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摘要:面对国际社会的汹汹舆情,以色列外交部言辞激烈的表示虐待是“无耻的谎言”。然而讽刺的是,同一时间,负责监狱管理的部长却对着媒体表示:以军逮捕这些“爱心人士”并让他们在监狱里遭受严苛待遇的做法,感到很骄傲。
编辑:康康
“他们揪着格蕾塔的头发殴打,逼她爬行、亲吻以色列国旗,像展示奖杯一样羞辱她!”
10月4日,获释的国际援助船队成员刚落地土耳其,就向媒体曝出震撼细节,让“环保少女”通贝里的遭遇瞬间引爆全球舆论。
面对国际社会的汹汹舆情,以色列外交部言辞激烈的表示虐待是“无耻的谎言”。然而讽刺的是,同一时间,负责监狱管理的部长却对着媒体表示:以军逮捕这些“爱心人士”并让他们在监狱里遭受严苛待遇的做法,感到很骄傲。
这两方前后矛盾的说法,无疑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那么通贝里再被羁押期间,究竟遭遇了什么?
说来也是挺可悲的,格蕾塔·通贝里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被外界力量塑造和利用的。曾经年纪轻轻的她,就被那些有心之人利用,试图把她打造成一个完美的“环保活圣人”。
以至于她被捕后,不少中国网友在社交媒体表示对他的担忧。要知道,通贝里过去可是在环保问题上多次抹黑过中国,她在中国的名声其实并不好。
但是这一次,她为了加沙人民,不顾个人安危的举动,也让广大网友开始重新审视她,正如网友所说:都是被可恶的西方政客忽悠了,这孩子虽然“傻”,但孩子心眼并不坏,希望她平安。
然而可悲的是,落到了以色列手里,哪还有什么道理可讲,以军士兵的行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执法或拘留。他们拖拽她的头发,对她拳打脚踢,强迫她在地上爬行。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用国旗将她紧紧包裹,举起来合影留念,脸上挂着胜利者的笑容,仿佛在展示一件珍贵的“战利品”。
很显然,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舆论编造,通过羞辱一个全球知名的面孔,向全世界传递一个毫不掩饰的讯息:任何挑战我们底线的人,下场都将如此。
并且这种意图,被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毫不掩饰地说了出来。他对监狱工作人员的表现感到“自豪”,并直白地宣称,就应该把这些活动人士当作“恐怖分子”来对待。
他的逻辑简单粗暴:“让他们体验一下监狱的条件,这样他们今后就会三思而后行。”这句话,等于承认了他们正在将通贝里和她的同伴们,当作震慑未来抗议者的“活教材”。
当通贝里将她的影响力从抽象的气候议题,转向具体而尖锐的巴勒舍人道危机时,她无意中进行了一场压力测试,测出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同情边界”。
世界对遥远的、关乎全人类未来的气候危机报以掌声和赞誉,各国政要排队接见她,媒体光环加身。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由其盟友一手造成的、正在发生的人道灾难,许多昔日的支持者却迅速陷入了沉默、冷遇甚至选择了回避。
而这次行动的意义,恰恰在于它将一个被新闻标题和冰冷数字麻木的危机,通过一个全球熟知的面孔进行了“人格化”。当人们看到格蕾塔·通贝里被如此对待时,他们无法再轻易地转过头去。
正如她获释后所说:“一场种族灭绝正在我们眼前上演……在每个人的手机上实时播放。”她的亲身经历,让全世界看到了那堵封锁墙背后残酷现实的冰山一角。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清晰地划出了阵营。土耳其怒斥以色列的行为是“恐怖主义”,并派专机接回本国公民。哥伦比亚驱逐了以色列外交官。马来西亚总理则要求立即放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欧洲国家的犹豫。比如希腊政府,直到被拘者亲属反复投诉后,才迟迟提出一份“强烈书面抗议”。这种温差,深刻地暴露了在地缘政治利益面前,人道主义的脆弱与分裂。
格蕾塔·通贝里被捕受虐事件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她是否能凭一己之力改变巴勒斯坦的局势。而在于,它用一种极其暴力的方式,强行打碎了一个被媒体和政治精心维护的“环保偶像”符号,露出了符号背后冷冰冰的政治现实。
有趣的是,网络舆论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许多曾经嘲讽她、认为她只是在“敲键盘”作秀的网民,这次却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因为当抽象的政治表演,遭遇了真实的身体暴力时,人们的道德直觉被唤醒了。人们看到,这是一个用身体去践行信念的年轻人,而不是一个安全的符号。
截至10月6日,仍有约150人被关押在凯齐奥特监狱,其中约40人正在进行绝食抗议。
当下一个新闻热点来临,当这场风波渐渐平息,世界是会记住那个在沙漠监狱里被拖拽头发、浑身皮疹的22岁女孩,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些被遗忘的苦难,还是会再次麻木地滑向下一个娱乐头条?
这拷问的不是格蕾塔·通贝里的勇气,而是我们所有人的良知。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