紧急抽调10架歼-10CE战斗机,火速移交伊朗。
与此同时,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车间里,歼-35生产线的全貌首次通过央视镜头公之于众——绿皮机身、机械臂挥舞、总装线轰鸣,这座27万平方米的厂房正以每72小时下线一架战机的速度狂奔。
歼-10CE的“雪中送炭”
伊朗空军的装备老化问题已逼近临界点。
主力战机F-14和米格-29平均机龄超过40年,雷达系统停留在上世纪水平,面对以色列F-35I的隐身优势毫无还手之力。
2025年6月的冲突中,以色列空军多次穿透伊朗领空,摧毁关键核设施与军事目标,而伊朗防空部队连预警时间都难以争取。
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迫使伊朗将年度军费预算从157亿美元紧急提升至460亿美元,并转向中俄寻求即时支援。
巴基斯坦的介入成为关键转折点。
巴空军现役的36架歼-10CE中,此次移交的10架均为经过实战检验的成熟机型,配备完整维护记录和升级版航电系统。
这批战机并非新品,而是直接从巴方现役机队抽调,意味着伊朗可在数月内形成战斗力,而非等待漫长的新机交付周期。
歼-10CE的战斗力已在今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得到验证:挂载PL-15E空空导弹的歼-10CE编队,在克什米尔上空以6:0的战绩击落印度3架“阵风”、1架苏-30MKI和2架幻影2000。
其有源相控阵雷达对F-35这类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80公里,若配合预警机,拦截线可进一步前推。
但移交行动背后风险暗藏。
巴基斯坦自身面临印度空军的压力,歼-10CE是其抗衡“阵风”的核心装备,抽调近一半现役机队将直接削弱本土防空。
此外,伊朗飞行员需适应全中文航电界面,地勤人员需重新学习维护流程,即便巴方提供技术支持,完全融入作战体系仍需至少半年。
歼-35生产线公开
当伊朗忙于接收四代半战机时,中国军工的焦点已投向五代机全球竞争。
央视镜头下的歼-35生产线,颠覆了外界对传统战机制造模式的认知:4条脉动生产线同步运转,机械臂完成机身合装的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3D打印的钛合金部件使良品率从65%跃升至82%。
这座与美国洛马F-35总装厂规模相当的厂房,年产能瞄准150架,远超俄罗斯苏-30的年产30架水平。
歼-35的技术优势直指F-35的软肋。
其雷达反射截面仅0.001㎡,相当于一只飞鸟,而F-35C为0.05㎡,相差50倍;双发涡扇-19发动机提供24吨总推力,比F-35C的单发高出26%,且支持超音速巡航而无隐身涂层脱落风险。
生产线同时覆盖空军版、舰载版和外贸版,柔性化设计可快速切换型号——巴基斯坦已签署40架歼-35AE订单,埃及、沙特等国也在谈判引进。
更值得玩味的是公开时机。
歼-20从首飞到公开画面间隔十余年,而歼-35在2025年7月刚量产即曝光全生产线,这种“透明化营销”背后,是中国军工对技术成熟度的绝对自信。
孙聪院士在节目中详解三大核心技术:隐身材料采用超分子涂层、航电系统集成无人机指挥接口、双模起飞适配弹射与滑跃甲板,每一项都瞄准未来战场的数据链协同需求。
中东军贸变局
歼-10CE移交与歼-35量产,折射出中国军贸策略的深层转变。
过去中东国家采购武器更倾向西方品牌,但政治附加条件、技术封锁与售后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则提供“无政治附加条件、无技术封锁、无维修拖延”的“三无套餐”,甚至允许客户参与定制化改进。
例如沙特引进“寂静猎手”激光防御系统后,中国团队为其适配了沙漠环境下的冷却模块,而俄罗斯同类产品需每150小时返厂维护。
中东市场的反馈印证了这一趋势。
2024年中国对中东军售额首次超越俄罗斯,占比达32%。
乌兹别克斯坦放弃法国“阵风”转而采购歼-10CE;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快速批复12架订单;
埃及在歼-10CE与“阵风”间选择前者,看中的是其与ZDK-03预警机的体系化兼容性。
这种“装备+体系”模式已形成闭环:战机、雷达、导弹、数据链一站式配套,甚至纳入培训与模拟系统,客户无需跨多国拼凑战力。
但挑战依然存在。
伊朗若想发挥歼-10CE的全部潜力,需同步升级预警网络和指挥系统,而该国目前仅有的4套S-300已被摧毁,国产“霍尔达德-15”防空雷达探测距离有限。
相比之下,沙特凭借与中国深度合作,已构建起红旗-9BE防空导弹、歼-35E战机、空警-500预警机的立体防御网,其作战效能远超单一武器采购。
四、暗流涌动的地区平衡与未解争议
巴基斯坦移交歼-10CE的行动,虽缓解伊朗燃眉之急,却可能加剧中东军备竞赛。
以色列已向美国增购F-35I,并部署“铁束”激光拦截系统;沙特则联合巴基斯坦投资50亿美元,共同引进红旗-19反导系统和歼-35E。
这种“中系装备”与“美系装备”的对抗格局,使地区冲突愈发呈现代理人战争色彩。
歼-35的量产进一步搅动全球五代机市场。
美国F-35因供应链问题产能下滑,2026年预算被砍掉47架,而歼-35凭借成本优势(单机造价仅F-35的60%)和灵活出口政策,正吸引传统美制武器用户。
但争议点在于:五代机技术扩散是否会破坏战略平衡? 歼-35出口版是否会在性能上受限?
这些问题尚无定论,但埃及军方人士曾公开表示:“我们测试过歼-35E的雷达截面数据,它与自用版差异微乎其微。”
争议留给未来:当中国战机成为中东天空的常客,是带来了稳定,还是埋下了更大冲突的引线?
来源:冰枫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