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经》第十二章,以冷峻的笔触直指人性被感官欲望裹挟的困境,为世人划定了“理性修行”的边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笔下的“五色”“五音”“五味”,是
循《道德经》第十二章之智,修“去欲存真”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第十二章,以冷峻的笔触直指人性被感官欲望裹挟的困境,为世人划定了“理性修行”的边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笔下的“五色”“五音”“五味”,是外在感官刺激的具象;“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是欲望膨胀的载体。它们看似是“生活的丰富”,实则是“心灵的枷锁”,过度追逐会让人迷失于外在表象,丧失对本心的感知。在消费主义盛行、感官刺激泛滥的当代,这一章的智慧恰如“心灵指南针”,指引我们在修行中学会“辨需求与欲望之界,守内心与外物之衡”,以“为腹不为目”的清醒,挣脱欲望的桎梏,抵达身心和谐的境界。
一、破“感官之困”:认清“过度刺激”对身心的侵蚀
老子开篇连用五组警示,并非否定感官体验本身,色彩能美化世界,声音能传递情感,滋味能丰富饮食,娱乐能调剂生活,珍宝能彰显价值,而是批判“过度追逐”带来的异化:当感官刺激超出“适度”的边界,便会从“生活的点缀”沦为“身心的枷锁”,让“目盲”“耳聋”“心狂”成为常态。当代人的修行,首先要“破局”,认清过度感官刺激的危害,从“被欲望牵着走”的被动状态,转向“主动掌控欲望”的清醒状态。
1. 五色令人目盲:视觉过载,遮蔽本心的澄澈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引申为一切纷繁复杂的视觉刺激。老子警示“五色令人目盲”,并非指视觉功能的丧失,而是指“视觉被过度刺激后,判断力下降、本心被遮蔽”的精神困境,当眼睛被斑斓色彩填满,便难以分辨“美与俗”的本质;当注意力被视觉奇观吸引,便容易忽视“内心真实的需求”。
在当代社会,“五色之困”已渗透生活的每一处:短视频平台以“高饱和色彩”“快节奏切换”刺激视觉,让人沉迷于短暂的快感,却失去了深度阅读、专注思考的能力;消费主义以“精致包装”“网红打卡”制造视觉诱惑,让人因“颜值即正义”的执念,盲目购买不需要的商品,有人为了“网红餐厅”的装修排队几小时,却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道;有人为了“朋友圈配图”的美观,透支工资购买奢侈品,却陷入“精致穷”的焦虑。这些行为,正是“目盲”的当代写照:眼睛被外在的“色彩”迷惑,心灵却在追逐中逐渐空虚。
更隐蔽的“目盲”,是对“他人生活”的盲目模仿。社交媒体上的“完美人设”,精致的穿搭、奢华的旅行、光鲜的事业,如同“五色”般吸引眼球,让许多人陷入“对比焦虑”:看到他人的“光鲜”,便否定自己的“平凡”;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却迷失自己的“人生节奏”。最终,眼睛看到的是“他人的人生”,内心却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这便是“五色令人目盲”最深刻的危害。
2. 五音令人耳聋:听觉泛滥,扰乱内心的宁静
“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引申为一切嘈杂纷乱的听觉刺激。老子所言“五音令人耳聋”,不是指听觉功能的衰退,而是指“听觉被过度干扰后,专注力涣散、内心失去宁静”的精神失衡,当耳朵被各种声音填满,便难以捕捉“有用的信息”;当心神被噪音牵引,便无法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
当代人的“五音之困”,比老子时代更甚:清晨被手机闹钟吵醒,通勤时被地铁播报、路人交谈环绕,工作时被微信提示、电话铃声打断,夜晚又被短视频音效、直播噪音裹挟,听觉始终处于“被占用”的状态,没有片刻“留白”。这种“听觉过载”,会逐渐削弱人的专注力:有人阅读时忍不住关注手机提示音,有人工作时频繁被噪音打断思路,有人睡前因耳机里的声音无法平静,最终陷入“越嘈杂越焦虑,越焦虑越依赖噪音”的恶性循环。
更严重的“耳聋”,是对“重要声音”的漠视。当耳朵习惯了“娱乐化噪音”,短视频的搞笑音效、直播的叫卖声、八卦新闻的议论声,便会对“有价值的声音”,家人的叮嘱、朋友的建议、内心的警示变得迟钝:忽略父母“注意身体”的关心,因为注意力在手机里;错过同事“项目风险”的提醒,因为沉迷于八卦;听不到内心“这件事不对”的声音,因为被欲望蒙蔽。这便是“五音令人耳聋”的本质:听觉被无意义的噪音占据,心灵却失去了“分辨与聆听”的能力。
3. 五味令人口爽:味觉贪纵,损害身心的平衡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引申为一切过度追求口感的饮食偏好。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爽”在此处并非“舒适”,而是“损伤、败坏”之意:过度追求味觉刺激,会让味蕾变得迟钝,更会损害身体的平衡,让“口腹之欲”成为“健康的负担”。
当代人的“五味之困”,体现在“饮食的异化”:为了追求“刺激口感”,重油、重盐、重糖的食物成为主流:火锅要超辣,奶茶要全糖,零食要重味;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暴饮暴食、昼夜颠倒进食成为常态:深夜烧烤、凌晨外卖,让肠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这种“味觉贪纵”,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年轻化,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高发;更让味蕾失去了对“本味”的感知:习惯了重味食物后,便尝不出蔬菜的清甜、米粥的醇香,陷入“越刺激越想吃,越吃越依赖刺激”的怪圈。
“五味令人口爽”的深层危害,还在于“饮食欲望对心态的影响”。当人将“满足口腹之欲”作为重要的快乐来源,便会逐渐变得“短视”,只追求当下的味觉快感,忽视长期的健康代价;只关注“食物好不好吃”,忽略“身体需不需要”。这种“即时满足”的心态,会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工作追求“快速回报”,不愿长期积累;学习追求“速成技巧”,不愿深耕细作:最终,被“口腹之欲”牵着走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人生的节奏。
4.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刺激成瘾,丧失内心的定力
“驰骋畋猎”是古代贵族追求刺激的娱乐方式,引申为一切“追求高强度刺激、释放肾上腺素”的活动。老子警示“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狂”即“心神失控、浮躁不安”,过度追求刺激会让心灵习惯“高强度快感”,失去对“平淡生活”的耐受度,最终在追逐刺激中迷失自我。
当代人的“驰骋畋猎之困”,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有人沉迷于“竞技游戏”,为了胜利彻夜不眠,输了便暴躁易怒;有人热衷于“极限运动”,为了追求“突破极限”的快感,忽视安全风险;有人依赖于“社交狂欢”,在酒吧、派对的喧闹中寻找存在感,独处时便感到空虚,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对“高强度刺激”的依赖。当心灵习惯了“过山车式的快感”,便会对“日常的平淡”感到厌倦:工作觉得枯燥,学习觉得乏味,甚至与家人相处都觉得无聊,只能不断寻找新的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最终陷入“刺激—空虚—更刺激”的恶性循环,让心神彻底失控。
“心发狂”的核心危害,是“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就像古代贵族沉迷畋猎,荒废朝政、耗尽家财;当代人沉迷刺激,会荒废学业、耽误工作、疏离亲情,有人为了玩游戏翘课,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有人为了参加派对熬夜,影响第二天工作;有人为了追求极限刺激,让家人担惊受怕。当刺激成为生活的“主导”,人便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欲望的奴隶,这便是“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终极警示。
5.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贪念滋生,阻碍人生的正途
“难得之货”即稀有珍贵的物品,引申为一切“因稀缺而被追捧、因价值而被觊觎”的事物。老子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即“妨碍、阻碍”,对稀有之物的贪念,会让人突破道德底线、偏离人生正途,最终因“贪”而陷入困境。
当代人的“难得之货之困”,在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下愈发显著:奢侈品包包、限量版球鞋、稀缺数字藏品,因“难得”而被赋予远超其本身的价值,成为“身份的象征”。为了拥有这些“难得之货”,有人透支信用卡、借高利贷,陷入债务危机;有人为了“抢购”,通宵排队、甚至发生争执;更有甚者,为了获取钱财购买“难得之货”,走上偷窃、诈骗的违法道路,这些行为,都是“行妨”的具体体现:贪念让行为偏离了“理性”,甚至违背了“道义”,最终不仅没能获得“幸福”,反而让人生陷入麻烦。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深层逻辑,是“将自我价值绑定外在物品”。当人认为“拥有难得之货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便会陷入“物化自我”的误区:有了奢侈品,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没有稀缺品,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种“价值认知偏差”,会让人忽视“内在的成长”,不提升能力,只追逐物品;不修炼品德,只炫耀财富。最终,“难得之货”没有成为“生活的点缀”,反而成为“人生的阻碍”,让人在贪念中迷失了真正的价值方向。
二、明“取舍之智”:践行“为腹不为目”的修行方向
老子在点出感官欲望的危害后,给出了明确的修行路径:“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与“不为目”,是修行的核心分界,“为腹”是满足“内在的、必要的需求”,如身体的温饱、心灵的安宁;“不为目”是拒绝“外在的、虚荣的欲望”,如视觉的炫耀、感官的放纵。“去彼取此”的“彼”,是过度的感官刺激与膨胀的欲望;“此”,是朴素的生活与纯粹的本心。当代人的修行,关键便在于“辨明取舍”,不被“目之所及”的表象迷惑,坚守“腹之所需”的本质,在“去欲”中“存真”。
1. “为腹”:回归需求本质,筑牢身心根基
“为腹”的核心,是“以‘必要’为标尺,满足身心的根本需求”,对身体而言,“腹”是温饱的象征,是“活下去”的基础,而非“吃山珍海味”的欲望;对心灵而言,“腹”是安宁的隐喻,是“活得安”的前提,而非“追名逐利”的执念。圣人“为腹”,不是提倡“苦行僧式的禁欲”,而是主张“理性的节制”,只取所需,不贪多余,让身心始终处于“平衡、健康”的状态。
对身体的“为腹”,是“饮食有节”的理性。古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更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重视食物的营养与健康,而非口感的刺激与奢华。就像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拒绝温饱,而是不追求“过度的口腹之欲”;苏轼被贬黄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是对当季鲜果的享受,但也懂得“节食以养身”,在物质匮乏时仍能以“东坡羹”“东坡肉”等家常食物滋养身体,不因贫困而苛待身体,也不因富足而放纵口腹。当代人践行“为腹”,便是在饮食上“回归本味”:减少重油重盐重糖的摄入,品尝食物的天然滋味;控制暴饮暴食的习惯,根据身体需求定量进食:让饮食成为“滋养身体的手段”,而非“满足欲望的工具”。
对心灵的“为腹”,是“内心有定”的坚守。“腹”是“根基”的象征,心灵的“腹”,便是“不被外界动摇的本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被他人的生活、社会的标准牵着走。就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乐”,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源于内心的“道”,明确“求道”是自己的根本需求,便不会因贫困而焦虑,因外界而动摇。当代人践行“为腹”,便是在心灵上“锚定本心”:定期反思“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剔除“别人觉得我需要”的欲望;在面对诱惑时,问自己“这是我的需求,还是我的欲望”,让心灵始终扎根于“本真”,不被外在的风浪吹散。
2. “不为目”:挣脱表象束缚,守护心灵纯粹
“不为目”的核心,是“不被‘视觉化的表象’绑架,拒绝‘虚荣性的消耗’”:“目”是外在表象的接收者,是欲望的触发器:看到他人的光鲜,便想模仿;看到稀缺的物品,便想拥有。“不为目”,不是“闭上眼睛不看”,而是“睁开眼睛却不被迷惑”,能分辨表象与本质,能克制“因视觉刺激而生的欲望”,守护心灵的纯粹。
“不为目”,是对“消费主义陷阱”的清醒。消费主义擅长用“视觉包装”制造欲望:将普通商品赋予“身份象征”的意义,用“网红打卡”制造“必须拥有”的焦虑。“不为目”,便是不被这些“视觉陷阱”迷惑,购买衣服,关注“是否合身、舒适”,而非“是否是名牌、是否能晒朋友圈”;选择住所,关注“是否安静、便利”,而非“是否是网红小区、是否有奢华装修”。就像曾国藩“衣不求华,食不求美”,不是不懂审美,而是不将“外在的光鲜”作为生活的追求;当代企业家曹德旺,身家丰厚却常年穿着朴素,不是吝啬,而是明白“外在的穿着无法定义人的价值”。践行“不为目”,便是在消费中“保持理性”:不买“为了看”的商品,只买“为了用”的物品;不追“为了炫耀”的潮流,只守“为了舒适”的生活:让消费回归“实用本质”,不被视觉表象消耗。
“不为目”,是对“他人评价绑架”的挣脱。“目”也包括“他人的目光”,他人的认可、羡慕、评价,常常成为驱动欲望的动力:为了“他人觉得我成功”,拼命追求高位;为了“他人觉得我幸福”,强行维持完美人设。“不为目”,便是不活在“他人的目光里”,不因为他人的赞美而骄傲,不因为他人的质疑而自卑;不因为他人的生活而焦虑,不因为他人的期待而妥协。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拒绝做官,而是拒绝“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而违背本心”;当代作家余华,不追求“畅销书作家”的光环,只专注于“写出自己想写的故事”,即便作品不被所有人理解,也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践行“不为目”,便是在生活中“坚守自我”:不将“他人的目光”作为人生的标尺,只将“自己的本心”作为行动的指南:让人生回归“自我定义”,不被外在评价束缚。
3. “去彼取此”:在取舍中实现身心平衡
“去彼取此”是“为腹不为目”的实践落地,“去彼”是去除“过度的感官刺激、膨胀的欲望”,“取此”是选取“必要的需求、纯粹的本心”。这一取舍,不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而是“平衡中的理性”,不否定感官体验,只拒绝过度;不排斥物质生活,只反对贪纵。它要求我们在每一个选择中,都能清醒地分辨“欲望”与“需求”,做出符合本心的判断。
“去彼取此”,是“日常选择中的修行”。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在生活的细节中践行:刷手机时,“去彼”控制刷短视频的时间,拒绝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取此”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一本好书,滋养心灵。购物时,“去彼”,放弃为了炫耀而买的奢侈品;“取此”,选择性价比高、真正需要的物品。社交时,“去彼”,拒绝为了“合群”而参加的喧闹派对;“取此”,与三五好友进行深度交谈,滋养友情。这些微小的取舍,看似不起眼,却能逐渐让生活从“被欲望主导”转向“由本心掌控”,让身心从“失衡”回归“平衡”。
“去彼取此”,是“长期坚持中的蜕变”。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日积月累的践行”,或许一开始,你会因控制刷手机时间而感到焦虑,会因放弃奢侈品而感到失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减少视觉刺激后,注意力变得更集中;摆脱物质执念后,内心变得更轻松;拒绝无效社交后,友情变得更纯粹。就像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长期践行“去彼取此”,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身心的蜕变”,从“被欲望牵着走的奴隶”,成为“掌控欲望的主人”;从“迷失于外在表象的过客”,成为“坚守本心的归人”。
三、达“身心和谐”:修行的终极是“欲望可控,本心不失”
老子在第十二章传递的修行智慧,终极目标不是“禁欲”,而是“控欲”;不是“否定生活”,而是“理性生活”,让感官体验服务于身心,而非奴役身心;让物质财富支撑生活,而非绑架生活。当代人的修行,本质上是一场“与自己的欲望对话”的旅程:不压抑欲望,因为压抑会导致反弹;不放纵欲望,因为放纵会导致迷失;而是学会“理解欲望、引导欲望、掌控欲望”,在“欲望与本心”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身心和谐”。
1. 理解欲望:承认欲望的合理性,不逃避、不否定
欲望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性的本能”,渴望美好、追求舒适、向往成功,这些都是正常的欲望,是推动人进步的动力。老子批判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过度的欲望”;修行的第一步,不是“消灭欲望”,而是“理解欲望”,承认自己有欲望,不因为“有欲望”而自卑、自责;分辨欲望的性质,知道哪些是“必要的需求”,哪些是“过度的贪念”。
就像一个人渴望“更好的生活”,这是正常的欲望,它会驱动人努力工作、提升能力;但如果为了“更好的生活”,透支健康、违背道德,这便是“过度的贪念”,它会让人陷入困境。理解欲望的关键,是“区分‘想要’与‘需要’”:“需要”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如健康的身体、基本的收入、真挚的情感;“想要”是“超出必要范围的渴望”,如奢华的生活、他人的羡慕、无限的财富。承认“想要”的存在,但不被“想要”控制,这便是“理解欲望”的修行。
2. 引导欲望:将欲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不偏离、不异化
理解欲望后,更重要的是“引导欲望”,让“合理的欲望”成为“成长的动力”,让“过度的欲望”回归“理性的边界”。不是“压制想要买奢侈品的欲望”,而是“将这份欲望转化为‘提升能力、赚取合理收入’的动力”;不是“拒绝追求刺激的欲望”,而是“将这份欲望引导到‘运动、旅行等健康的方式’上”。引导欲望的核心,是“让欲望服务于‘更好的自己’,而非‘更膨胀的自己’”。
就像古代的读书人,渴望“金榜题名”是欲望,但他们将这份欲望引导到“寒窗苦读、提升学识”上,最终不仅实现了目标,更成为了“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当代的创业者,渴望“事业成功”是欲望,但他们将这份欲望引导到“提升产品质量、服务社会需求”上,最终不仅获得了财富,更创造了社会价值。这些都是“引导欲望”的典范:欲望没有被压抑,反而成为了“成长的燃料”;人没有被欲望控制,反而成为了“欲望的主人”。
3. 掌控欲望:在欲望面前保持清醒,不沉迷、不迷失
掌控欲望是修行的终极目标:当面对感官刺激时,能保持理性;当面对稀缺之物时,能保持克制;当面对他人目光时,能保持自我。掌控欲望不是“不再有欲望”,而是“欲望出现时,能自主决定‘要不要满足’‘如何满足’”,而非“被欲望推着走”。
就像苏轼一生经历宦海沉浮,有过“身居高位”的风光,也有过“被贬蛮荒”的落魄。当他拥有“权力、财富”这些“难得之货”时,没有沉迷于欲望,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他失去这些时,也没有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消沉,而是“在平淡中寻找乐趣,在困境中修炼心性”。他始终能“掌控欲望”,不被“拥有”时的欲望冲昏头脑,不被“失去”时的失落击垮心灵,最终在“欲望与本心”的平衡中,活成了“豁达、通透”的模样。
当代人掌控欲望,便是在生活中“时时自省”:刷手机时,问自己“是在放松,还是在沉迷”;购物时,问自己“是真的需要,还是只是想要”;追求目标时,问自己“是为了成长,还是为了虚荣”。每一次自省,都是对欲望的“掌控练习”;每一次理性选择,都是向“身心和谐”的靠近。
以“去欲存真”之智,筑“身心和谐”之基
《道德经》第十二章的智慧,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是当代人摆脱“欲望困境”的良药。它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感官刺激”,而在于“是否能掌控自己的欲望”;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外在认可”,而在于“是否能坚守自己的本心”。“为腹不为目”的修行,不是“苦行”,而是“理性”;不是“放弃”,而是“取舍”,放弃的是“束缚心灵的欲望”,得到的是“身心和谐的安宁”。
在消费主义盛行、感官刺激泛滥的当下,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脱离世俗”,但可以践行“去欲存真”的智慧:在视觉过载时,关掉手机,读一本好书;在听觉嘈杂时,闭上耳朵,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在味觉贪纵时,清淡饮食,尝一尝食物的本味;在欲望膨胀时,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愿我们都能循《道德经》第十二章之智,在修行的路上,不被五色迷目,不被五音乱耳,不被五味伤体,不被刺激乱心,不被贪念妨行,以“为腹不为目”的清醒,守“本心不失”的纯粹,最终活成“身心和谐、内心安宁”的模样:这,便是“道”给予我们的最好馈赠,也是我们对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成全。
来源:曾仕强国学智慧8r7T